何止72變?電視下半身從無到有的進化史家電
電視(參數 圖片 文章)機的誕生至今已有九十余年之久,在它演變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其顯示技術的不斷更迭,所帶來的一輪又一輪視覺盛宴。光和色彩變得越來越真實,細節和動態越來越清晰。不過當你陶醉于那面顯示屏幕的同時,可不要忘記伴隨屏幕一同演化的電視形態,它也是讓我們對電視賞心悅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便是電視機構成中的一個重要的部位——底座。
電視機底座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從無到有、從有到拙、從拙到精、從精到簡”這樣一個過程。
從無到有
CRT時代的龐然大物
最開始的CRT電視大多都是沒有底座的,后來慢慢有了一些“連體底座”、“隱形底座”,因為CRT電視內部元器件都比較龐大,特別是真空管和電子槍縱橫跨度都比較大,導致電視機看上去很笨重,江湖人稱“大頭電視”。那時候的電視的底座基本與電視機身融合為一體,或者額外底部突出一點點。主要還是功能性的需求,而且那么笨重的電視,一般都很少會有人去挪動它,所以底座做的越牢靠、結實越好。
“從無到有”的底座代表作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索尼的貴翔電視,好家伙34吋的平均體重達到了90公斤,電視底部就是一抹平,因為太重了啥也不夠壓呀。當然后來為了美觀,底下又額外延生出了一“小臺階”,但看上去也沒有太大區別。這么大體重的家伙如果硬是要給它加個獨樹一幟的底座,估計也是格格不入的。
當然并不是只有索尼長這樣,當時與索尼針鋒相對的松下電視也差不多。難以想象其實在很多年前電視產品的同質化就已經如此了,現在的整天吹噓的互聯網企業也不過是后生之輩而已。但是說實話就那個時代的科技和工藝水平,能把電視做成這樣也實屬不易了,誰叫顯像管電視都是體重超標呢?
90年代的CRT電視基本就長那樣了,廠商們估計也沒想著怎么去塑造底座了。雖然中間也冒出了像日立這臺電視底部長了四個疙瘩的怪咖之外(這種造型后來在中國非常流行,我家第一臺電視就長這樣),但放眼整個電視產品線,幾乎也都是親兄弟的區別了。
從有到拙
等離子時代電視終于立起來了
直到二十世紀初等離子電視的出現,電視終于可以站起來走路了。造成這一現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等離子電視輕薄了許多。它是第一代的自發光顯示技術,沒有電子槍那樣的龐大內部結構,大部分的空間都可以留給屏幕。說起等離子,70、80后一代估計還有很深的情節,自發光帶來的驚艷視覺沖擊讓人過目不忘,哪怕這是一只電老虎并且壽命還不長。
最開始的等離子電視,底座設計依舊沿用了CRT時代的一些元素,比如依舊笨重,為了保持電視的穩定性,底座與桌面的接觸面積非常大,并且仍然是方方正正。
后來廠商們的設計審美意識初見端倪。隨著等離子電視也朝著輕薄化前進了一小步,穩定性不再成為電視底座發展的一大負擔。圓盤形底座、更小面積的單點支撐、可旋轉、可調節傾斜角度的底座都相繼出現。輕薄化帶來了更多設計的可能,當然這個時期的奇思妙想還只是一次初步的探索。
自帶"電視柜"的背投時代
在普通彩電的基礎上結合了投影技術的背投電視也曾紅極一時,不過也只是曇花一現。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然后很快就被液晶電視拋棄在了歷史的長河里。為什會被淘汰,原因和等離子電視也有那么幾分相似,成本高、技術壁、價格戰。而且它還沒有等離子那么出色的視覺體驗。
背投電視的底座長啥樣呢?筆者覺得背投電視是無從談起底座設計的,如果非要把那個長得想電視柜的家伙稱之為底座的話,那就有另一種解釋了,背投電視一半的體積都是底座。
這樣的底部設計也有個優點,可以把屏幕部分做得超大,邊框很窄,讓有體積需求的音響放在底部獲得更充裕的空間。不過從側面看去你會驚呆,它的厚度又回到CRT時代。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