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眼中的課程格子vs超級課程表業界
課程格子 vs 超級課程表
從 2011 年上大學開始,我的課表也經歷了手抄、打印、拍照、app 四個階段,這么看來,課表的演變簡直就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發展歷程的寫照嘛,嘖嘖。
先介紹一下本人對課表類 app 的使用經歷,2012 年有智能手機之后在豌豆莢上看到了課程格子,簡直太方便了有木有?可是,可是,從教務系統導入后,它居然將我一門一周兩節的課只顯示了一節!直接導致我曠課啊!!!頓時就對它木有好感了,果斷卸載,心想還不如姐拍照可靠呢!不知道過了多久之后,有同學推薦超級課程表,抱著再試一試的心態下載下來,這回可不敢輕易相信了,對著教務網上的課表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錯誤,才讓它一直留在手機桌面。所以,總結一句:產品要想取得用戶的信任,一定要在基本功能上下功夫,因為那才是用戶的剛需,千萬不要挑戰用戶的耐心,尤其是你的取代品還千千萬萬虎視眈眈時……
時隔兩年,回頭再看這兩款產品,發現它們就像在我身邊一同成長起來的同學,從起點開始,似乎都是一個樣子,但隨著一點點褪去青澀,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走上屬于自己的道路,在畢業季想到這些,挺感慨的。
就從注冊流程開始吧。
一直以來都反感繁瑣的注冊流程,尤其是憋著注冊了大半天之后還莫名其妙地沒成功,這是將用戶擋在門外的節奏嗎?
為了專門體驗兩表的注冊流程,不辭辛苦卸載重裝==///在豌豆莢下載時順便看了一眼,課程格子 187 萬人安裝,超級課程表 166 萬,基本在一個數量級,而兩家最近一次透露給媒體的用戶數也都在 600 萬,單從用戶量來說,不分伯仲,但從區域上來說可能“南表表北格子”,無數據支持,純屬臆測……哦,對了,差點忘了最重要的一點——版本,格子 4.5,表表 5.5.3。
廢話少說,貼圖~


第一步基本一致,填寫學校專業入學時間,表表跳出提示框是否將表表放在桌面,我以為是像添加小工具一樣將課表放到桌面,方便查看,結果,結果,在我桌面上的超級課程表的旁邊又出現了一個一模一樣的超級課程表 icon!表表你告訴我這是幾個意思啊?!真假孫悟空?內流滿面~~~~(>_
值得一提的事,在選擇院校的時候,格子提示是否允許使用當前位置獲取附近的院校,于是出現了左下的圖,雖然直接輸入院校也可以,但這樣做無疑減少了用戶的思考和操作時間,是誰說做產品時要把用戶當成傻瓜來著?當然我不是傻瓜,但是我挺享受「傻瓜」的待遇,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呀,這樣會不會越來越懶越來越笨……不過,表表呀,我想問你一下,選擇院校的時候為嘛要給我列出熱門院校?你知道我看到下邊沒有我的學校時心情好難過的嘛~你是嫌棄我嗎?還是故意氣我?簡直太壞了!
BTW,任何細節都不能漏掉哦,看到沒,「選擇學校」時,格子說「我們支持過 3126 所學校」,所以我又屁顛兒屁顛兒地去問度娘了。在教育部官網上找到了這樣的數據:截至 2013 年 6 月 21 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 2198 所,其中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等學校 424 所;全國成人高等學校共計 298 所,其中民辦成人高等學校 1 所。也就是說,在嚴格意義上,教育部承認的高等院校(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總共 2496 所。這……難道是我理解的「高校」有問題?所以, 「高校」不是「高等學校」的簡稱?格子,解釋一下唄~~唉,會不會有人吐槽我太一根兒筋了?其實,只要格子把「高校」換成「學校」也就沒有這么麻煩了,既然數據有零有整,就要嚴謹對待,對吧?我只是個糾結的小破孩兒,小?恩,小。。。噗。。。⊙﹏⊙b
這又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無論是格子還是表表,它們的目標用戶都是大學生,而基于課表而留下來的用戶更多的應該是大一大二,想我這種大三的老鳥本來課就沒幾節,上幾次也就記住了,對課表的依賴性并沒有很強,用戶粘度就不是很高,后邊還會討論到這個問題,這里就先不講了。


OK,這第一步就算是完成了。第二步,兩表不太一樣哦。如下圖,格子開始填寫「個人信息」,照片不傳也沒關系。而表表需要用手機號注冊「超級帳號」,短信驗證之后,還需設置密碼,用于登錄和找回密碼,一個號碼只能注冊一個賬號。
這里就談到了賬號問題,看到這里,似乎格子沒有賬號體系?實則不然,注冊好之后,打開「設置」,第一個就是「我的帳號」,格子會給用戶一串數字,剛剛重新安裝后得到的「格子號」是 9074083,如果沒猜錯,這應該表明我是第 9074083 個安裝格子的童鞋,但是,到目前為止,我總共卸載安裝格子三次,我就有三個格子號!那么,這個九百萬僅僅代表安裝次數,并不能像表表一樣代表用戶量!而如果想要避免再次注冊的情況出現,需要在「我的帳號」里設置郵箱和密碼,這個藏的有點兒深,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并且愿意設置呢?反正我沒有,因為它并不影響我的使用,所以這里我就有點兒不太能理解格子這么做的理由。
賬號問題還會涉及到后來兩表由「工具」向「輕社交」的轉變。賬號很重要嗎?這里可以參考對比一下騰訊跟百度,前者不用說,幾乎每個使用互聯網的人都有一個 QQ 號吧,那可是小學初中時代的我們網絡身份的象征有木有?可是后者呢?你記得你注冊過多少百度賬號嗎?讓我想想哈,百科有一個,百度云有一個,以前用過百度 hi 也有一個,好像愛奇藝也有一個。。。你亂不亂我不知道,反正我已經在風中凌亂不堪。賬號的重要性好像也不用多說了吧?當然,如果僅僅是工具類應用的話就無所謂了,不過貌似兩表手握這么多用戶量之后,可不是這么打算的喲~~這個問題也先放著。


那么,接下來呢?就該導入課表了吧。格子直接填寫教務賬號和密碼,而表表多了一個選擇學年學期的步驟,似乎在第一個步驟的時候不是填過入學年份了嗎?不能結合目前的日期自動推算學期?這是為什么?難道可以選擇其他學年導入?由于已經用我自己的手機號注冊過了超級賬號,所以沒有辦法再次重新體驗,不過,我還是發現了表表這么做的邏輯,在「課表設置」中,第一個便是「當前學期」,點擊進入可以創建新學期,于是我開始創建大三第一學期,步驟,選擇學年學期——獲取課表第1步(即右下下圖),但是教務導入并沒有成功,這應該是每個學校教務管理系統的問題,我們學校的教務管理系統上只會有當前學期的課表,以前的不會保存,而以后的還沒選課,也就沒有課表,當然你可以選擇手動添課,我表示從未用過手動,太懶,沒辦法。所以,這個「切換課表」的功能到底是用來解決什么需求的呢?我沒有太想明白,歡迎各位不吝賜教。如果這個需求不是非常強烈,是不是可以舍掉呢?還有接下來「獲取課表第1步」中,最后一個選項是「課表類型」,點擊之后,只有一個選項「個人課表」,這又是幾個意思?除了個人課表還有什么呢?班級課表?等會兒,難不成表表這么體貼?以后還會有「男友課表」「室友課表」?然后在「課表切換」里就可以把這些都添加進去?額,介個介個……先不予置評哈,反正也是我胡亂想的,不過還是要說的一點是,既然現在只有一個「個人課表」,那何不做成默認選項呢?這樣還會減少一次交互呀~


教務導入之后,格子會多一步選擇「可導入的課程」,既然都是從教務系統中查到的課程,也就是我們必須要上的課程,難道有人會選擇將某些超級不喜歡的課不導入課表?我只能說,哥們兒,膽兒真大啊~


接下來,課表就出爐啦!呀?不對呀,格子啊,我的課表怎么都是淺色的捏?雖然姐姐大三了,雖然快接近期末了,但姐姐還是有課上的人兒啊~~哦哦哦,瞧見沒?周次錯了,格子默認當前為「第17周」,而事實上,在我們學校現在是「第16周」,怎么點半天改不了啊?又藏在「設置」里了……這點要吐槽,自動對比一下旁邊的表表檢討一下吧,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藏得這么深?你說萬一哪個小迷糊一不留神沒設置,那不就攤上大事兒了?
表表呢?除了需要自己設置一下當前周數外,默認的課表不是通常我們最熟悉的「周課表」而是「天課表」,你得點一下左上角的「日/周」切換一下。個人認為不如默認為「周課表」,大多數學生十幾年的上學史中用的都是「周課表」,所以,你何必要挑戰大家多年來的使用習慣呢?


哎呦喂,課表終于是弄好了哈~格子和表表走的都是小清新的路線啊,都粉嫩粉嫩的呢。但從下面這兩張課表來看,我更喜歡表表的視覺,首先,表表將周一到周日全部在屏幕內展現,除了晚上的課之外,不需要拖動課表即可看到,尤其是對于周六日還有選修課或輔修課的同學來說,更直觀,更方便;而格子,周六日和晚上的課都需要拖動課表查看,而拖動過程中并不是只有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而是像查看大圖一樣可以隨意拖動,視覺上有晃的感覺。其次,表表本周不上的課全部是淺灰色的底,深灰色的字,除了看上去更一目了然之外,灰色就像是關了燈,給用戶一種「已結束」或者「不著急」的心理暗示,你不覺得很明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我一周只有兩節課了嗎?這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而格子只是將顏色變淺,而變淺的彩底配上白字,整體上模糊不清,有點亂哦。再者,細節上談兩點,第一,表表在「周」那一行的上方標上了幾月幾號,上過學的童鞋們一定有過這種經歷,上課的時候只知道今年是星期幾,別問我幾號,我不知道;不上課的時候別問我今天是星期幾,我知道是幾號,有木有?有木有?表表解決了這一點哦~第二,表表的每格的四個角都做了圓弧處理,不那么棱角分明咄咄逼人,相反,格子真不愧是「格子」,一格一格的……


唉呀媽呀,光注冊體驗就洋洋灑灑四千字,我是不是太雞婆了,羅里吧嗦的……再啰嗦也要總結一下,其實從注冊流程來講,兩表除了是否注冊賬號上有所區別,基本一樣,無非「教育信息——個人信息——教務導入」三大步。但是不一樣的人說一樣的話感覺也不一樣,其實從各種細節上都能體現出兩表本身氣質上的不同,往專業點兒說雖然兩者都是以同樣的工具類產品起家,但他們在“戰略層”的不同直接導致到「范圍層」的不同,也就是說,哪些是他們要做的,哪些是不做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最終在用戶面前呈現「結構」,「框架」以及「表現」就都不太一樣。從「戰略層」開始,用戶想要通過你的產品滿足怎么樣的需求和你想要滿足并且能滿足用戶什么需求是否明確,這應該是好的用戶體驗的基礎。目前來看,課程格子更明確,走得更遠一點,如下兩圖。


八個插件中,BBS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國民校草、全民校花都是為了提高用戶活躍度而設置。貼圖商店跟微信表情商店一樣,分為「貼紙」和「皮膚」,目前只有一個貼紙是收費的,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嘗試了盈利。我的筆記、考試倒計時、手繪地圖這三個其實跟課表是一樣的,都屬于實用工具類。剩下的就是 BBS 和活動,目前活動版塊主要是格子自家校園大使招募,社團推廣平臺活動宣傳,以及一些組織較好的社團發起的活動,用戶可以選擇把想參加的活動添加到自己的課表,以防忘記時間地點等。而 BBS 簡直就是要把各大高校的論壇搬到格子上,看下圖。


分為大學版和全國版,每個版塊又有那么多的分類,還會擔心沒有小伙伴一起愉快的玩耍嗎?而到這里我也似乎有點明白格子賬號的問題,不需要實名,也不是一人一號, 以話題為中心而不是關系,而大學生往往既是話題的產生者又是傳播者,可惜,格子的 BBS 又沒有版主,沒有精華帖,只是根據時間來刷新,當你刷出滿眼的無病呻吟時,會不會惡心?此外,格子并沒有放棄關系,也就是所謂 SNS,相反,在 BBS 模塊上線之前,你就可以根據格子號、姓名、新浪微博、人人網等添加好友組成你的社交網絡。 這么一圈下來,很明顯,格子就是要做平臺,屬于大學生的平臺,涵蓋了從學習、娛樂到生活服務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以后有一天你是這樣度過的:一睜眼,用格子看下天氣,查看課表去上課,課間刷刷 BBS,與好友吐槽上課的無聊,與同學分享一下上課筆記,丟什么東西了去失物招領看看,中午不想擠食堂還可以通過格子點個外賣,考試倒計時提醒你英語四級快考試了,趕緊去四六級加油站看看有沒什么經驗,去活動版塊瞅瞅最近有沒有什么社團活動或是講座神馬的……畫面太美好有木有?這是任何一個平臺化發展的產品的美好愿景,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格子,對于用戶來說我最多只有大學四年需要你,一畢業就和你說拜拜了,而怎么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的抓住用戶,黏住用戶呢?而產品線越來越多,質量不能保證,越來越臃腫又會流失一大批用戶。再有,結合學校的運營也是一個大頭,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對于迅速占領新生市場,格子有做一點,就是在 BBS 中有一個高考答疑的版塊,說實話,你覺得會有高中生提問么?倒不如與高校合作,在給新生郵寄通知書時,只要在某個小冊子的封面上印個二維碼,一掃即可安裝 APP,新生市場不就被你抓在手里了么?然后再有新生專場版塊專門用來介紹各種學校情況,老生答疑,這樣,他們在還沒進大學校門時就成為了你的忠實用戶。
OK,格子說的差不多了,不能冷落了表表。不過相比較而言,表表就沒那么多可說的了,跟格子基本同時上線,甚至更早,但是一直專注于做課表,對于其他功能基本可以說是淺嘗輒止,從在課程表的右下角設置明顯的“分享課表”就可看出,它還在積累用戶,可以對比格子,格子將“推薦給好友”設置在了左導航里而非課表上。

可以看到,表表很簡單,除了課程表,只有「發現」和「我」,而在「發現」里邊首推的兩個功能是「下課聊」和「爛筆頭」。「爛筆頭」就是筆記,不多說,而「下課聊」也無非是匿名發布的各種吐槽啦,暗戀啦,失戀啦,寢室矛盾啦,掉節操的,秀下限的,各種有的沒的,反正是匿名的嘛,又沒有人會人肉搜索~個人表示,親們,這樣真的會釋放壓力和消極情緒嗎?
其他幾個功能也很簡單就不說了,除了「小應用」。我怎么記得上個版本不是這樣的,好像叫「APP小賣部」,而最新版本里將「APP小賣部」移入「小應用」,除了小賣部之外,還有兩個,分別是「表表機器人」和「校園大比拼」。「表表機器人」就跟小黃雞一樣,我不太理解為什么要放入「小應用」中,而打開「校園大比拼」的時候著實讓我跌了眼鏡,居然是跟 Flappy Bird 一樣的游戲!!這個早都被玩兒爛了好嘛?而且游戲排名不就跟微信一樣么?你在做什么啊表表?也是來增加用戶活躍度的?又或許只是試水一下,真正想要植入手游版塊?手游確實可以掙錢,如果要這樣的話,那也應該開發個新游戲之后在上線啊親,真的要淚奔了~~~
「APP小賣部」就是個小的應用市場,挑了適合大學生用戶的 APP 進行分類導流,其實這塊可以做下去,畢竟應用市場各種 APP 良莠不齊,表表可以起到為學生群體把控質量的作用,又或是推薦一些新奇好玩兒的應用,這也是能盈利的部分,但是表表目前做的真心不夠。此外,上個版本中,還有個類似于四六級訓練營的功能,點開是四六級真題,可以直接做,內容由應試寶提供,不過最新版本中找不到了。不記得在哪個采訪中,表表的創始人余佳文說他不想做社交,還是要做工具,讓大學生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那么在線教育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道詞典移動端每天新增用戶量是 PC 的 2 倍還多,同樣,有道云讀書每天用戶閱讀時間相加是 10 萬小時,相當于一個用戶每天不停讀書讀十年。我個人一直堅定地相信在移動端的學習不是沒有可能,手機屏幕越來越大,電池容量越來越大,流量資費越來越少,出不出門反正手機不離身,這就為移動端的學習提供了理由。
一直以來由于微博打著「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旗號,大部分的手機用戶往往「時間碎片化」,而在移動端的學習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知識、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很難系統條理而且用戶也容易被干擾不能夠堅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重新引用戶,吸引用戶。對于真正想要學習的用戶,最能吸引他們的莫過于有價值的內容和獲得知識的成就感。談的有點遠了,總而言之,大學生時代是時間最自由的時代,是青春最狂躁的時代,同時也是自主學習的黃金時代,既然表表你想做對大學生有價值的東西,何必整天耍萌賣腐呢?做點兒真正的實事,提升逼格也好呀~你說呢?
呼~~~總算把想說的都說了。小妞兒我道行不深,思想膚淺,借著酒勁兒,撒潑打滾兒,本意交流,無意冒犯,若有誤撞,見諒見諒~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