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FM,喜馬拉雅,誰在撒謊?業界
在喜馬拉雅今天的“新聲活”發布會上,其兩位創始人陳小雨、余建軍向36氪回應了荔枝FM稱因被其惡意投訴而被App Store下架一事。
余建軍告訴36氪,NewRadio播客平臺創始人 @楊樾楊樾 也舉報了他們,但因為他們及時處理了所以沒被下架。陳小雨說,一般說來因為版權產生的糾紛可能會涉及到兩個原則,一是避風港原則,如果是UGC用戶自行上傳了某版權方作品,一經發現自行下架便可規避責任;另一條是紅旗原則,就是即便是用戶上傳,但確是著名作品,就不能以“不知道侵權的理由來推脫責任”。
36氪又聯系了喜馬拉雅版權部門負責人(不愿透露姓名),他說,這次版權糾紛的標的是郭德綱相聲——系喜馬拉雅花費重大代價購買的版權,而荔枝FM擅自傳播了該內容,喜馬拉雅版權負責人員1月初時通過郵件、電話與之溝通5?6次都未果,后喜馬拉雅版權部門負責人向App Store投訴了荔枝FM此行為,期間還有不斷溝通但荔枝方面都沒有相應行動。
如果喜馬拉雅版權部門負責人所言不虛,那么,郭德綱相聲顯然不符合避風港原則,其次,在溝通后荔枝FM并未下架該內容。
圖為喜馬拉雅向荔枝的律師發送的郵件
按照@楊樾楊樾的微博,下架一個侵權App正常的流程應該是:A向App Store投訴、App Store受理并向B發出警告并給一個規定時間、B在規定時間內回復然后給出證據證明自己沒有侵權,否則就被下架。而且蘋果也會給到A——正如給@楊樾楊樾那樣——一個證實侵權并下架的反饋。
喜馬拉雅的版權人員稱,目前他們并未收到App Store方面的反饋,因此荔枝FM的下架可能是其它原因導致的。
我登錄App Annie搜索了荔枝FM在App Store中國區最近7天的歷史排名,發現僅顯示4月3號—9號的數據(換其它App是顯示是4月11號——17號數據)。這意味著,荔枝FM很可能在1周前都已被Appstore下架了。
而今天36氪聯系荔枝FM之后的數小時里,無論是荔枝FM創始人的朋友圈,還是荔枝FM的微博,都發布了很多有關喜馬拉雅投訴致App Store下架自家產品的言論。而下架后的一周中都沒有什么可追蹤的反應。而且荔枝FM在今天的長微博公告中對“郭德綱相聲”并未提及,只說“惡意投訴”——沒說明“如何惡意”。
關于ASO——搜銀行也能搜出“排第二位的是喜馬拉雅”一事,陳小雨給36氪的解釋是,“現在,農業銀行等詞確實會App Store視為品牌詞,不能作為tag使用,但早期的時候是可以的,這是它們很早的時候就做過的,而且,只有用戶在搜這些App時真的有下載喜馬拉雅的行為產生,App Store才會視其為相關行為。”
但可能并非如此簡單,里面門道非常多,知乎上一篇貼子剖得非常清楚,《喜馬拉雅的ASO是如何做到在App Store上搜索所有的知名品牌詞都排名在第2至5位,并且行業詞都有很好排名的?》
其中有一點就是其在iTunes商店的標題長達三行(包括各種知名品牌詞),這也是約9個月以來不更新 iOS產品的重要原因。該公司還發布有和種其它App——多半是給喜馬雅導流用的。
現發布會現場, 喜馬拉雅公布了自己的數據和A、B輪的融資情況,如下:
看來內容產業拼的總是兩點,一點洗用戶的成本,二是吸金創作者的數量。
跟所有內容產業一樣,版權也是音頻產業的基石,在今早的發布會上,喜馬拉雅稱自己擁有大量排它性版權內容,比如鄭淵潔的童話,郎咸平的獨家郎眼等。
其實版權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指圖書的有聲讀物改編權、另一類是指第一IP就為音頻形態的內容。而花錢的主要是前者,后者多是通過資源互推換取的,具體在版權上花的成本陳小雨覺得“現階段透露還比較敏感。”
余建軍說,很多平臺都在盜播我們的版權內容,不排除我們將來會一一打擊,但不是現階段的重點。被問及將來音頻平臺會不會也面臨洗牌,余建軍說,“這是一個必然要出現的事情,很多行業都會這樣,最后活下來的只有一家、兩家。”
“我們13年在專注做產品、14年主要做推廣,而15年開始嘗試商業模式。”目前喜馬拉雅的廣告業務已上線了幾個月,月流水約幾百萬,跟主播分在比例為五五開,下半年將上線類似廣點通的廣告平臺。
喜馬拉雅現在已經在著手建立自己的生態了,針對老人、兒童、車主幾類細分人群,今天它聯合漫步者、智歌等發布了三款wi-fi音響設備,其中兒童那款正是舒克的模樣,專為兒童聽故事使用。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