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金融銀行都玩不轉,那互聯網金融未來該怎么玩?業界

最近,很多傳統商業巨頭,加入產業鏈互聯網金融。例如:比較早的新希望集團切入農業產業鏈金融,設立希望金融;最近的五糧液集團旗下的宜賓制藥加入醫藥產業鏈互聯網金融;愛施德聯手中國信貸進軍P2P產業鏈金融等。
這篇文章,主要剖析一下產業鏈金融,也基于對產業鏈金融的理解,發散性的討論一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產業鏈金融銀行玩不轉
要想探討產業鏈互聯網金融,先來普及一下,供應鏈金融的含義:
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產業鏈金融是供應鏈金融的升級版,主要有三種形式: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融資和存貨倉單融資。
再來解釋一下核心企業的定義:
供應鏈上擁有該供應鏈的瓶頸約束資源,決定供應鏈的運行節拍與效率,在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資源配置方面勝任組織協調工作,能夠實現并提升整體供應鏈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
舉個例子吧,例如豐田汽車,在其產業鏈中就是核心企業。
基于核心企業的產業鏈,展開融資。按理說,銀行應該會把產業鏈金融做得非常好,而且前景開闊,普惠眾多中小企業。但實際上發展情況卻比較差。
筆者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核心企業配合動力不足
因為企業配合銀行的對于核心企業而言,是一件毫無經濟利益的事(很明顯,這件事直接有利于銀行,給其帶來經濟利益,而核心企業沒有,它為得到的好處可能就是供應鏈上更加順利,但對于非重要的企業而言,換一個就是);
當然,你可以認為,產業鏈上的小企業經營的比較好,對核心企業有一定幫助,因為經營會更加順利。但是實際就是,付出很多,收入卻比較少。
核心企業沒有積極性,產業金融鏈,銀行是玩不轉的。
(二)、無法確保”三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真實性
做好產業鏈金融,需要掌握”三流“的動態情況。
而這需要核心企業的配合,如把自己的ERP系統公開給銀行,但這里面涉及商業機密,核心企業顯然不愿意公布給銀行,而且做這么大的事,獲得的好處太少,核心企業完全沒有必要配合你銀行。
(三)、違約成本較低
由于是小企業,因而違約時,銀行相應的懲罰措施有限,甚至是只能去拍賣表現,這里面十個有九個能把債追回就不錯了,更何況那些蓄意詐騙的。
產業鏈金融為什么在互聯網+浪潮下,層出不窮
目前普惠金融和互聯網+的浪潮下,原本不能”吸收儲蓄“的核心企業,隨著金融管制漸漸放開的時候,合理的規避掉法律風險通過變通方式。
核心企業自己開設或投資P2P平臺,進而轉換了一種方式,吸收公眾儲蓄,也讓上下游的廠商參與來。前面銀行做這塊的問題,由于身份的轉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可能有人會問到這不是違法嗎?自融等是用于自己,而產業鏈上企業,并非核心企業控股的,也就不是自己用。
舉個例子,就好比關系好的哥們相互融錢用,那是沒有問題,類似與產業鏈上的金融;但是父子關系相互融錢用,那就是違約,這就是自融。
(這些法律問題都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解決,再說現在法規什么都沒定。你總不能說希望金融就是違規的吧,國外早期的GE金融就是這么做的,正在要做到是風險隔離。這種事做的事類似與集團控股企業“吸收儲蓄”,用于自己上下游的供應商和企業,這只是形象的描述,并不是指它真的去吸收儲蓄。)
(一)、有了動力
由于是自己控股或投資的互金企業,掙得錢是集團的,毋庸置疑,這種激勵,對企業而言非常有效。核心企業主管上,也非常愿意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去做這件事。
(二)、核心企業的相關數據,自己擁有
由于之前是銀行,畢竟是”外人“,核心數據肯定不愿意外泄,但這回是企業內部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做互聯網金融,這個數據當然可以供內部使用。
在數據等資料可獲得的情況下,核實”三流“就很容易了,放貸就非常有底氣。
(三)、違約成本變得非常高
由于產業鏈上的小企業是和核心企業做交易,出了銀行常規的方式外。
最最重要的就是除非你不想做生意了,才會違約。因為一旦違約,你的企業可能面臨無生意可做的局面。(當然,由于其他原因,經營失敗,那就另當別論)
當然,這么看了,核心企業貌似都可以玩供應鏈金融。但是也有以下風險
1、行業系統風險
這個可能是最大的風險。有如政策風險,國家一條政策就讓你做不了相關行業,例如取消相關產業扶持;行業風險,例如前兩年的煤炭、鋼鐵行業,整體經濟有問題。
2、你得足夠核心
這要求核心企業擁有足夠的控制力,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力如何,或者單單是這條產業鏈,你的議價能力、壟斷指數等等指標去衡量。
如果不夠核心,顯然,是玩不轉產業鏈互聯網金融的。(玩不轉就是你不夠格做互聯網金融,比如當當說自己打造類似與京東金融類似的企業)
3、在”鏈、圈、集“區域,如何劃分
由于有前面兩點,因而在分析確定自己的互金優勢與短板,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怎么互金企業的定位。
鏈,毋庸置疑,就是指供應鏈或者產業鏈上。這一塊比較好做,現在新希望集團旗下的希望金融,就是做農業金融的。
圈,就是閉合的圈子。這個類似與在京東金融,京小貸主要服務的就是在其京東平臺這個圈子的某些企業。
集,是指在某一片區域。其實這個和眾保、連坐的模式比較像,類似與一個區域的企業,但是容易形成集體騙貸的情況,之前很多銀行就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國外的產業鏈金融,做得比較好的有GE金融、三星金融;而在日本,發展成了”集“型,也就是財團型金融。
國內的有,例如華為,“華為金融”,姑且這么稱呼,華為內部有內部員工專用銀行,由員工存錢,蓄積資金;對外有銷售銀行,主要促進銷售,在那種比較貧窮的非洲,給購買產品國家或者機構方提供貸款,整個由華為內部去玩。
國內的阿里、京東等,筆者認為,他們實際上是產業鏈金融而非生態鏈金融,他們是基于自己生意鏈上相關的企業,提供相關金融服務。
以阿里為例,淘寶商戶能夠在阿里小貸融到錢的,一般都是非常優秀的淘寶商鋪,除非你在后續的經驗中,確實出現了問題,不然,你是不敢不還阿里的錢,因為他們會封殺你的店鋪,讓你無生意可做。
所以,本質上,阿里等只是超級核心企業,螞蟻金服是服務于其產業鏈的金融,而非生態體系金融。
未來大的可能發展方向
由于在產業鏈金融談到了”鏈、圈、集“的概念。筆者也順著分析下去,覺得有以下幾種類型的企業,會非常有前景的。
產業鏈型
圍繞著核心企業展開。互聯網界,就是阿里和京東;傳統的,就是海爾、新希望等。(筆者覺得五糧液那個宜賓制藥,可能做不到,如果五糧液做,那還有可能)
平臺生態型
當然,這會筆者認可的是未成形,或許五年十年之后,才能做到一定規模。如果小米和58發展成為巨頭,小米憑借MINU系統,成為蘋果類型的角色,是生態型的互聯網金融;58憑借最大的壟斷最大的O2O,成為生態型的企業,做互聯網金融是可能的。但是,目前這兩家在眼下的情況下,還有很遠的距離。
大數據型
目前還很遙遠,是在平臺型成熟之后的事。
在美國 ,有一家叫ZestFinance,其創始人是前Google的CIO梅里爾(Douglas C.Merill),是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的新的評級,并以此做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雖然目前以它為代表的新興信用評估體系(雖然還不夠成熟),目前不敢說比FICO信用評估能力強,但隨后的發展,應該會比它好。
筆者只認可小馬哥的騰訊有這個潛力。因為騰訊現在擁有的數據,應該說,超過整個社會可以獲得的有效數據的50%。
任何一個人,只要使用騰訊的工具,無論是QQ還是微信,大家的聊天、交易(聊天很多交易購買數據被探知,還有京東的數據支持)等數據,全部都可以拿出來用。大家在生活中,個人數據積累,獲得最多的也是騰訊。
因而筆者認為,騰訊是屬于大數據型。但是也最為遙遠。
當然,或許多年以后,情況都變了,現在的探討也成為一句笑話。
交易資產中心型
這里,筆者單獨說說陸金所情況。陸金所的全稱為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金融交易所,顧名思義,它一開始就是做金融資產交易平臺,而且平安不缺吸收儲蓄的產品,它的定位原本就是讓平安的資產流動起來,而大部分的解讀它為P2P網站,但實際情況是個人信貸資產只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個組成部分罷了。
因而從開始時,陸金所就承載了平安整個集團在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這個領域的期望,定位就遠遠甩了互金公司幾條街,加上有平安的信用背書,因而容易長大,現在就是國內最好的互金平臺。這也是為什么陸金所未上市就估值100億美金,比LC還要高的原因。(當然也是全球最好的互金公司)
目前流行的互聯網金融玩法的弊端
而目前比較流行的,如純粹的P2P、P2N、P2G類型,相比前面的分析而言,筆者不是很看好,亦或者說發展前景會比較差一點。
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純粹的P2P由于目前的國內環境,征信還遠未建成,大數據有限,更多審核者個人的判斷。
而相比前面談論的幾個方向而言,風險確實比較大,但也符合目前的情景。
(2)、P2N,主要就是指項目來源于第三方擔保公司,例如積木盒子在河北融投的事件。現在的趨勢是“去擔保化”,畢竟擔保公司提供是項目不是自己這邊提供的項目,質量肯定沒那么好,積木盒子現在做的一個“穹頂計劃”,應對的就是這個趨勢。
以筆者知道為例,筆者的前同事,目前在互金公司,開展商務拓展,他們公司專注于供應鏈金融,他們的某些項目,來源于其他產業鏈金融選下來不要的項目。
不排除里面有未發現金子,但整體而言,項目的整體質量肯定是比一手項目整體要差。更何況目前小貸公司,給你推薦的一些不知道經過”幾手“的項目。其整個風險敞口可想而知。
(3)、P2G等類型項目,大部分都涉及期限較長。華爾街的名言沒錯“如果你能擁有穩定的現金流,那么你就將其證券化”。
但是這是普惠金融,華爾街那一套不成立。本質上是借錢你去周轉、流轉或者融通,而不是叫你去投資長周期的項目,有點類似與股權投資的性質(雖然不是),期限太久,長期借款在2-5年,這個一般是銀行的事,和目前普惠金額的性質不符。
中小平臺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嗎?
按照上面的分析,貌似互聯網金融,只有巨頭能玩,大家都玩不了。但筆者認為還是有希望的。有兩類中小平臺還是可以發展的很好的。
(一)、類似于ONDC公司的平臺
先比較一下LC和ONDK這兩家公司。LC 更像互聯網金融公司,最領先的個人消費P2P 平臺公司,ONDK更像是具有大數據能力的小貸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的新型平臺,屬于P2B公司。主要的差異表現在兩個方面:
1、客戶不同,LC 主要借給個人,ONDK 主要借給小微企業;
2、資金來源不同導致收入模式不同,LC 主要來自個人,公司收取平臺交易費,交易費是公司主要業務收入,ONDK 主要來自高盛、Fortress 信貸集團等金融機構,息差是公司主要業務收入。
3、LC目前的風控模式中對擔保無要求,平臺也暫時沒有墊付金。ONDK目前只有準備金,沒有第三方擔保。
4、未來借貸市場業務將出現分化。P2P 公司和銀行以各自的優勢專注于特定客戶群體。
簡單來說,就是LC專注個人小額貸款;ONDK 專注小企業小額貸款;而銀行專注大額和風險復雜的信貸。
結合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ONDK比較適合國內,雖然它的知名度不如LC。
對于中小平臺而言,P2B還是有一定前景的,類似與ONDK公司。國內很多線下的小貸公司,可以轉型的模板。
原因就是網貸行業還是一個地域性明顯的行業,涉及很多線下業務,對線下資源具有極強的依賴。由于地域性的原因,熟悉當地的環境,在當地擁有人脈的”偽網貸平臺“(也就是在線上有網站,線下有團隊親自把控),還是能夠存活的。
(2)、比較適合小而美的方向
細分的垂直領域,比如車貸領域微貸網、美國房貸領域的Realty Mogul、消費分期的趣分期、學生領域的SoFi等,這些都是不錯的細分方向。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