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半導體行業觀察 作者:Sophie
近日,有業內人士指出,OPPO 準備自己造手機芯片了。無風不起浪,有心人這么推測還是有一定依據的,早在 2017 年底,OPPO 就在上海注冊成立 " 上海瑾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2018 年 9 月,據資料顯示,瑾盛通信將 " 集成電路設計和服務 " 納入經營項目。近日,OPPO 開始有動作了,據相關人士稱,OPPO 最近發布了很多芯片設計工程師的崗位,并且從展訊、聯發科挖了一批基層工程師。
動作是有了,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兒。畢竟小米也做芯片,結果現在澎湃 S2 進入了永遠的流片階段,曾有小米內部員工透露,澎湃僅一次流片,就燒光了紅米手機一年的利潤,可見芯片制造成本尤其是流片費用有多高。 既然這樣,那我們就來看看制造芯片需要花錢的地方有哪些。
一顆芯片需要花錢的地方有哪些?
OPPO 想要制造芯片的話應該會走小米和華為的路子,也就是只設計,讓代工廠制作的 Fablees 模式。那這樣想要制造芯片的成本一般就是芯片設計中所用的花費,包括芯片工程師的費用,可能也會存在外包人員的費用。 另外,EDA 和芯片的 IP 購買,乃至基帶技術的獲取都不是小數目,從蘋果與高通的糾紛中我們可以看到,后者也會是一個大頭。
在集成電路設計中,IP 指可以重復使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功能的集成電路設計模塊。這一部分購買費用相當昂貴,因此我國長沙,成都等地為了能夠促進芯片的研發,還專門出臺了購買 IP 核補貼政策。 基帶技術也是個大頭,業界有傳麒麟購買高通的基帶技術每個季度都要花 10 億專利費,因此高通每年就算不推出新款處理器賺錢,也有大把專利費等著。
然后就是制造芯片的費用。 一般來說,Fab 廠對于不同的客戶定價是不同的,畢竟量少的話有可能會耽誤大單子,因此一些數量不多的單子除非可以給到廠商滿意的價格,一般只有通過代理方團購等形式進行流片。
除開這個因素以外,定價主要是取決于工藝和投片的數量。一般來說費用是 N* 單片晶圓成本 +Mask(光罩)制版費。 這里面的單片晶圓成本是制造芯片的原材料,從二氧化硅到市場上出售的芯片,需要經過無數道專業的工序。 晶圓成本拋開機器折舊與人工的話,剩下的基本就是每個芯片所用到的材料也就是硅的成本。 當然對于 OPPO 來說,其實這部分也并不會太重要,因為芯片的制造并不是一開始就量產的,需要經歷流片階段,只有流片成功才能夠真正進入市場。
昂貴的 Mask
因此其中占大頭的就是 Mask。什么是 Mask?可以將之翻譯成光掩膜。在芯片的制造中,從設計版圖到晶圓會經歷一個過程,這就是光掩膜制造。 這一部分是流程銜接的關鍵部分,是流程中造價最高的一部分,也是限制最小線寬的瓶頸之一。
制造一顆芯片所需要的光掩膜往往不止一片,一般來說設計好的芯片會生成非常復雜的圖片文件,據統計,這里面將會產生 30-50 層的光掩膜,這些光掩膜都需要去光罩廠做,里面每層精度不一,越先進的制程下掩膜成本就會越高。 據說每個光掩膜都需要一百萬美金起步,因此一套下來的價格非常昂貴。
小米澎湃 2 是 16nm 制程,據相關業內人士指出,小米澎湃一次流片大概四百萬美金。 假設 OPPO 也用 16nm 的話,應該不會低于這個數。這僅僅只是流片,小米官方消息稱,小米在 2018 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投入為 11.04 億元,2017 年的全年研發投資金額為 31 億元,2016 年為 21 億元,2015 年是 15.12 億元,截止到 2018 年一季度大約有 78 億元了。 也就是說,澎湃 S2 多次流片失敗已經讓小米虧損了幾十個億,并且如果繼續流片失敗,這個數字將還會增加。 而 OPPO 能否承擔得起這樣的消耗呢?
100 億元研發費用夠不夠看?
在 2018 年 OPPO 科技展上,OPPO 陳明永曾宣布稱:"OPPO 明年的研發資金將從今年的 40 億元提升至 100 億元,并且將逐年加大投入。" 這個費用如果想要支撐芯片研發的話還是不夠看的,因為 OPPO 還有手機其他技術的研發等等,不說七七八八的人員費用,晶圓成本,單流片也不能支撐幾次。
就假設流片成功了吧,OPPO 也并不能高枕無憂。對于 OPPO 來說,流片成功無非兩個選擇,一個辦法是只用于自家產品,跟華為一樣;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一部分用于自己產品,一部分對外銷售,跟三星一樣。
只用于自家產品的話,小米就是前車之鑒,小米澎湃 S1 采用八核 64 位處理器,制造工藝為 28nm,主頻為 2.2Hz,搭載澎湃 S1 的手機僅有一款小米 5c,但澎湃 S1 與驍龍 625 存在一定差距,并沒有很出色的表現,因此市場表現一般,所以澎湃 S1 的實際出貨量并不是很多,攤銷到每臺手機的成本非常高,這也導致了小米后續研發無力,當然小米方面的不夠重視,也是另一方面。
以上都是值得 OPPO 方面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