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全球科技格局 。作為支撐所有電子元器件、實現電氣連接的核心載體,印刷電路板(PCB)——這一被譽為“電子工業的骨架”的產業 ,正處在這場變革的核心,迎來一個由AI驅動的全新增長周期 。維科網產業研究中心最近發布了《2025年AI大爆發形勢下中國PCB企業競爭力盤點》,揭示了這一新周期下的產業脈絡與領航力量。
產業鏈的變與不變:制造模式創新成破局關鍵
報告首先系統梳理了PCB的全產業鏈 。上游是以覆銅板(CCL)、銅箔、樹脂等為代表的原材料 ;中游是核心的PCB設計與制造 ;下游則是通信、汽車、消費電子等廣闊的應用市場 。
當前,我國PCB產業在全球版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PCB產值占全球的54.37%,穩居全球最大生產中心 。
全球覆銅板市場規模變化趨勢
在上游,我國同樣展現出強大的產能優勢。以占PCB成本最高的覆銅板為例,2023年中國大陸產能達11.68億平方米,全球占比高達70% 。然而,報告也客觀地指出了產業鏈的“不平衡”:在高端技術和核心專利方面,我們仍有差距。例如,在高端覆銅板技術專利方面,日本以52.97%的全球申請量占據主導,中國占比為18.55% 。同樣,在制造覆銅板所需的高頻高速銅箔等高端產品市場,2024年外資在華份額超過90% 。
這一“上游技術仍需追趕”的背景,深刻凸顯了中游制造環節創新的戰略價值。報告的邏輯揭示,在高端材料尚未完全自主可控的現狀下,通過制造模式的革新來提升研發效率、優化成本結構、加速產品迭代,成為了中國電子產業在全球AI競賽中實現價值鏈躍升的關鍵突破口。
AI驅動下的新需求:PCB行業迎來技術與需求的雙重質變
報告的核心論點在于,AI正從技術和需求兩個層面,以前所未有的強度,驅動著PCB行業的深刻變革。
首先,技術要求發生了質的飛躍。AI硬件的驚人算力帶來了兩大挑戰:高速與高熱。報告援引數據指出,AI芯片(如NVIDIA A100 GPU)的峰值功耗可達400W ,這對PCB的散熱設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必須通過集成多層厚銅箔、增加散熱通孔或金屬基板等方式解決 。同時,為保證AI芯片與存儲間海量數據的無損高速傳輸(如PCIe 5.0/6.0),PCB必須采用特種材料,其關鍵性能指標被嚴格限定——介電常數(Df)需低于0.02,損耗因子(Df)需低于0.004 。這直接拉動了HDI(高密度互連)板和16層以上高多層高速板市場的顯著增長 。例如,NVIDIA H100服務器的PCB就采用了20層以上的設計 。
其次,市場需求結構正在被重塑。傳統的PCB市場以消費電子為主,追求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而AI硬件的創新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頻繁的迭代。報告指出,AI硬件研發周期短,需要頻繁測試和調整設計,這催生了海量的“多品種、小批量、快交付”訂單需求 。這些用于研發、試驗、中試階段的樣板訂單,均單面積通常不超過5平方米,但對交付速度的要求卻極為苛刻,部分企業甚至能提供24小時打樣、48小時交付的服務 。
市場格局演變:樣板與小批量市場成創新主戰場
正是基于上述變化,報告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的結構性轉移——“樣板及小批量市場異軍突起” 。如果說大批量板是成熟電子產品的“軀干”,那么樣板和小批量板就是前沿科技產品從0到1的“心臟”。AI硬件的創新,正是從這片試驗田開始的。
報告用數據量化了這一趨勢的重要性。在整個PCB市場中,樣板和小批量板的產值規模占比約為15%-20% 。2024年,全球樣板及小批量板的市場規模已達到約132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快速增長至17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其市場增長率將顯著高于PCB行業的整體增長率,成為最具活力和決定性的增量市場 。
領航者揭曉:產業變革中的新舊力量
那么,在這個決定未來創新效率的關鍵賽道上,誰是領航者?報告發布的《2025年中國樣板及小批量PCB企業競爭力排行榜》給出了明確答案:
嘉立創在市場份額、技術創新和客戶口碑三大核心維度均獲最高評級,綜合評價位列第一 。
報告的分析實際上揭示了PCB行業在新周期下的兩種成功范式。第一種是以綜合競爭力排名前列的鵬鼎控股、東山精密為代表的傳統巨頭 。他們通過與蘋果、特斯拉等國際頂級客戶的深度綁定,在FPC、高階HDI等技術密集型大批量市場持續領跑,構筑了強大的規模與技術壁壘 。
而另一種,則是以嘉立創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新勢力。他們不與巨頭在存量市場正面競爭,而是通過模式創新,精準服務于更廣泛、更分散的本土研發與全球創客群體,在這片代表未來的增量市場中開辟了新天地。
在AI驅動的產業變革中,這兩種力量共同構成了推動行業前進的核心引擎,而嘉立創,正是創新賽道上當之無愧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