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國手機市場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中華酷聯的時代結束了,切換到華米OV的時代。
2015年Q1,是中華酷聯時代的最后輝煌,三星、聯想依然躋身Top 5當中。同年Q2開始,中國市場Top 5切換成華為、小米、OV、蘋果,至今再未發生變化。
從2015年Q2到2018年Q3共計14個季度。我們從這五家的市場份額和同比增速,可以看清華米OV時代頭部廠商的起伏跌宕。
華為:四年間每一個季度都在增長的頭部廠商
IDC數據顯示,2015年Q2,華為在中國市場出貨量為1660萬臺,份額為15.6%。從2015年Q2開始,14個季度以來,華為的市場份額呈顯上升態勢。今年前三季度,無論出貨量還是市場份額,華為都處于史上巔峰狀態。
從2016年Q4至今,華為連續8個季度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從2017年Q4至今,華為連續四個季度份額超過20%,最高達到27.2%,是中國廠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些數據可以證明,華為在過去幾年在中國市場非常成功。
可是,華為最厲害的地方還不在于此。
華為最難得的一點在于,在過去14個季度里,無論市場環境好壞,每個季度都實現了同比增長。過去14個季度中,只有三個季度增速在10%以下,有7個季度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
華為從2013年推出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后來才擁有可以跟小米在線上PK的資本,再到2014年擺脫對運營商渠道的依賴,避免了中華酷聯的集體沉淪,加上在海外市場的提早布局,華為又握住了未來頭部廠商競爭中最大的優勢。
但是,從增速曲線也可以看出,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增速整體上也呈現下滑趨勢,基數的變大和市場環境逆風是主要影響。華為在中國連續增長的態勢還會持續多久呢?
小米:2015后過山車式變化
相比于華為的一路飆升,小米的市場份額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
2015年是小米輝煌的巔峰,也是小米下滑的開始。2015年,小米中國市場全年出貨量達到6490萬臺,市場份額高達15%,連續第三年成為中國市場第一。這兩項指標均為小米目前的最高紀錄。
可是在2016年Q1開始,小米連續五個季度同比下跌。整個2016年,小米在中國市場同比下滑36%,從前一年的王座上跌落到第五名,市場份額只有8.9%。
2016年,雷軍重掌供應鏈,廣鋪線下,奮戰一年多,終于在2017年Q2恢復增長。
可以看到,小米過去14個月的增長曲線像一個正弦函數一樣。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錄得六個季度以來首次下滑。
小米今年正在讓品牌高端化,來適應未來的競爭,現在又開啟了多品牌戰略,未來在中國市場將有小米、紅米、黑鯊(小米投資的游戲手機品牌)、美圖(雙方以毛利分成的模式合作)四個品牌。小米能否借此挽回中國市場的頹勢呢?
OPPO:亟待破局的巨頭
2015年Q2,OPPO、vivo取代了聯想和三星,首次進入中國市場Top 5,正式結束了中華酷聯的時代,開啟華米OV的時代。
從2015年Q2開始,OPPO的市場份額總體上呈上升態勢。2016年Q3首次躍居中國市場第一,同年Q4出貨量達到2450萬臺,創造歷史記錄,當期份額為18.1%。
雖然后來某些季度份額再創新高,但主要是因為中國整體盤子停止增長或縮水。
從出貨量增速來看,2016年是OPPO的高速增長期,四個季度增長均在100%以上,全年增速高達122.2%。2017年之后,OPPO增長開始放緩,增速在±20%之間波動,每季度在中國的盤子基本在2000萬左右。
從2017年Q4起,OPPO陷入下滑的困境,當季大跌18.5%,考慮到2016年Q4是OPPO最高紀錄,這次大跌也有對比基數過高的原因。而今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3.1%,OPPO急需找尋一個破解市場僵局的方法。
vivo:與OPPO增長曲線相仿,但近況較佳
OPPO和vivo很多地方都很相似,都是以拍照手機著稱,都是線下渠道強勢,因此兩者的增長曲線都很相似,只不過多數季度出貨量略低于OPPO。
從2015年Q2至今,vivo的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Q3,vivo出貨量達到2230萬臺,創造單季度新高,同比增長18.3%。
與OPPO一樣,vivo也在2016年大幅增長,四個季度增長均在70%以上,全年增速高達96.9%;并在2017年增速放緩,全年下滑0.8%。
與OPPO不同的是,vivo近況較佳。今年前三季度,vivo同比增長14%,是四大廠商中增速最快的一家,并在Q3反超OPPO成為第二。
蘋果:從巔峰逐漸下滑
蘋果在這個階段的表現就像坐滑梯:2015年是蘋果在中國市場巔峰的一年,隨后三年蘋果就像坐滑梯一樣一路滑坡。
2015年四個季度蘋果全都錄得增長,全年增速高達56%,是Top 5廠商中增長最快的一家,其中有三個季度錄得70%以上的增長。同年Q4在中國出貨量達到1710萬臺,創造蘋果季度記錄,2015全年出貨量達到5840萬臺,也是蘋果史上最佳。
但隨后三年,蘋果雖然沒像三星那樣暴跌,但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2016年大跌23.2%,2017年下跌8.3%,2018前三季度下跌7.6%。
2016年Q1至今的11個月當中,有9個季度都處于下滑狀態,只有兩個月錄得正向增長。
iPhone X的出現幫助蘋果一度止住了下跌的趨勢。2017年Q4和2018年Q1,iPhone在中國出貨量增速分別為-0.8和2.5%,幫助蘋果穩定了局面。可是最近兩個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都大跌10%以上,二三季度的份額只有7%左右。四季度通常是蘋果的出貨旺季,但新一代iPhone市場反響不佳,市場預期并不樂觀。
唯一可以欣喜的是,蘋果今年在中國的份額保持穩定,一季度份額還提升了2.1%,整體上還是跑贏了大盤。但今年前三季度,蘋果出貨量同比下滑8%,在五大廠商中跌幅最大,說明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整體競爭力還是在下滑。
小結
華米OV的時代,中國市場已經進入穩定期,2017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出貨量還在下降。由于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五大廠商雖然各自的增長曲線不同,但五家都呈現出增長趨勢放緩的趨勢。
在整體盤子縮水的情況下,一方面五大廠商在不斷吞食小廠商的份額,二三線廠商在2015年Q2尚有40.9%的份額,2018年Q3只剩下12.3%。2019年可能會出現更多二三線廠商繳槍的現象。近期,美圖宣布和小米合作,把手機業務的大部分交給了小米。
另一方面,隨著小廠商的份額降低到只有10%出頭的水準,大廠商之間的競爭此消彼長的趨勢將更加強烈,共存但很難共榮。五家頭部廠商在2015年全都大幅增長,但此后三年(2018年計算前三季度),五家中總有兩家處于下滑狀態。
對于華米OV而言,中國市場是大本營,OV中國出貨量占到總量的7成以上,最少的小米也占到四成以上。因此,幾家都會努力尋求增長,血戰自然不可避免。所有的頭部廠商都不再固守自己的舒適區,而在不同價位、不同渠道全面出擊。此外,隨著海外市場他們的核心增長點,華米OV的戰火也將更多延伸到海外去。
中國對蘋果而言雖然不像華米OV那么重要,但也是主要市場之一。考慮到蘋果在高端機市場的強勢地位,它在中國不太可能遭遇三星、LG那樣的大敗退。但是面臨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整體盤子的縮水,加上關稅、美元升值的影響,在中國區重回增長的道路將非常艱難。(文中如無特別指明,數據均來自或整理自IDC,包括圖片在內)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