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的消費創業領域有兩件事值得記錄。一個是拼多多在美國上市,另一個則是社區團購火了。這兩件事,代表著消費創業領域兩種新模式的崛起。
我試圖去尋找二者的共通之處,但結果讓我詫異:它們最大的共同點,竟然是都遠離我的生活半徑。我周圍熟悉的人中,使用這兩種產品的人屈指可數。
而與之對比的是另一組數據:使用拼多多的人超過3億,平臺全年成交總額超過3000億元;社區團購在3個月內融資超過30億元。
這種對比讓人感到不安。如此大的用戶規模,處在風口上的創業項目,為何我和身邊的朋友卻沒有成為其數億用戶中的一員。是我們落伍了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采訪了一些從業者和用戶。他們中有人是拼多多的資深用戶,9塊9包郵的商品填滿了他們的房間;有人堅決抵制拼多多,拒絕消費降級;有人在社區里當起了團長,每天和大媽們砍價團購;還有社區團購創業者,不知道社區團購能火多久。
這些人身處同一個時代,卻在消費這件事上,分化成數個不同的陣營。
從O2O,到無人貨架,再到社區團購,消費領域的風口一直在變化。這其中有一批創業者,一直跟隨風口的變換而變化賽道,他們焦慮的點在于不知道哪天風會停。也有創業者擔心,紅利消失,貨越來越難賣,生意越來越難做。
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創業者難免焦慮,而在消費行業更深層的產業鏈層面,從供應鏈到商品結構的升級正在悄悄進行。
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隱形的鴻溝:商品分級,消費分層
社區團購公司食享會發展很快,他們聚焦于二三四線城市,一年時間就拿下了50多城。我問創始人戴山輝為什么選擇二三四線,戴山輝說,“現在商品分級、消費分層非常明顯,中國市場太多太大,你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另一位創始人則稱,一線城市的電商用戶基本被阿里、京東瓜分,新入局者只能選擇下沉市場,這是唯一有機會突破的地方。
這種曲線救國的方法,已經被上市的拼多多驗證過了。
在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著名的“五環外”模型中,五環外的人是理解不了五環內人群的。但總部在五環內的拼多多,卻被這群數量龐大的五環外人群拼上了市。通過渠道下沉,主打低價和高性價比,植入社交玩法,拼多多將3億用戶收入囊中,構建起一個僅次于阿里和京東的零售平臺,如今市值超過240億美金。
一二線城市的新興中產們,在天貓、京東上自由選購商品,偶爾去趟盒馬鮮生或小象生鮮,花數百元吃頓新鮮海鮮;三四五線城市以及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大媽和小鎮青年們互相拼團,為了將價格砍至一折,拉上數十個親友為自己拼單。
有一條無形的鴻溝將多個不同人群區隔開來,形成了一個差異化的平行世界。
城市白領們不理解,為什么要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搶一件9塊9的商品,還可能是山寨貨;小鎮青年們也不懂,為什么要花幾百上千元去吃一頓螃蟹,這幾乎是自己工資的三分之一。
不管承不承認,愿不愿意,消費乃至人群的分層是存在的,你消費的商品,已經出賣了你。
這種消費分層,讓垂直電商獲得生存空間。與之相對應,商品的分級順理成章。
社區拼團則順藤摸瓜探索出了另外一條路。拼多多在全國范圍內拼,社區團購則去中心化,以小區為單位來拼。每個小區相對獨立,使得差異化的營銷和針對性的商品投放成為可能,當小區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拼團之勢相當可觀。
“我們只做同一類人的生意,這就夠了。”一位社區團購創業者說。
消失的紅利:藏在下沉市場的機會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往往能成為探知市場冷熱的溫度計。
一位服裝生產廠家向我訴苦: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難伺候了,廠子里的衣服越來越難賣,庫存積壓嚴重,他考慮轉型。
2013年前后,趕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他上線了淘寶店。趕上了O2O浪潮,加上移動互聯網這波紅利,沖了一把銷量,效益還不錯。但現在,他明顯感覺銷量漲不動了。
這是傳統企業的困局,也是互聯網企業的尷尬。
互聯網在中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到2018年,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型已經基本完成。美團創始人王興在2016年就提出了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今年,他在自己的飯否主頁上寫道: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地大物博的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造就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弱化。出生人口數下降,老齡化問題出現,存量市場已經不足以繼續拉動經濟高速增長,消費增長抵達天花板。
下沉——這是部分有遠見的創業者自研的藥方。
我很好奇,為什么社區團購這種基于微信生態的電商模式能夠行之有效。經緯中國投資經理周曉稱,原來移動互聯網的主力用戶是20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微信基礎設施的成熟,將兩撥原來不是主流的人群裹挾上移動互聯網,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增量用戶。新上網的這兩撥人,一撥是中老年人,另一撥是拼多多觸達的下沉人群。
這部分下沉人群聯網后,爆發出旺盛的購買力。“中國大媽”和“小鎮青年”,成為最忠實的用戶群體之一。
在談論消費升級時,不少人總是習慣把一線中產的標準拿來做標桿。但也有觀點認為,二三四線城市人群才是本輪消費升級的主力軍。他們有充裕的時間,更多可支配財產,較低的選擇成本,從而形成更高頻的購買行為。
在互聯網下半場,消費領域的創業者在下沉市場仍大有機會。
不得不做的升級:創新技術,優化服務
一次采訪時,我問IDG資本創始董事長熊曉鴿,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下一波機會在哪里?他回答:工業互聯網。他認為,今天再談商業模式創新已經不夠,一定要談Hard Technology(硬科技),需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IP和技術。
這是否意味著,以后消費領域的創業也需要具備更強的科技屬性?拼多多給出了答案。
黃崢認為,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里,拼多多既是電商公司,也是技術公司。它會在分布式AI的驅動下,高效匹配信息,不停模擬人群的群體情緒,將用戶的消費情緒體現到商品的推薦上去。
同樣,多位社區團購創始人表示,除了微信小程序的使用,他們正在加大技術的投入和使用。社區團購本質上還是在做零售,他們當前最重視的是供應鏈的改造優化,在這方面技術將大有可為。
重視技術的背后邏輯是,靠市場驅動、靠消費者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就像一伙人切蛋糕,過去蛋糕每年都在變大,大伙躺著都能切到大塊蛋糕。但現在蛋糕不增長了,如果不更新刀具,還是用過去那一套,那很可能就會切不到蛋糕。
與此同時,消費群體的人群結構、消費觀念、需求品味和購買能力都在發生改變,如果要跟上下一波潮流,供應鏈的改造和創新勢在必行。所以價格絕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消費升級是一連串服務、技術和玩法的升級的總和。
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到全球,我們就能得到更確切的答案。全球零售業龍頭沃爾瑪連續多年蟬聯世界500強第一名,其技術實力一直尤為突出,甚至有自己的衛星。另外,它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很強,并因此能夠降本增效、提升體驗。
對于消費行業其他領域的創業而言,提高效率、創新服務、降低成本,增加新工具、新方法的應用,將會是穿越寒冬的有效手段。長期來看,不論被動或主動,這都將是一場必須經歷的進化之旅。
【來源:新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