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處理器與臺式機處理器雖然師出同門,但移動端和桌面端的同定位型號性能一直以來都是存在明顯性能差距的,可它們之間的理論差距有多大?實際的性能表現又有多大的差異?這是很多筆記本小白用戶想要了解的問題,我們今天同樣給大家做出一個簡單明了的解答。
在講到主要內容之前筆者先給大家說一下移動端標準電壓處理器與低電壓處理器、超低電壓處理器的差異與命名原因。
按照字面的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應該是 CPU 的核心電壓高低,這在這一名稱剛剛出現時是成立的,過去的高性能處理器核心電壓普遍維持在 1.2-1.4v 附近,而低電壓處理器剛剛出現時由于主頻非常低,所以核心電壓往往僅有 1v 左右,因此就以電壓的高低對處理器類別進行了區分。
可是隨著輕薄本市場的不斷擴大,低電壓處理器開始越來越多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輕薄本對于性能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低電壓處理器的主頻也從最早的 2GHz 以內提升到了如今睿頻 4GHz 以上的水平,核心電壓也就因為主頻的提升達到了與標準電壓處理器相近的水平。
但因為功耗的限制,低電壓處理器的滿載性能仍舊遠不如標準電壓處理器,為了能夠繼續體現差異,根據電壓來劃分的這個習慣也就流傳了下來。
那么我們下面可以進入正題。因為本文傾向于時效性科普性質,所以第七代酷睿及之前的處理器我們就不贅述了。
移動端的第八代酷睿 i7 標壓處理器與桌面端一同進化到了六核十二線程規格,相比從一代到七代沿襲過來的四核八線程規格提升了一半,可謂是空前的大進步。
但是桌面端六核十二線程的酷睿 i7-8700/8700K 擁有 12MB 三級緩存,六核睿頻可達 4.1/4.3GHz,而移動端常見的 i7-8750H 擁有 9MB 三級緩存,六核睿頻 3.9GHz,單從這幾個規格上來看差距也不是非常大。
i7-8750H 的規格
但我們若是考慮到功耗問題就不一樣了,雖然 TDP(散熱設計功耗)與 CPU 的實際工作功耗并沒有絕對的對應關系,但筆記本廠商普遍喜歡把 CPU 的長時負載功耗限制到與 TDP 相同的水平,所以 i7-8750H 處理器的功耗一般都會被限制在 45W,滿載時甚至會掉到 37W 及更低的水平,主頻自然也就無法維持 3.9GHz 的高位了。
反觀桌面端處理器,i7-8700K 處理器在滿載狀態下功耗是輕松超過 100W 的,極限超頻狀態下甚至能達到 180W 以上,筆記本電腦根本望塵莫及。搭載 i7-8750H 的游戲本在游戲等高負載應用下主頻普遍在 2.7GHz-3.5GHz 之間,并會根據負載情況不斷跳動,所以性能發揮不穩定,在 " 吃 "CPU 的游戲中難有良好表現,與桌面端處理器存在較大差距。
5GHz 的 8700K 拷機功耗可達 140W 以上
移動端第八代酷睿 i5 標壓處理器 i5-8300H 是四核八線程的規格,與七代及之前的移動端 i7 處理器相同,不敵第八代桌面端 i5 處理器 i5-8400/8500 以及 i5-8600K 六核六線程的規格。值得高興的一點是,i5-8300H 的發熱表現與功耗有極大的進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夠維持 3.9GHz 的四核睿頻,因此在部分游戲中反而能夠帶來優于 i7-8750H 的表現。
說完標壓處理器,我們再聊一聊低電壓處理器。
第八代低電壓移動端處理器的規格相比第七代也有了巨大提升,其中酷睿 i5、i7 都從七代的雙核四線程提升到了四核八線程,規格已經翻倍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i5-8250/8265U 以及 i7-8550/8565U 處理器之間的差距反而并不大,i5 處理器擁有 6MB 三級緩存,而 i7 為 8MB,除此之外它們之間就是主頻高低的區別。
主流輕薄本雙拷時 CPU 功耗甚至低于 10W
正如前面提到過的,第八代低電壓處理器的長時功耗限制也是與 TDP 相同的 15W,部分產品在高負載下甚至會下降到 10W 左右,所以無論是 i5 處理器還是 i7 處理器,它們在滿載狀態下性能表現是非常接近的,并不會像主頻差異那么明顯。
跟桌面端處理器相比,就算是 i7-8565U 的理論運算性能大概也只有 i7-2600K、i7-3770K 這些老舊四核八線程處理器的水平,但是考慮到它們在功耗、發熱以及核顯性能方面的進步,我們能夠在輕薄本上獲得這樣的性能表現也已經很理想了。
第九代移動端酷睿處理器與第八代的規格對比
最后再來看一下第九代移動端酷睿處理器與第八代的規格對比,大家可以看到移動端 i9 處理器已經迎來了八核十六線程,甚至單核睿頻達到了 5GHz,但如果廠商將功耗仍舊限制在 45W,那么最終的表現仍舊是沒法和桌面端相比的,要是大家想能夠看到移動端處理器與桌面端之間的差距大幅縮小,或許只能寄希望于英特爾 10nm 制程處理器的到來了。
【來源:驅動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