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公司在競爭性領域的快速壯大,有鮮明特點的‘中國式管理’是有競爭力的。” 11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屆《財經》年會上,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受邀與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等深入探討“雙循環”下的企業如何可持續發展。在發表主旨演講《海信的定力》時,賈少謙表示,中國式管理的魅力必然呈現于世界面前。
與大多數企業選擇OEM 這種“借船出海”的方式不同,海信在國際化上選擇了最難的“出海”之路——做自主品牌。賈少謙透露,海信內部經常說,企業走出去要有建立“根據地”的思想,不要想著進進出出,否則進去一次“花了錢”,出來一次“丟了人”。“海信認為,國際化必須是產品研發、制造、品牌和營銷等全方位的國際化,外界將此形象地歸納為‘造船出海’。”
自2006年提出“ 大頭在海外”的戰略之后,“造船出海”的海信不僅在海外做大做強了海信自己的品牌,還通過收購品牌,讓海信的出海隊伍從一艘船逐漸變成一支艦隊。海信電視和冰箱產品在南非、澳洲和墨西哥等地已經占據市場前三甚至第一。2018年,海信并購了東芝電視,此前東芝電視連續虧損了8年,海信管理團隊入駐一年多就實現贏利。2018年海信并購了歐洲高端白電品牌Gorenje(古洛尼),不到兩年時間也順利實現贏利。
“我們逐漸體會到,隨著中國公司在競爭性領域的快速壯大,有鮮明特點的‘中國式管理’是有競爭力的,這對過去在跨國并購中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賈少謙介紹,2019年海信海外收入461億元,占比36%。今年海外收入增長繼續加快,預計將超過500億元,占集團總體收入的40%以上。海信的出海經驗證明,“雙循環”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必然,中國式管理的魅力必然呈現于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