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雷科技 leitech
自從直播帶貨興起以來,大家對它的爭議似乎就從來沒有斷過。尤其是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為了能夠吸引流量,讓自己的帶貨直播被別人看到,不少網紅不惜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只為了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給自己帶來流量、關注度還有討論度,即便被噴也在所不惜。
最近,隨著涼山石榴的成熟,在網絡平臺出現了一類極其相似的視頻畫面:果園里面的石榴長勢喜人,碩果累累,老農卻在一旁哽咽著說,自己的石榴沒有人收購,只能夠爛在地里頭做肥料,再配上 " 石榴滯銷,幫幫我們,10 元 3 斤 " 這樣的文案。看到這段視頻,可能大多數人都會產生共情,為農民的不容易買單。
可真是這樣嗎?實際上,這些可能都是套路。
昨天上午,抖音電商發布了 " 賣慘帶貨 " 違規行為處罰公示。抖音官方聲稱,平臺在治理巡檢中發現,一些電商作者以水果滯銷 " 賣慘 " 博取用戶眼球,傳播不符合社會良好風尚的內容,更有部分主播以此誘導用戶購買商品。此類行為嚴重損害用戶體驗,影響正常經營秩序以及平臺生態,抖音將對這些賬號作出永久封禁賬號并關閉電商權限的處罰。
對互聯網有印象的讀者,或許還記得三年前那件 " 水果滯銷,幫幫我們 " 的熱搜事件。這種利用特別事件抓住大眾同情心理,借機炒作吸引粉絲流量并獲利的營銷方式,直至今日依然被廣泛應用著。為什么 " 賣慘營銷 " 能夠如此經久不衰?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現代的 " 畸形秀 "
" 奶奶,你這蘋果才好嘞,生意好不?"" 生意不好,沒得人來買,蘋果嘛還算可以。" 在抖音一位擁有著 200 多萬粉絲的主播鏡頭里,一老一少一唱一和,講述著農家青蘋果因為疫情封鎖而滯銷的故事。在主播陳列的商品櫥柜里,標價 58 元的 " 阿壩州小金青蘋果 " 產品已經賣出了 1377 份。
無獨有偶,今年三月,這樣一段視頻曾在網絡上流傳:四川涼山地區的小姑娘 " 阿佳 " 稱其父親去世,沒有母親,上不起學,身世凄慘。很多人在對小女孩感到同情之余也慷慨解囊,紛紛斥資購買視頻中宣傳的 " 涼山地區貧困村民銷售的自產蘋果 ",希望能為小女孩做出點貢獻。
根據小雷調查發現,在短視頻平臺上,各種 " 滯銷 "、" 破產 "、" 抗癌 "、" 家門不幸 " 的故事在無數主播的主頁里上演著。不可否認,在這之中可能存在著真實經歷過這些悲劇的主播,但是更多的人只是掌握了社交平臺上的 " 致富 " 公式:講一個悲慘的故事,讓網友同情或是開撕,賺取一波流量之后,走向變現之路。
" 開頭一張圖,故事全靠編。" 從事直播工作的李先生介紹," 賣慘營銷 " 算是一個經典套路。早在三四年前,電商平臺上廣泛流傳的 " 滯銷大爺 " 一度引發全民圍觀和群嘲,"XX 滯銷,幫幫他吧 " 的句式,也曾被諷刺得體無完膚。時至今日,這一 " 老套路 " 不僅沒有消亡,并且還有從電商平臺加速蔓延到短視頻平臺之勢。
為什么 " 賣慘帶貨 " 能夠如此經久不衰?歸根結底,這還要從人的心理開始說起。當你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熱門上,看到有博主分享自己悲慘的經歷時,你是否會忍不住去圍觀?小雷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去圍觀。在這個 " 審丑 " 的時代,比起幸福美好的事情,大家更容易對悲慘的事情感興趣。
然而,正是這種互聯網上的圍觀,卻意外成就了別人的致富經。正如美國社會學家杰里米 . 里夫金所說,人類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除了學會使用工具,還有一大重要的自帶功能就是擁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人類發展的基石。利用滯銷、救命這樣的字眼吸引眼球,很容易激發觀眾的同理心。只要觀眾產生共情,他們就會不假思索地購買帶貨商品。對他們而言," 交易 " 這個概念已經被 " 捐款 " 所取代。
說到底," 賣慘營銷 " 本質上是利用了人類心中的 " 善 ",通過激發觀眾的善心來牟利。當觀眾的善良與惻隱之心撞上賣家刻意編織的劇本,結果總是屢試不爽,因此套路經久不衰。
劇本演員,明碼標價
為了整治 " 賣慘營銷 " 套路,短視頻平臺也下了不少功夫。此前,抖音安全中心已針對此類現象先后組織三次「賣慘帶貨、演戲炒作」違規行為專項整治,稱平臺已對賣慘帶貨、編造離奇故事、演戲炒作等行為進行違規處罰。同時,快手方面也在 8 月中旬宣布處置審丑賣慘、惡意炒作賬號 133 個,另有多位主播被封禁直播權限。
盡管平臺大力整頓,但是這種賣慘 " 劇本 " 依然屢禁不止。小雷隨手搜索一下,在短視頻平臺上,依然能夠看到不少打著水果滯銷、直播助農口號的直播賬號,根本沒有收斂的意思。
為何 " 賣慘營銷 " 如此泛濫?這背后有兩層原因。首先,在如今的 " 賣慘營銷 " 背后,早已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從演員到劇本,從 " 吸粉 " 到帶貨," 賣慘營銷 " 正在不斷流水線化,成本變得越來越低。
以視頻劇本為例,小雷在淘寶搜索 " 帶貨劇本 "" 短視頻劇本 ",很快就彈出了上百個相關店鋪。" 拿來即用的短視頻劇本,只要 9 元一份,適合賣日用品," 某網店的客服表示," 定制帶貨劇本的話,需要你們提供產品信息、價格、出鏡人數,按照字數定價,24 小時內就能交稿。"
購買視頻劇本,安排演員拍攝。在這條流水線的幫助下," 賣慘營銷 " 的門檻被大大降低,即便是普通的帶貨小主播,也能夠承擔起拍攝 " 賣慘營銷 " 短視頻的經濟成本。考慮到這些視頻一經推出,主播往往獲 " 利 " 頗豐,那么 " 賣慘營銷 " 如此泛濫也就不令人驚訝了。
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屬于社交媒介,其內容純屬主播自說自話,真實性是無法保障的。即便最后實錘 " 賣慘營銷 ",短視頻平臺最多只能做到封號,一般的消費者大多無心也無力去追究責任,這也使得賣慘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極低。最嚴重的情況下,也不過是換個新號東山再起罷了。
總結
小雷覺得," 賣慘營銷 ",利用他人的善良牟利,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不法行徑。首先,賣弄苦情、弄虛作假,其實是在透支社會信用,從根本上消費了我們這些不愿意袖手旁觀的人的善意。在善意被消費后,很多人也就因此變得冷漠了。要知道,從熱情到冷漠,其實距離并不遙遠
其次," 賣慘營銷 " 從本質上擾亂了 " 直播帶貨 " 行業的游戲規則。根據調查,人們愿意購買 " 賣慘營銷 " 的商品,主要還是出于對受害者的同情,在同等條件下希望能夠幫受害者一把。通過 " 賣慘 " 吸引顧客,借此出售偽劣產品,既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也攪亂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
治理網絡賣慘亂象,個人認為可以從國家、平臺兩個途徑入手,提高 " 賣慘營銷 " 的成本和代價。
首先,國家應該加強審查懲處,對網絡賣慘營銷行為聯合發力。業內人士指出," 賣慘 " 視頻造假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就是涉及部門多,定性難。為了杜絕 " 賣慘營銷 " 行為,網絡監管、市場監管和消費者協會等部門應該聯合行動,對 " 賣慘 " 商家或放任不管的平臺實現有效監管,維護制度的權威性,讓那些 " 躍躍欲試 " 的短視頻主播不敢 " 鋌而走險 "。
其次,平臺應該積極落實實名制度,確保主播 " 一人一號 ",這樣才能杜絕 " 賣慘 " 主播更換馬甲卷土重來。不僅如此,各家平臺必須盡快建立舉報平臺,加強視頻監管,一旦 " 賣慘營銷 " 視頻出現,必須盡快封殺賬號,并在各大新聞平臺加以公示,承擔起打假責任,杜絕 " 賣慘營銷 " 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