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上海美的全球創新園區座無虛席,美的集團用一場緊湊卻信息量巨大的發布會,把“全屋智能”從行業熱詞變成了可感、可用、可無限想象的商業場景。這也是美的向外界清晰傳遞出的一個信號:當家電行業進入存量博弈時代,美的已經用“全屋智能”為自己挖出一條寬闊的新護城河,并開啟了新的增長曲線。
“人·車·家”生態加速生長,估值切換已經在路上
截至2025年6月,美的IoT平臺累計連接設備1.186億臺,參照同類品牌IoT業務12倍PS的估值水平,美的IoT平臺有望單獨撐起240億元市值,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小型智能家電企業,而讓投資者更為興奮的是“車家”的互聯場景。
發布會現場,蔚來ET9與問界M9并排陳列,美的與鴻蒙智行、蔚來、廣汽等智能汽車企業的車家互聯協議已經悄然打通。在此基礎上,美的將進一步聯合車企、手機廠商、互聯網平臺等生態伙伴共建“人·車·家”開放平臺,向所有合作方共享統一物模型、SDK及API,車企可復用美的已沉淀的1.18億設備數據與AI能力,顯著降低“家控車”開發成本。年內,平臺還將上線地理圍欄、無感解鎖、車位-充電樁聯動等功能,并將睡眠曲線、空氣配方等家庭數據反向賦能車機,推動“人·車·家”全場景體驗持續進化。
用戶在車內即可提前打開家中空調、新風,或在家中反向調節車內溫度,實現無感場景切換。還能按需定制專屬的回家、離家等模式場景,實現全屋空氣、全屋用水、營養健康、智能光影、智能安防和能源管理的全場景聯動,為用戶解鎖“人·車·家”生活場景的全新想象。
一些機構認為,美的“人·車·家”生態一旦完成閉環,并隨著互聯網飛輪效應不斷壯大,其估值坐標系也必然會發生切換。傳統家電制造的10倍PE模型將被徹底拋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物聯網企業常見的20倍乃至更高PS框架的估值體系。屆時,資本市場將不再把美的視為傳統硬件公司,而是擁有2億臺設備連接、具備高粘性用戶生態和可持續變現路徑的物聯網平臺。
AI小美深度迭代,把“聰明”寫進硬件
公開資料顯示,美的在全球12個國家設立有38個研發中心,通過“2+4+N”全球化研發網絡建立全球研發規模優勢。過去十年,美的累計研發投入近1000億元人民幣。“全屋智能”戰略的延續,意味著美的的研發資金不再只是單純投向硬件迭代,而是逐漸向“智能”領域傾斜。此次發布的全面煥新美的美居App,深度集成AI小美智能體,支持全屋空氣、用水、控制、安防等多個Agent能力,全面操控智能家居與智能家電產品,產品功能說明、服務預約等一句話直達,提供給用戶AI化全場景解決方案。
在發布會現場,美的集團中國區域全屋智能負責人尚喆用兩個生活片段展示了美的“全屋智能”的成果:午間,客廳溫度升高,Air Agent感知到寵物狗進入房間,自動把空調調到23攝氏度,并自動打開循環扇;深夜,用戶入睡后,系統根據睡眠曲線逐步自主調節溫度濕度、開啟新風,避免“凍醒”或“悶醒”。
用戶全程無需動手,甚至無需開口,所有設備像家庭成員一樣“懂你”,提供甚至比人還體貼入微的“無感服務”,就像一個默默照顧全家的隱形管家。面對用戶高頻使用且具有強烈需求的各類耗材與家電服務,美的開發推出了AI耗材服務管理平臺,已接進6537個智能SKU,涵蓋濾芯、濾網、元氣棒、電池等多個高頻更換品類。通過美的美居App與美的小程序,可實現耗材更換提醒、服務提示、一鍵復購等,在提供給用戶更方便、更實惠耗材與服務的同時,也提升了用戶與美的的粘性。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當用戶體驗逐漸形成依賴,這種依賴必將構成美的品牌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雙品牌戰略發力,護城河越挖越深
對如何拓展智能硬件生態的問題,美的采取了一條了最適合自己的“輕重并舉”道路:自有品牌發力IoT連接、用戶強交互等重點品類,掌握和深化核心技術,強化心智與品牌;通過“美的慧選”深度參與,把控品質與體驗,借助行業力量快速補齊多元品類,形成生態閉環。
發布會上,智能門鎖、攝像機、大路燈、桌面魚缸與膠囊夜燈悉數亮相,覆蓋了從入戶、客廳、書房到臥室的全場景觸點。每一個“更簡單、更有趣”的智能設備,都是調用美的全屋生態的一個節點,也是新用戶產生粘性、引導新用戶加入美的全屋生態的一個流量入口。
真正讓對手難以復制的,是美的已經建成的遍布全球的產品體驗店。這些門店不只是銷售終端,而是集體驗、設計、交付、售后于一體的完整閉環,消費者在店內可體驗、購買輕量化產品。美的通過輕量化產品連接用戶,最終導向家電銷售,并成為美的的生態用戶,形成"體驗-設計-交付"閉環邏輯。雙品牌與線下網絡共同構成了美的的渠道護城河,幫助美的從家電制造轉向物聯網平臺后迎來“戴維斯雙擊”時刻。
當智能家居行業還在為互聯互通標準爭論不休時,美的已經跑通了產品、渠道、用戶、盈利的全鏈路閉環;當友商還在加碼單一品類時,美的已經把家電、家居、汽車與個人生活場景全線打通,形成了數據、服務、耗材管理的多維收入結構。這一次,美的不再只是賣空調和冰箱的家電巨頭,而是一腳踩進了萬億級物聯網市場的平臺級集團。新的增長曲線已經清晰可見,剩下的只是加速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