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性融資擔保發展管理辦法》正式出臺,該辦法明確政府性融資擔保以準公共屬性為根本,聚焦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領域,作為對市場化融資擔保的有效補充,實施半年以來,通過政策與資源支持,推動專業擔保機構敢做、能做小微業務,進而持續緩解薄弱領域融資難問題。
從2015年《關于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奠定制度基礎,到2017年《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劃定行為邊界,再到2019年確立“國家—省級—轄內機構”三層架構,始終圍繞“服務小微、支農支小”的核心使命不斷完善。本次的《政府性融資擔保發展管理辦法》(簡稱“新辦法”),既是對過往行業制度建設的深化,也為新時代融資擔保體系高質量發展劃定了清晰坐標。在延續服務初心的基礎上,以更細致的制度設計強化政策落地效能,而電子簽約等科技工具,正成為支撐新辦法“合規化、高效化、普惠化”要求的重要載體。
新辦法將“信息支持”與“科技賦能”納入政策保障體系,極具前瞻性。在第四章“信息支持”中明確指出,“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業務系統與金融管理部門、政務服務等平臺對接,實現數據共享” 。“傳統模式下,一筆小微擔保業務的合同簽署、資質核驗環節平均耗時3.5天,跨區域業務的文件傳遞成本占業務總成本的12%。”國內電子簽約行業頭部企業上上簽電子簽約的業務負責人向記者分析了新辦法的亮點:“新辦法要求‘優化簽約流程、推動數據共享’,其實就是很明確的指出了,電子簽約等數字化工具是解決融資擔保業務效率低的關鍵”。
在風險管控層面,新辦法強調“盡職免責”“全程留痕”。其中,第二十六條明確“建立健全盡職免責機制” ,且要求“業務流程全程留痕”。電子簽約名的時間戳、加密存證功能,能客觀記錄業務全流程,形成不可篡改的證據鏈,與新辦法“強化合規經營”的要求高度匹配,從技術角度為責任界定提供保障。
面對小微和“三農”融資難題,新辦法提出“優化業務流程”“強化風險管控”“加強銀擔合作”等要求。這些內容貫穿于辦法的各個章節,如在經營要求章節強調規范業務流程,在政策支持章節促進銀擔合作。傳統融資擔保模式存在效率低、風控難、協同弱等問題,新辦法針對性的要求,為行業指明發展方向,也凸顯電子簽約等數字化工具在提升效率、加強風控與協同方面的重要價值。
實踐佐證:電子簽約在多元場景的價值釋放
無論是工程機械領域的中恒租賃,還是農業裝備領域的約翰迪爾融資,都通過與上上簽的合作,印證了電子簽約對新辦法要求的適配性。
中恒租賃90%以上的業務已采用電子簽約,其法務總監張智慧表示:“針對礦山、基建等偏遠場景,上上簽的多終端簽約方案解決了客戶‘跑斷腿’的難題,單筆業務簽約時間從3天壓縮至2小時。”而約翰迪爾融資則借助電子簽約,將農機擔保業務的覆蓋范圍從20個省份擴展至28個,讓偏遠地區農戶也能快速獲得融資支持。
上上簽業務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直言:“2025年新辦法的落地,為電子簽約等成熟數字化工具提供了更清晰的應用場景和政策依據。”他進一步解釋,“電子簽約的價值不僅是‘把紙質合同搬到線上’,更是通過技術重構業務邏輯——比如中恒通過我們的系統實現‘資質審核通過才能簽約’的流程鎖定,從源頭規避合規風險,這正是對新辦法‘事前風控’要求的最佳響應。 ”
對于新辦法關注的“跨機構協同”,該負責人分享了實踐案例:“約翰迪爾的農機擔保業務涉及廠商、銀行、農戶三方,過去合同傳遞需兩周,現在通過我們的平臺實現實時簽署,還能與農機補貼系統數據互通,讓農戶享受‘簽約即享補貼’的便利,這完美契合了新辦法‘讓利實體經濟’的導向。 ”
趨勢展望:從工具應用到生態重構
上上簽業務負責人認為,新辦法推動的數字化轉型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效率革命,像中恒、約翰迪爾這樣通過電子簽約解決簽約耗時問題;第二階段是風控升級,利用簽約數據構建信用模型,解決小微主體‘輕資產、缺數據’的融資痛點;第三階段是生態協同,融資擔保的數據體系實現互聯互信,真正打造出全國一盤棋的融資擔保數字信用基石,讓新辦法‘形成工作合力’的要求真正落地。 ”
這種判斷與當前行業實踐相呼應:中恒已將電子簽約數據接入“開山平臺”,實現風控、業務、財務部門的信息共享;約翰迪爾則通過電子合同存證,與保險公司共建農機風險數據庫。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電子簽約正從單一工具升級為融資擔保生態的“數字樞紐”。
隨著新辦法的深入實施,數字化能力將成為融資擔保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正如上上簽業務負責人所言:“政策的善意需要技術的橋梁才能抵達實體,電子簽約就是這樣一座橋,它讓‘服務小微’不再是口號,讓‘風險可控’有了抓手,最終讓融資擔保真正成為實體經濟的‘助推器’。 ”在政策與科技的雙重驅動下,融資擔保行業正邁向更高效、更普惠、更可持續的新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