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月餅,吃到明年中秋都吃不完。”、“公司發的五仁月餅,已經成了辦公室‘傳家寶’,誰都不肯先拆。”、“中秋福利想要個藍牙音箱,結果公司發了米面油,可是我根本就不做飯呀!”......每年中秋臨近,社交平臺上關于公司福利的“花式吐槽”總會準時上線。與此同時,也有很多職場人為走心的中秋福利點贊:“去年公司發的按摩儀,全家都搶著用,比月餅實在多了!”、“電子卡券自己選最省心,想買啥買啥,終于不用硬塞給同事了。”、“能寄回老家的米面油組合,爸媽收到特別開心,這才是過節的心意。”
員工們究竟想要什么樣的中秋關懷?企業采購人又如何在預算、效率與員工期待間尋找平衡?為了了解這場“雙向奔赴”背后的真實圖景,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京東政企業務,深入對話百家企業采購人與千位不同行業職場人,帶來這份《2025企業中秋采購趨勢洞察報告》。
一百位企業采購人看中秋福利:
“預算怎么定? 我們主要看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往年在中秋福利上花了多少。當然年初制定的預算標準也是重要參考依據。”40%的采購人將企業整體經營效益和利潤情況作為制定中秋福利預算的核心依據,38%參考過去兩三年的平均花費數據,33%依據年初制定的預算標準,傾向于在歷史數據和既定計劃中尋求平衡,外部對標與員工反饋影響有限。
“看得見的成本當然會關注,但還有很多無法用錢衡量的隱性成本也需要關注。最怕的就是錢花了員工還不買賬,搞得大家沒干勁。”在考量采購成本時,49%的采購人最關注直接采購成本,同時有39%重視福利效果不佳帶來的隱性成本,如員工不認可導致士氣低落;29%則聚焦內部管理成本,包括選品比價、溝通協調等耗費的人力與時間。這表明采購人的成本觀已從單純的直接支出擴展到降低隱性損耗與提升管理效率。
“選禮物‘新意’最頭疼! 發來發去都差不多,員工也覺得沒意思。關鍵是大家口味差別太大,很難統一。”福利同質化嚴重與員工需求差異大是中秋福利采購的主要矛盾點。福利同質化嚴重(43%),近半數采購人認為福利品類缺乏新意,員工反饋平淡,反映傳統禮品(如月餅禮盒)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員工需求差異大(42%):性別、年齡、地域、行業差異都會導致眾口難調,標準化采購模式與多樣化需求矛盾顯著。同時在今年的中秋福利采購周期上,提前1-2個月籌備是主流選擇,超半數的采購人集中在8月啟動采購。
“現在大家都喜歡發電子卡券,純實體的禮盒不太吃香了。”采購人福利發放策略呈現明顯的“去重就輕”趨勢。調研顯示,超七成采購人傾向包含電子卡券的福利形式,僅21%傾向于傳統純實體禮盒,數字化工具正推動采購模式迭代。從采購人關注的福利反饋評價來看,54%的采購人最關注福利的“實用性和實惠性”,44%的采購人認可“快遞到家”的靈活性,高效、便捷服務(尤其適合遠程辦公、分支機構或異地員工),創新性與個性化也成為福利采購的加分項。
“線上買的話,京東政企業務的服務很到位,是我們的首選。”采購人認為,京東在企業采購領域的供應鏈、發票管理、配送效率等方面更具競爭力。
一千位不同行業職場人看中秋福利:
“能不能別只發月餅了?我們想要更多選擇!”超六成職場人認為中秋福利是企業文化的體現,但若福利形式單一,如僅發月餅就很無趣,超四成的職場人更期待多樣化的福利選擇。在中秋福利偏好上,職場人將實用性作為首要考量,55.4%的職場人選擇“實用性強”(如米、油等日常用品),傾向于福利能直接解決生活需求;創新性需求高,36.8%的職場人看重“產品有新意”,傳統禮盒已無法滿足需求,期待更加差異化的設計或產品組合;32.4%的職場人更希望“產品有檔次”。
“曬朋友圈?福利得夠吸引!平平無奇就懶得曬了。”當前,中秋福利的社交傳播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有41.1%的職場人認為中秋福利是“普通的事情”,不具備獨特性,缺乏分享動力;另有34%的職場人持“條件性態度”,選擇取決于福利的吸引力和創新性,若福利設計新穎(如定制禮盒、跨界聯名、個性化體驗),他們會更傾向于分享;24.9%的職場人明確表示會在社交媒體上“曬福利”。企業可通過提升福利的創意性、情感價值與實用性,激發“曬福利”的分享意愿。
“想要福利組合裝,比如月餅配點喝的、數碼配點日用品……健康產品、露營裝備、家政券等也都是不錯的福利選項!”跨品類組合需求最強烈(51.4%),融合傳統與新潮(如月餅+健康飲品、數碼產品+洗護用品),滿足多樣化需求,兼顧實用性和中秋儀式感;其次是健康保健產品(40.9%),中秋注重家庭團聚,職場人傾向選擇適合長輩或自用的健康產品,如倍輕松品牌產品等被提及;戶外用品(35.9%)和家政服務券(33.2%)緊隨其后,露營帳篷、折疊椅等契合中秋假期短途出游趨勢,家政服務券解決假期家務負擔,迎合職場人“懶人經濟”需求。
“選福利京東政企業務感覺最好用、最順手。東西多能隨便挑,送得快還準時,服務也穩當不折騰,用過的同事都說好,選它最放心。”在職場人中秋福利過往體驗的調研上,京東政企業務在服務體驗、品牌信任度和資源整合能力上的優勢明顯。
企業效益成核心依據,近四成采購人關注福利效果不佳帶來的隱性成本
企業中秋福利的預算制定,始終與經營基本面深度綁定。京東政企業務中秋福利采購趨勢顯示,醫療、交通運輸等發展前景較好、盈利能力較強的行業2024年中秋福利采購成交金額較2023年有較高增長,運營商等成熟行業保持穩定增長,貿易/零售行業也有增長。
調研顯示,40%的采購人將“公司整體經營效益和利潤情況”作為預算核心依據,38%參考過去兩三年的平均花費數據,33%嚴格遵循年初既定預算標準。效益優先、歷史參照、計劃約束,這三大特征在制定中秋福利預算時表現得十分明顯。
在這一趨勢下,成本控制成為采購全鏈路的關鍵考量。49%的采購人最關注單個商品的直接采購價格,從月餅單價到禮盒成本精打細算;39%的采購人特別警惕福利效果不佳帶來的隱性成本——這遠非金錢可以簡單衡量,員工滿意度低、缺乏認同感導致的負面影響,甚至潛在的人才流失風險,都構成了不可忽視的隱性損耗。29%聚焦內部管理成本,選品比價、跨部門溝通協調、處理退換貨等流程消耗的人力與時間成本成為優化重點。從直接支出到隱性損耗與管理效率,構建起覆蓋采購全鏈路的綜合成本意識。這也為采購人通過優化流程或引入數字化工具來提升效率創造了空間。
從具體的采購周期來看,提前1-2個月籌備是主流選擇。25%的企業在8月初已啟動相關準備工作,25%在8月中旬正式采購,還有19%的企業從7月就已開始行動。充裕的時間讓選品、生產、物流等環節更為從容,也體現出企業對福利籌備計劃性的重視。
盡管如此,作為福利采購的主要矛盾,同質化與眾口難調之間的沖突始終難以有效解決。43%的采購人坦言福利缺乏新意導致員工反響平淡,傳統月餅禮盒等標準化禮品難以激發驚喜;42%面臨不同年齡、性別、地域員工需求差異的挑戰:年輕員工期待數碼潮玩,家庭群體偏愛米面糧油,地域差異則讓南北口味偏好涇渭分明。標準化采購模式與多樣化需求的碰撞日益明顯。
數字化工具支撐采購人效率提升,四成采購人通過京東政企業務采購中秋福利
為解決福利發放眾口難調、企業費力不討好的難題,各種創新的福利產品和發放形式不斷涌現,福利發放正告別大一統時代,向精準化、個性化轉型。超七成采購人傾向選擇包含電子卡券的方案,其中36%偏好純電子卡券,因其成本可控、一鍵發放且員工可自由選擇;34%傾向采用“輕量級實物+電子卡券”組合,既保留月餅等節日元素的儀式感,又通過卡券賦予員工自主選擇權。這種“化實為虛”的福利發放形式,既能有效減少物流損耗與分發壓力,也可靈活滿足員工的個性化需求,讓福利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選擇。京東政企業務2024年中秋福利采購季中,禮品卡成交金額占比遙遙領先,是第二大品類(水飲沖調)的5倍,已成為福利采購的絕對主力。
數字化工具也成為提升采購效率的核心支撐,線上渠道正在受到越來越多采購人的青睞,京東政企業務以40%的票選率成為線上采購的首選平臺,是其他線上采購平臺的兩倍以上。其在供應鏈穩定性、發票管理和配送效率上的優勢獲得企業高度認可。
在具體服務功能方面,59%的采購人需要“一鍵群送禮”功能解決員工地址變更、收貨不便等痛點,63%認為“多地址下單”是剛需,58%對“先收貨后付款”賬期服務持積極態度,數字化工具從效率提升、資金緩解等多維度重塑采購體驗。同時,采購人對福利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探索持續深化,45%愿意嘗試智能生活小幫手如品牌聯名耳機、創意小家電等產品,38%希望能夠給員工提供專屬定制服務,33%關注健康關懷產品。中秋福利正從直接的物質給予向更具個體關懷的情感傳遞層面延伸。
近四成采購人受產品質量問題困擾,選擇供應商時綜合考慮質量、價格、體驗
從采購人視角看,員工對中秋福利核心訴求集中在“靈活自主、實用且具節日特色”三大維度:45%的員工希望有選擇權,能在預算內自主挑選商品;35%看重實用性,偏愛米面糧油等日常剛需;29%期待節日氛圍,既要有品質月餅等傳統元素,也要能讓家人共享。在多元化需求驅動下,采購人傾向在標準化與個性化間尋找平衡,既保留中秋的儀式感,又融入健康、家庭等場景化關懷。
京東政企業務中秋福利采購趨勢顯示,水飲沖調、家庭清潔兩大生活高頻消耗品類適配所有員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且采購成本可控、分發便捷,構成企業福利采購的基本盤;海鮮、水果等生鮮禮盒與中秋團圓宴的氛圍相匹配,企業通過這類福利傳遞家庭關懷理念,增強員工對節日的情感認同,尤其在一二線城市企業中更受歡迎。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持續提升,企業將中秋福利與健康關懷結合,以醫療保健、運動戶外、營養保健為代表的健康品類成交金額增長率位居前三,遠高于其他品類,成為福利升級的核心方向。某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蘇妍表示:“去年中秋節公司發的倍輕松肩頸按摩儀我給打滿分,有了它在工位上就能隨時放松,這比發盒月餅更香!”
在以往的中秋福利采購過程中,38%采購人遭遇過產品質量問題,如不同批次月餅口感差異、存在異物等;29%被售后服務困擾,如退換貨繁瑣、投訴無人響應等;此外,運輸損壞、物流延遲等問題也直接影響福利發放效果。在供應商選擇上,價格競爭力(39%)、采購平臺易用性(34%)、產品質量(32%)是核心考量因素。成本優先、體驗驅動、風險規避成為中秋福利采購決策的鮮明特征。供應商需在基礎能力之上,通過數字化工具和場景化服務提升綜合競爭力。
職場人中秋福利自帶“班味兒”:制造業員工青睞月餅,互聯網人喜歡數碼產品
作為企業與員工雙向奔赴的重要橋梁,中秋福利的情感連接價值愈發凸顯。超八成職場人認為中秋福利能提升對單位的認同感,其中47.9%因“用心的福利禮盒”顯著提升歸屬感,收到貼合需求的福利時會倍感溫暖;32.1%感受到“單位的心意”,即便福利價值不高,也能體會到企業的關注。這種情感價值還延伸至社交場景,24.9%的職場人會主動在社交媒體“曬福利”,34%會因福利有新意而分享,優質福利正成為企業形象的隱形傳播者,讓員工的自豪感與企業的關懷形成共振。
調研顯示,職場人對中秋福利的期待,既堅持著實用至上的務實理念,也在向情感增值方向延伸。55.4%職場人將“實用性強”列為首要考量,米面糧油等日常剛需、數碼產品等實用好物成為高頻選擇。36.8%追求“產品有新意”,拒絕千篇一律的傳統禮盒,期待跨界聯名、創意設計等帶來的驚喜感。32.4%在意“產品有檔次”,希望福利兼具使用價值與情感認同,拿回家能讓家人感受到企業關懷的溫度。
上述需求分化推動福利形式向靈活化發展。40%的職場人偏愛電子禮品卡/券,看重其按需兌換、時間自由的特點;38.8%青睞實體禮盒+卡券的混合模式,既保留拆禮盒的儀式感,又擁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僅21.2%傾向純實體禮盒。顯然,單一的中秋福利形式已難以滿足職場人的多元期待。
不同年齡和行業的職場人也表現出中秋福利偏好差異。00后職場人更期待數碼產品和食品飲料,90后則偏愛米面糧油和生鮮。除此之外,中秋福利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不同行業的“特色班味兒”。制造業員工需求偏實用,中秋福利偏向“硬核實用派”。禮品卡、糧油調味、水飲沖調三大品類占比合計高達76.10%。禮品卡提供靈活選擇,糧油水飲則直抵家庭餐桌,堪稱一份沉甸甸的實在關懷。
對互聯網行業員工來說,禮品卡是中秋福利的萬能選項,既能滿足個性化需求,又簡化了管理流程,是效率與自由的結合。他們對數碼產品的呼聲也體現在具體選擇上:適配高效辦公的羅技無線鍵鼠、支持多任務處理的vivo商務機型成為采購新寵。
醫療行業的中秋福利數據揭示了一個“最不愛健康品類的健康守護者”的趣味現象。雖然員工日夜與健康打交道,但他們的中秋福利中醫療保健類產品采購占比僅有0.03%,堪稱“燈下黑”。或許,醫護人員在節日時也不想再關聯跟工作相關的提醒?
運營商行業的公用民生服務屬性讓他們的福利策略非常“接地氣”。糧油調味(23.95%)、水飲沖調(13.66%)、家庭清潔/紙品(13.36%)等高頻消耗的生活必需品構成絕對核心,中秋福利切實融入到了員工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
金融行業員工結構穩定、年齡跨度大,其福利采購展現出均衡的特質。糧油調味(15.71%)、家用電器(12.66%)、水飲沖調(11.47%)、禮品卡(11.42%) 四大品類分布均勻,兼顧了家庭實用性與個人靈活性。
交通運輸行業員工流動性強,戶外作業場景多,其福利結構也獨具特色。以禮品卡(26.84%)為通用核心,搭配糧油調味(16.71%)和家庭清潔(8.74%),同時覆蓋手機通訊(6.72%)、個人護理(6.41%)品類。這不僅照顧了異地員工的靈活需求,更貼合了戶外工作對清潔用品、個人護理品的實際消耗,以及保持通訊暢通的重要性。
職場人中秋福利地域特色鮮明,呈現“南禮卡北糧油”“東多元西傳統”分化
職場人的中秋福利偏好深深烙印著地域文化與經濟特征的印記。從采購品類分布到月餅占比,中秋福利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京東政企業務中秋福利采購趨勢顯示,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中秋福利品類表面上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征。以廣東為例,禮品卡成交金額以45.9%的占比成為核心選擇,遠超糧油調味(12.93%)等實物品類。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大型企業聚集,員工結構多樣,企業追求管理效率最大化。實際上,禮品卡充分滿足了員工個性化選擇的訴求,降低了大規模個性化適配的成本,成為最務實的解決方案。
北方省份的中秋福利則呈現相反的特征。在黑龍江,糧油調味(21.44%)的比例超過禮品卡(15.85%)近6個百分點,且水飲沖調、家庭清潔等剛需品類占比也較為可觀。北方省份秋冬寒冷漫長,家庭儲備糧油等基礎物資的需求旺盛,“實在物資”更受員工認可。中秋福利傾向于增加日常消耗品的比重,以滿足員工對實用性的期待。
月餅作為中秋福利的重頭戲,在地域分布上呈現“南高于北、西高于東”的特點。在地處嶺南的廣西,月餅在中秋福利采購成交金額中的占比全國最高。中秋賞月、吃月餅的傳統習俗在嶺南文化中得到很好的傳承,文化認同度極高。加之當地企業中小型企業占比高,月餅作為低成本、高感知的節日符號,成為中秋福利的“標配”。在海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省份,也存在著類似的福利采購特點。
但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月餅占比較低,福利形式高度多元化。這里的年輕員工群體對健康化、個性化訴求強烈,數碼潮玩、旅游補貼乃至家政服務券等新興品類不斷分流中秋福利預算,傳統月餅更多成為象征性的儀式感點綴。
多地址下單自由、淘汰雞肋福利,近七成職場人希望“我的福利我做主”
跨品類組合與個性化服務成為中秋福利新的增長點。51.4%職場人期待“傳統月餅+健康飲品”、“數碼產品 + 洗護用品”等跨品類組合,打破單一品類局限,滿足家庭分享、日常使用等多元場景。36.3%希望“多地址下單自由”,能夠把福利寄往老家、伴侶等不同地址,讓中秋關懷延伸至家人,成為職場人最強烈的訴求之一。22.4%希望禮盒包裝具備二次利用價值,如改造成儲物箱、收納盒,讓環保理念與實用需求巧妙結合。露營裝備、家政服務券等新興品類也獲得青睞,35.9%期待戶外用品適配假期短途出游,33.2%需要家政服務券解決假期家務負擔,中秋福利正從節日禮品向生活助手拓展。
品牌影響力在中秋福利選擇中作用明顯。數碼品類中的華為、小米、蘋果,米面糧油品類中的魯花、金龍魚、福臨門,月餅品類中的稻香村、五芳齋、美心,個護品類中的歐萊雅、寶潔、藍月亮,這些品牌憑借長期積累的品質口碑,成為職場人心目中“福利嚴選”的代名詞。
有了好的福利產品,還需便捷的采購和發放平臺,這直接關系到福利情感價值的實現效果。調研顯示,大量職場人好評京東政企業務的福利體驗最佳,其在物流效率、商品豐富度和服務穩定性上的優勢獲得廣泛認可,這一比例也遠高于其他平臺。福利能準時送達,兌換流程順暢,可靈活按需寄送,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員工對企業關懷的感知會顯著提升。無論是將福利直接配送到家省去搬運麻煩,還是通過單位統一發放營造節日氛圍感和儀式感,京東政企業務都能高效實現。
在談及“最想要的中秋福利”時,36.3%的職場人選擇了“多地址下單自由”,希望福利能覆蓋寄送家人、伴侶、朋友等多個場景。而“票選淘汰雞肋福利”的呼聲達31.4%,位居第二,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希望“我的福利我做主”。此外,年輕化與潮流化趨勢也十分明顯:潮玩手辦+智能數碼(30.8%)的高占比顯示年輕職場人偏好趣味性+科技感的福利組合,符合Z世代對社交屬性和日常實用的雙重需求。
盡管視角不同,采購人與職場人在中秋福利上也展現出顯著的交集與共同期待:
告別單一月餅福利。雙方都意識到傳統月餅禮盒不再是唯一或最佳選擇。55.4%職場人首選實用性剛需,采購人則積極引入健康、數碼、家庭清潔等多元品類。
擁抱靈活性與選擇權。電子卡券及實物+卡券混合模式成為共同認可的解決方案,賦予員工自主選擇權,解決眾口難調難題。
追求實用價值,拒絕“雞肋”。31.4%職場人呼吁淘汰雞肋福利,采購人也致力于通過選品(如高頻消耗品水飲沖調、家庭清潔)和創新(健康關懷、智能產品)提升福利的實用性和感知價值,減少浪費和負面反饋。
重視情感連接與體驗。超八成職場人認同福利提升歸屬感,采購人也通過家庭關懷類福利(如生鮮禮盒)和便捷服務(如京東的多地址、高效物流)努力提升員工體驗和情感認同。
中秋福利正經歷從標準化供給到精細化運營的巨大變革。企業以經營實效為根基,讓每一分投入都傳遞真情;員工以實用與情感為導向,讓每一份福利都承載期待;而平臺則在供需之間架起高效橋梁,讓這場雙向奔赴更順暢、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