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設備選購參考指南:入門篇、進階篇與高端篇手游
若你重回上世紀 90 年代讀讀 VR,你會發現這個詞意涵頗廣:從電影《天才割草人》的虛擬空間刺激系統,到電腦屏幕上的3D模型,什么都有。然而發展到今天,VR 簡單明了:除某些特定情況,它等同于你在 VR 頭戴式設備里看到一切。
然而,隨著 VR 頭戴式設備開售,各自差異也逐漸顯現。想入手的人們都在入門、進階與高端三類中選擇。借最簡單的工具體驗下 VR?還是追求最佳體驗?抑或是兩者中間?以下參考指南為你理清了選購關鍵點。
入門篇
方法簡單、有趣且價格便宜的 Google Cardboard這些頭戴式設備由塑料或鋁制成,購買也方便。不過體驗效果有限,只能看看全景視頻。由于明顯的不適感讓人無法長期佩戴,Google 干脆在 Cardboard 設計思路中禁止配頭帶。而 Mattel 發售的 View-Master 所帶來的塑料感更強,一次至多能堅持 5 分鐘。
不太持久的 View-Master,一次只有 5 分鐘Cardboard 的劣勢在于,如果你的手機年代久遠,Google Cardboard 的兼容性就很難說了。體驗可能是松散糟糕的,肯定比不上 Gear VR 或是更高端的設備。
此外,Cardboard 適配 app 盡管體驗一般,卻隨處可見。Vrse, Jaunt, Ryot, IM360 以及其它 app 都支持 VR 視頻,不少獨立 app也在發力。Cardboard 現已支持 Youtube 視頻庫用 VR 全景視頻播放,大屏電視上體驗 VR 也不是夢。
進階篇
不像市場上的另外兩個極端,進階款產品的質量與特性差異很大。Gear VR 明顯跑在了前面,LG 的 360 VR 在設計和延遲上還存在問題,Homido 和 Zeiss 的設計更像是 Google Cardboard。
設計別致的 LG 360 VR,但離 Gear VR還差一截
入 VR 約等于換手機,Gear VR 與 360 VR 思路一致未來的頭戴式設備能用手機內置攝像頭來定位,不過市場上還沒哪家能做到這點。會是 Google 嗎?一切還不好說。
沒有控制系統的 Zeiss VR One現有選擇中,Gear VR 算是唯一的非 Cardboard 類終端設備。相對復雜的控制設計能讓它駕馭幾百種游戲、app,Jaunt 和 VRSE 在Google Cardboard 和 Gear VR 上都可以玩,三星的Milk VR app 上能看更多視頻。
盡管 Gear VR 在游戲上進步神速,但 Oculus 和三星已經把重心壓在這塊,其它設備制造商尚無這種魄力。這些 VR 游戲比平時的手游貴,雖然 5 到10 美金也不算太難接受——特別是現在不少正在降價。
高端篇
Oculus Rift,戴上將是另一個世界
目標銷量 100 萬臺的 HTC Vive與此不同的是,HTC Vive 使用激光追蹤系統,你便在 15*15 英尺的空間中行走。這是現有攝像頭中,能給到的最大空間,當離邊界很近,監護系統會開啟攝像頭提醒你。除了準備一塊在空地,這意味著還得裝個高性能電腦。不過,Vive 在狹小空間中也能運行,所以房子有點擠,買它也沒問題。
在這一方面,索尼已推出動作捕捉 PSMove,PS4 游戲手柄也有追蹤攝像頭的連接帶。Rift 和 Vive 則使用他們自家控制系統,品質相似。不過發貨時間是個問題:Rift 的控制系統肯定在設備后出貨,而 Vive 只使用 HTC 和 Vavle 的系統,不與任何傳統的游戲手柄兼容。
曾經盼 PS4 ,現在盼 PlayStation VR如果看中的是 PSVR,戰線就拉得更長了。Sony 在 GDC 大會上提到 PSVR 可能在今秋發售,有的等了。去年的索尼發售了約17款游戲,市面上也有與設備捆綁的免費游戲,比如隨 Rift 發售的 Lucky’s Tale,以及預售會贈送的EVE: Valkyrie。而預購 Vive 的用戶則能玩到 Tilt Brush, Fantastic Contraption 和 Job Simulator等眾多游戲。有趣的是,各家對于用戶在游戲上的實際花費,都不肯明說。
除非你想做一個狂熱的嘗鮮者(可能也是冤大頭),等待一段時間可能是最佳選擇。Oculus 和 Valve 都在為 Rift 和 Vive 備貨,但出貨還要些時間。新產品也肯定需要時間修bug,特別是 Oculus Rift,實現最佳體驗得到后半年的手部控制器發貨才行。如果你愿意等,這些搭載高檔 VR 設備的硬件只會更便宜。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