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智能手機市場領軍品牌蘋果、三星所推出的智能手機新品,似乎因不及市場預期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銷量挑戰。
既蘋果在2018財年第四財季宣布不再度外公布銷量數據后,1月3日蘋果又罕見的將2019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預期從此前的890億-930億美元下調至840億美元,與蘋果在第四財季公布的業績預期相比,近百億美元的最高下調幅度可謂是前所未見。新款iPhone 銷量危機也由此從業界傳聞轉變為官方證實。
與蘋果同病相憐的還有三星,其今年新推出的三星S9、Note9 系列新品,從數據來看銷量表現也是不及預期,并由此拖累三星智能手機整體銷量表現。
從IDC公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數據來看,三星智能手機全球銷量在2018年前三季度分別同比下滑2.4%、10.4%、13.4%,呈現出跌幅擴大趨勢。而在中國市場的頹勢更為明顯,多家市場調研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三星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已不足1%。使得三星電子移動業務部門總裁高東真在發送給公司內部信時表示:“對于當前三星智能手機業務所處的掙扎狀態,我感到很抱歉。并寄希望通過即將上市的Galaxy 10和可折疊屏幕手機來度過危機。”
鐘擺更新模式失效后遺癥漸顯
對于自家產品為何會遭遇銷量寒冬?兩家公司似乎都將原因歸咎于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及預期或者中國競爭對手的強勢崛起所帶來的影響。
對于一季度營收指引的大幅下調,蘋果將其主要原因歸咎于蘋果新品在大中華區的銷售不力。在庫克對投資者的公開信中表示:雖然我們預期在某些關鍵新興市場會面臨一些挑戰,我們并未預見到經濟衰退的程度,尤其是在大中華地區。事實上,我們的大部分營收都不及我們給出的指導,我們的全球營收同比下降超過100%,數據不及預期主要發生在大中華區的iPhone、Mac和iPad業績上。”而三星對于前三季度其智能手機銷量表現不力,也談到原因在于“三星無法在中端及入門級智能手機市場上跟小米、華為等中國公司競爭。”
從某種層面來說,這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外部因素。國產頭部品牌的強勢崛起所帶來的用戶分流與今年所出現的經濟形勢疲軟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雙重壓力,使得價格一路攀升乃至達到國產價格一倍但用戶體驗并未超越一倍的蘋果、三星旗艦,變得有些“曲高和寡”。
但在外部客觀存在之外,事實上從蘋果和三星今年的境遇來看,似乎也愈發的說明原本適用于手機市場的鐘擺更新模式正在失靈,即使是優勢廠商也不例外,用戶每年都需要大更新、強新意的刺激,擠牙膏更新已經開始玩不轉了,特別是對于中國市場而言。
眾所周知的一點是,蘋果和三星作為智能手機行業公認的市場領頭羊,他們也憑借各自所占據的市場領先地位,其在智能手機產品的技術更新上,也都采取了Tick-Tock”(鐘擺模式)這一由英特爾首創的產品開發戰略。
Tick-Tock模式作為英特爾的芯片技術發展的戰略模式,其在過往代表著英特爾每2年一次的工藝制程進步。具體而言,其在前一年提升芯片的制程工藝、增加晶體管數量、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原有的微架構;而接下來的一年則是維持相同工藝的前提下,進行微架構的革新、改進,以提高新制程技術采用的效率,并使之更加完善。
這一產品開發模式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制程工藝和核心架構的交替升級,一方面避免了同時革新可能帶來的失敗風險,同時持續的發展也可以降低研發的周期,并可以對市場造成持續的刺激,并最終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也正基于此,英特爾在芯片開發上探索出的這套模式也被套用在了許多產業之中,而在智能手機產業,蘋果和三星對于Tick-Tock”模式運用得最為嫻熟。
如我們所見,蘋果、三星在其旗艦產品的更新中,通常會在奇數年帶來全新的產品工業設計語言,革新的拍照技術進步,而在偶數年進行產品工業設計槽點的調整修補,內在配置的提升加碼,以此循環刺激用戶換機需求。從兩家公司的過往表現來看,這套產品開發模式是頗為行之有效的,而對其運用,相對而言蘋果還更甚一籌。
但如今隨著蘋果和三星在2018年推出的智能手機新品市場表現接連失利,似乎也彰顯了鐘擺效應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逐漸失效。
為何鐘擺模式會逐漸失效?在英特爾的身上是因其14nm工藝遇到困難而延期了,使之芯片制程工藝升級周期延長,而后被臺積電和三星在工藝制程上趕超(至少數據上是如此)。而對于蘋果和三星而言,其今年智能手機新品市場表現不及預期,其原因或許在于:在產品體驗領先優勢以及不及以往的現實下,又在中國這個競爭最為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遇到了今年國產旗艦產品技術大爆發這一強力外在因素的出現,使其嚴重干擾了原本正常運行的鐘擺軌跡。
畢竟當競爭對手試圖強勢崛起,在旗艦產品上瘋狂堆料,拿出各種所謂黑科技打造突出技術長板以及更具價格優勢時,蘋果、三星依舊沿著既有路線進行擠牙膏般的小修小補并且提升價格。在多數用戶而言,這顯然不是有誠意的做法,即使你這款產品表現更為均衡。但消費者更想要的是新意。
畢竟市場競爭往往是不在乎絕對速度的快慢,而是在于相對速度勝過對手。所以今年在產品上小修小補價格不斷上漲的蘋果、三星,會被產品技術大更新的國產旗艦產品強力狙擊,乃至傷筋動骨。
非系統性問題,二者未來依舊可期
但也如此前文章所言:雖然蘋果和三星今年新品遭遇市場寒冬,但個人也依舊不認為他們就此會進入跌落空間。無論是蘋果還是三星,他們都具備強大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儲備優勢與市場動能,不會因為一時的表現不力從而一蹶不振。
對于蘋果來說,其iOS系統依舊是其穩固的護城河,可穿戴設備贈速迅猛,服務轉型也卓有成效,諸如在庫克的這封公開信中我們就看到蘋果一季度服務營收再創新高達到108億美元。蘋果所擁有的科技公司中最為強大的現金流儲備更為其收購、創新提供了極大的騰挪空間。而三星依托其背后強大的核心供應鏈優勢,其在智能手機業務上更似是一只不死鳥,每一次危機過后,甚至都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在大屏iPhone、Note7事件沖擊這些事件中,我們都見到了三星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并且在AI、5G、AR、VR、真全面屏、可折疊屏幕這些所謂風口,我們看到這兩家公司也是一個都沒有落下。
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當下這兩家公司的新品銷量遇冷,或也將倒逼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更新策略,諸如加強技術創新釋放力度、降低新品價格等,而不是繼續在產品更新上擠牙膏。這對于蘋果、三星以及我們消費者而言,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