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燃財經" 作者:張彥斌
從北京移居澳洲已經 3 個多月,越來越覺得我是到了一個假的發達國家。
先從這邊的幾個生活場景說起吧。
我現在出門要拿上錢包,里面一定要有些現金,帶上駕照;而以前在北京,只需揣著手機就能出門了。
我在澳洲一家電商平臺上訂購了電視機、洗衣機和吸塵器,5 月 20 日下單,預定送貨日期居然是 6 月 11 日,然而真正到貨的日期是 6 月 14 日。這樣的購物體驗刷新了我對網購的認知,在北京兩三天甚至當天就能送貨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為了租房子,我們要給中介發電子郵件約看房日期,經常是我寫幾句發過去,對方寫幾句回過來,一個即時聊天工具幾分鐘就能辦妥的事兒,我們通過郵件溝通了一天半(中介下午 5 點下班之后就不再回郵件了)。有那么幾天,我要經常 check 郵箱,也曾出錯,把應該給 A 中介的郵件回給了 B。難道澳洲人的智能手機就是用來收發郵件的?
說來奇怪,WiFi 可是澳大利亞人發明的,但 " 互聯網 +" 的發展卻并不完善。帶著疑問,我開始打量澳大利亞的互聯網,不,應該是移動互聯網。得出的結論是:澳洲沒有互聯網。
出國前,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大廠,我有過十多年的工作經驗。
以前在傳統媒體工作時,覺得互聯網是高科技企業,小而美、技術解決一切。等到幾年前我也投身到互聯網時才發現,互聯網企業其實是人力密集型的 " 傳統大廠 "。電商自不必言,得有十幾萬員工,即便以算法推薦而傲嬌的某互聯網新霸主,光是人工審核人員就有上萬人。
單從人力這一點上講,澳大利亞的互聯網已經輸了。
澳洲全國人口只有 2500 多萬,這個量級即便全體國民都使用一個 APP,那 DAU 也只有兩千多萬,估計排不進中國 APP 綜合榜單的前 100。人少,開發成本和產品回報之間難以形成正比,所以敢闖進澳洲互聯網領域的,都是不差錢的主。
作者居住地霍巴特的風景攝影 / 張彥斌
想起我在國內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日子,但凡跟客戶聊合作言必談 UV 多少、PV 多少,日活怎么樣,商業價值和變現能力如何。在澳大利亞,人口就那么多,還好意思刷這些數據么?
大體上來說,有幾個詞可以概括我的感受。
第一個是 " 佛系 "。
6 月底是澳洲財年結束期,很多零售企業都瘋狂打折促銷。朋友發微信告訴我們,澳洲一家大的連鎖超市 1000 多種商品半價出售,讓我們趕緊去淘。這要在國內,超市的 APP 早就發 push 給顧客推送通知了吧?但在這里,瘋狂打折反而搞得靜悄悄。我在手機上又確認一遍,我沒有關閉這家超市 APP 的通知,如此低調的促銷宣傳不知道是何原因。
還是這家超市,最近宣布將為顧客實行掃碼支付,讓那些 " 時間緊迫 " 的顧客通過智能手機一邊購物一邊結賬,不需花時間排隊。他們已在悉尼測試了好幾個月,反響熱烈。澳洲媒體稱此為 " 黑科技 ",真是把科技給黑了一把,掃碼結賬是中國國內大超市的標配好嗎?
第二個是 " 懶 "。
澳洲人奉行拿來主義、實用主義,什么產品好用就在應用商店下載什么,誰開發的并不重要。所以他們普遍用的 APP 是 Twitter、Facebook、YouTube、 Instagram、Google 全家桶。
我兒子上幼兒園后,老師給我一個二維碼,讓我們在手機上裝一個 APP,她可以把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表現發給我們,有圖片、視頻和語音。我了解到,這個 APP 在澳洲小學普遍使用,它由一家美國公司開發,注冊賬戶的電話號碼只認美國的,但這不妨礙我們正常使用。
在國內,我兒子上紅黃藍幼兒園時,我們用過類似的 APP ,只不過那是紅黃藍教育集團自己開發的。
還有一個感受是," 傳統 "。
入冬之前,我在有 " 澳洲淘寶網 " 之稱的一個網站上買了 2 噸燒火木柴,詢價、交易的過程類似于淘寶,賣家和買家在線溝通好之后,可以選擇付款方式。網站上推薦的是 PayPal ,為此我還專門注冊了 PayPal 賬戶,但賣家說,如果現金更好。所以,這次互聯網交易的結果還是退變成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澳洲咖啡館遍地,人們喝咖啡吃點心時的標配讀物仍舊是報紙。沒錯,報紙在澳洲仍然是重要的大眾媒介,各超市入口處就能隨手買一份。比如最近孫楊和霍頓的事,澳洲報紙就給予了充分關注。
澳洲當地報紙上的超市促銷頁面;攝影 / 張彥斌
有一天,我看山上有濃煙,還有一些明火冒出來。著火了!我曾經在北京媒體的社會新聞部工作過,對車禍、火災等突發事件很敏感。澳洲藍天白云,這一股濃煙很扎眼。
如果這事發生在北京,我手機里的新聞資訊 APP 推送消息肯定接踵而至,微信朋友圈會冒出各種角度的圖片和視頻。但,這是在澳洲,我當天在 Twitter 上用各種關鍵詞搜索,都沒有找到有關這場 " 突發 " 的圖片、文字和視頻。
這場火并不小,兩天后,我在報紙上看到了此次火災的報道,一個停車場失火,20 輛車被燒毀。
這在北京也不算個小新聞吧?澳洲媒體不愿意搶新聞嗎?其實不是,只不過他們秉承著收費閱讀的傳統模式,報紙的電子版、APP 都是收費模式,不會第一時間在網上 " 免費 " 發布新聞,更不會像國內的互聯網資訊平臺那樣,拼命刷存在感,想盡辦法黏住用戶,從其他平臺那兒搶用戶的時間。
報紙不僅是獲取新聞的渠道,也是租房、招聘、房屋交易的發布平臺。澳洲有三四個招聘 APP ,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借助傳統媒體找工作。一個已經在澳洲生活了 10 年的朋友告訴我,如果想學一門技術傍身的話,就看看報紙上招聘啟事哪個工種招人多。回想十幾年前我找工作的經歷,那個時候,我就已經用上招聘網站了。
想照搬國內模式基本沒戲
作為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沒有本土品牌的手機,家用電器品牌也只有寥寥幾個,這一點和國內不同。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們無一不試水智能手機和 Iot ,因為占有了終端就有了自家產品搶灘的陣地,向外延展可連接自己的其他產品,內容方面自己也能把控得游刃有余。
我發現澳洲有很多小米的擁躉,一個澳洲本地朋友去年去北京旅游,給家人帶的禮物是小米的充電寶、自拍桿。華為手機、海信電視在澳洲也有大量用戶,在購物網站和電視廣告中,這些電子產品經常占據 C 位。
澳洲引以為豪的本土產品是什么?牛羊肉、農產品、奶制品、水果 ...... 完全跟時下風頭無兩的移動互聯網不搭,一副農業大國的模樣,難怪不管留學生還是移民都稱之為 " 土澳 "。
圖 / Pexels
我把在澳洲遇到的 " 斷網尷尬事 " 說給國內朋友聽,他們有的建議我趕緊做個快遞平臺,要么開發個 APP ,做資訊什么的。看看,國人的互聯網思維是多么根深蒂固。那么,這樣的創業到底可不可行呢?我還真的調研了一番,結論是不樂觀。
在國內,我確實見過一些怪相:一張報紙,非得投資千萬弄出一個 APP 來,至于多少用戶、流量多少那都不重要。到底是內容重要,還是做一個承載工具重要?見仁見智,但迷信移動互聯網包打一切的大有人在。甚至一個街道、社區都想開發個 APP ,搞移動在線政務。
悉尼圖 / Pexels
悉尼號稱是澳洲互聯網最發達的城市,其實僅僅因為悉尼是澳洲最大的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20%。悉尼華人數量占比約為 10%,他們普遍感覺在悉尼生活方便,因為不管餐飲、快遞、K 歌,還是搬家公司,有大量華人公司在從事這些業務,大家也普遍使用微信溝通,所以 " 互聯網 " 的味道要濃一些。
我所在的城市霍巴特是塔斯馬尼亞州的首府,這兒人口只有 23 萬(截至 2018 年),華人很少而且多數是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這里最火的中文網站的風格還停留在社區論壇階段,以用戶發布求職招聘、求租房屋、二手車買賣為主。不久前,該網站的 APP 版上線了,據稱有 60 多個商家入駐,但我只找到 24 個商家,其中 22 家是餐館。以塔州的華人用戶基數判斷,這個 APP 的命運不會好。
霍巴特風景攝影 / 張彥斌
澳洲不是沒有互聯網人才,技術也不能說不先進,我認識一位資深移民顧問,以前就是學計算機的,拿到綠卡后改行干起了移民中介。有網友說,在英語系國家,IT 的話語權掌握在美國硅谷,其他國家只能跟隨美國引領。此說法不無道理,說到底,互聯網的紅利來自于人口,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出海為什么都盯上了印度,那可是人口大國啊,而且馬上就會超過中國的人口數量。
畢竟不管是電商還是其他互聯網企業,最終還得靠人連接終端用戶,有人就能解決線上線下結合的問題。網上可以下單,但最終還得靠外賣小哥去送餐;只有做大用戶量、數據好看,才能招來一輪又一輪的融資。而人口稀疏的澳洲,已經被互聯網巨頭們徹底漠視了。
為什么中國更需要互聯網?
作為在國內從業十多年的媒體人,我喜歡帶著思考看問題,3 個月觀察下來,澳洲沒有互聯網的邏輯基本是這樣的:
其一,人口少,人力成本高,這是硬傷。澳洲的互聯網研發崗位基本放在新加坡、印度等國家,本土多為銷售崗,而且澳洲的上班族絕對不會有國內互聯網企業盛行的 996 生活,到點兒就下班,周末也不可能加班。要知道,澳洲的加班工資是翻倍計算的。
其二,澳大利亞沒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在生活便利程度和信息便捷程度上沒有鴻溝,所以,不會像國內的互聯網生態那樣,一二線城市、三四五線城市的居民使用完全不同的 APP ,某個產品會為了覆蓋特定區域的人群而設計功能(比如某些國內 APP 主打小鎮青年)。
在澳洲買賣房屋、租房,一個 AP P 全都囊括了,沒有第二家競爭者。買車也是如此。
其三,澳洲居民偏保守,在傳統與現代(移動互聯網)的選擇上,他們更傾向于前者。我在超市觀察過多次,顧客付款時要么刷卡,要么使用現金,從沒見過使用手機 Apple Pay 等支付的。我曾想在一家門口標著可使用微信支付的越南餐館掃碼付款,但被告知不能用了。現在,我只能在中國餐館、亞洲超市消費時,才能再次體驗移動互聯網的便捷。
對于澳洲人而言,他們更注重現實領域的交流,聚會聊天時玩手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很多人的手機只用來打電話、發短信。
比起玩手機,當地人更喜歡現實世界的溝通;霍巴特周末市集聚會攝影 / 張彥斌
最后一點,澳洲公共服務事業發達,不需要互聯網過多的介入生活。盡管快遞的速度不如國內,但澳洲政府的辦事效率還是挺高的,我只用了兩天便完成了公司注冊。
反觀國內,互聯網興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解決信息不對稱,讓辦事不再難。作為人口大國,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事難辦、臉難看、出門堵車、效率低下、一件事跑斷腿,移動互聯網正好可以發揮優勢解決這些問題,互聯網 + 應運而生。我們出國前需要辦出生公證等,全是在微信里上傳證件照和證明材料,然后等通知去取一趟書面公證書即可。這在以前,起碼得跑兩三趟。在這點上,中國更需要互聯網。
我看到一個 2018 年全球聯接指數排名,通過 4G 覆蓋率、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 40 個衡量指標統計,澳大利亞排名 12,中國排名 27。
但前幾天,我們一家三口去澳洲知名景點搖籃山旅行時,手機一直沒有信號。我以為是手機的故障,經過關機再開機、拔卡再插卡、關移動數據再開等方法輪流測試后徹底死心。即便是在酒店,也只有前臺有 WiFi,一回到房間就徹底斷網。于是那三天,我徹底與互聯網絕緣,每次游玩回到房間后,兒子霸著電視看動畫片,妻子和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房間里的雜志。
現實反差如此之大,我越發懷疑來到了一個假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