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的“月亮”與“六便士”業界
Facebook近日宣布20億美金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頭盔Oculus一事曾像從身體的西部方位撓了一下地球人的小癢癢,虛擬現實技術讓整個科技圈都開始坐立不安了。上月底百度百家主辦了第二期The Big Talk活動又將該項技術帶到了國人面前,再次引發了一次虛擬現實技術龍卷風。是次主題是《虛擬現實的黎明》,邀請的嘉賓是斯坦福大學的虛擬現實實驗室的創始人杰里米·拜倫森。
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曾掀起一股熱潮的虛擬現實技術幾年后就銷聲匿跡了,而今卻又“死灰復燃”,并紅透了天。所以難道,技術也有生命么?
“化身”能為人們帶來什么?
“不要放棄你的幻想。當幻想消失了以后,你還可以生存,但是你雖生猶死。”
——馬克·吐溫
據說,全世界每天有5億人至少要花20小時每周在化身上,所謂的化身是一個電腦術語,它指在虛擬實境中互動地呈現一個人,尤指電腦游戲或聊天室中代表使用者的化身。虛擬現實技術則是更立體的化身。
虛擬現實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該項技術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曾隨處可見。杰里米·拜倫森在當天的講座中無疑給出了虛擬現實技術的幾項應用意義:
比如首先,在虛擬現實中人被賦予一種非語言的超現實的能量。如果在網上傳輸,我在家里笑,人們通過象素看到我的“真身”在笑。但是虛擬現實并非如此運作,虛擬現實是通過化身來面對面相互交流的,擺脫真身直接參與的束縛。
是否有種“靈魂出竅”的節奏了?
這意味著化身可能帶來于己、于他者均有益的普世意義。比如化身意味著你站在一面虛擬鏡子中,呈現的是與現實世界中更美好的、未發生的自己,從而利用自己的化身去改變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對于他者的意義——比如一名教師對100個學生在說話,倘若用一個化身會感覺到這是一個一對一的對話,而不是一對100的對話??茨銈兯械娜?,因為化身可以同時模仿所有的人,同時也可以把我自己的臉的不同的版本發給不同人。
筆者按照杰里米·拜倫森的思路,預測如果有一天,虛擬現實技術真的以成熟的姿態為大眾所用,那么其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實際需求,也不在于為人類帶來帶來日常感官以外更多的感受和互動,而在于其帶來的生活方式、思維理念等多方面的轉變。
未來,人們會因此對虛擬現實技術逐漸變得信賴。
關于技術與倫理等制約因素
“如果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自己只不過是其中的虛擬生物,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好呢?” ——約翰·D.巴羅
現如今,這項復活的虛擬現實技術離現實應用還有多遠?
過去虛擬現實設備無法普及,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其成本過高,如今該問題已經被技術的進步得以解決。不過,目前其運用到民用級別的場景屈指可數,技術的不成熟讓其還處于應用的初級階段:
1、應用方向的單一。從目前看,虛擬現實應用主要是針對游戲娛樂這個小眾圈子。扎克伯格曾在Facebook的聲明中稱,移動終端是屬于今天的平臺,臉書已為明天的平臺做好了準備。
言下之意就是Oculus虛擬現實的各種應用將有可能延伸到游戲市場之外,成為下一個社交平臺的工具。其未來的地位或許能媲美蘋果如今在智能機中的位置。而將這種技術真正延伸到社交平臺領域的具體時間,有“磚家”也說了,可能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
2、弱的存在感。大劉曾在《三體》對虛擬游戲系統“三體”有過如實描述:進入三體游戲之前,需要穿上由一個全視角顯示頭盔和一套感應服構成的“V裝具”。通過記錄視網膜特征,感應服可以使玩家從肉體上感覺到游戲中的擊打、刀刺和火燒。
從這個層面上看如今的虛擬技術,大部分還都只拘囿于視覺、聽覺體驗這一步,在未來的技術藍圖中,像“三體”一樣融入觸覺、甚至是味覺體驗是增強用戶產生現實存在感的必要因素。
3、強的眩暈感。其實想想在影院戴3D眼鏡的感覺也能演繹出此點。身體存在于現實社會,感官卻別帶入另一個所謂的虛擬現實世界,人體會本能地出現身體不受控制的漂移。畫面延遲、分辨率低則加劇了用戶類似暈車暈船的體驗癥狀。
還有——沉重與繁瑣。一系列配合虛擬技術、布局人體各方位的穿與戴設備,想想就讓人頭疼。無論是Oculus Rift還是Google Glass,在耍完帥,擺完酷之后,多少人是否做夢也想讓它們“輕如鴻毛”、微小如塵埃。
相比于技術,社會倫理的制約因素或許更現實。未來,人們會因此對虛擬現實技術逐漸變得信賴。同時也,更加依賴。這意味著人類可能變得越來越懶惰,將更多寄予化身的力量,同時將變得越來越封閉,喜歡與虛擬的事物進行互動,而與現實中他人的交流、互動行為卻逐漸減少。
到那時,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領域將超出游戲娛樂,擴展至醫療、商業、教育甚至軍事(模擬訓練)等。在這些虛擬現實場景中,積極、富有教育意義的固然有之,但當中也有不少摻雜了一些負面的元素,虛擬很容易讓人上癮,算算現在的沉迷于網游世界的人數就知道了,其也很可能讓人類產生偏激、暴力的行為。我更多地是希望能看到杰里米·拜倫森演講中通過虛擬現實的救人體驗,最終能夠讓使用者具備樂善好施的正面超能量。
所以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于應用之前,幻象和真相之間的界限、美夢和現實之間的混沌,有時有必要先劃分得十分清楚。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