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當公共交通遭遇“互聯網+”互聯網+
如今,“互聯網+”正席卷各個行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傳統行業的轉型加速。當“互聯網+”各個行業的提法已層出不窮。
作為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產業、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公益事業,城市公共交通行業這次也是跟上了“互聯網+”的“潮流”。那么,“互聯網+”公共交通之后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何謂“互聯網+”?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2015年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就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公共交通為什么需要“互聯網+”
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城市交通擁堵、公共交通供給能力不足和交通量激增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借助近年來互聯網風起云涌的浪潮,各地方政府紛紛視其為緩解公共交通發展障礙的“救命稻草”,以期通過互聯網的加入,把城市公共交通建設成智能交通,納入改善民生、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互聯網+交通”不僅可以緩解道路交通擁堵,還可以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為交通領域的從業者創造財富。例如,實時公交應用,可以方便出行用戶對于公交汽車的到站情況進行實時查詢,減少延誤和久等;嘀嘀和快的不僅為用戶出行帶來便捷,對于出租車而言也減少了空車率;而易到用車、嘀嘀專車和PP租車則發揮了汽車資源的共享,掀起了新時代互聯網交通出行領域的新浪潮。
互聯網加上公共交通之后
“互聯網+”的風吹進公共交通領域之后會產生怎樣的火花?目前已有巴哥駕到、嗒嗒巴士、小豬巴士以及滴滴巴士等紛紛推出“定制巴士”,且服務范圍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連接密集辦公區和偏遠居住區。共享巴士的市場已被打開,正是百家爭鳴的大好時機。(何 文)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