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事件,一顆共享經濟結下的惡果?業界
劃重點:
滴滴曾看好順風車和社交相結合的思路,但是交易之外的社交容易暴露車主和乘客的信息,對人身財產安全埋下隱患。無論從平臺審核,還是從培訓要求,以及相關政策解讀,順風車的限制都要比網約車低很多。過去4年,一些Uber、Lyft司機也受到了類似的犯罪指控,滴滴所暴露的問題或許只是共享經濟問題的冰山一角。
騰訊《深網》作者 相欣
三年前的冬天,曾強奸一名女乘客的網約車司機最終被判無期徒刑。這名司機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捕,早在2011年,他就曾因另一起備受關注的強奸案而警方抓獲。
是不是與21歲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的遭遇極其相似?三年前的這名司機叫做亞達夫,服務于印度Uber。
這一年7月,Uber平臺完成20億次訂單服務。要知道,這距離Uber宣布完成10億次訂單僅僅過去了6個月,Uber完成第一個10億次訂單用了6年。過去幾年,隨著Uber的野蠻擴張,射殺、性侵等負面新聞成為籠罩在頭頂上的陰云。
在地球的另一端,Uber的頭號競爭對手滴滴,通過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等出行方式構建起了出行平臺,在完成了國內市場布局后,滴滴又把勢力范圍擴大到國際市場。新能源、無人駕駛更是承載了滴滴有關未來大交通的夢想。
而現在,與Uber曾經勢均力敵并最終拿下Uber中國市場的滴滴正在重蹈Uber覆轍。21歲空姐的悲慘遭遇,向滴滴與公眾敲了一記警鐘,關于用戶安全的討論從未如此廣泛地受到關注。
其實,不僅是滴滴,包括lyft、airbnb等共享經濟模式的代表公司也在遭受類似困擾。這些令人唏噓惋惜的悲慘遭遇,似乎正在逐漸瓦解共享經濟鑄造起來的堅固城墻。
社交陷阱與隱私暴露
當滴滴順風車在2015年的夏天上線時,低于出租車、快車的低廉價格,新鮮的乘車方式,讓不少司機和乘客投身其中。
2016年6月,滴滴順風車披露了運營一周年的成績單:平臺共運送2億人次出行,總行駛里程達到29.96億公里,使用乘客數突破3000萬人,覆蓋城市已經達到343個。
當時或許沒人能想到,這個不以盈利為目的、主打資源共享的出行平臺會在后來的一段時間成為“葬身的墳墓”。
隨著事件發酵,人們的關注點開始集中到順風車產品關于社交屬性的定義上。在現有的順風車產品中,滴滴和嘀嗒都曾強調社交化,為了踐行這一產品調性,滴滴還曾建議乘客坐副駕駛,因為這樣“顯得更禮貌”。
顯然,滴滴是看好順風車與社交相結合的思路的。2016年9月,滴滴順風車上線了新版本,乘客可以設置常用路線,可主動選擇車主;車主可以設置自動接單、主動邀請乘客共乘,以及新增車主乘客相互關注等功能。
似乎是為了狙擊半路殺出的勁敵滴滴,早于滴滴順風車一年的嘀嗒出行隨后也開始大張旗鼓宣揚社交理念,甚至還推出了結伴郊游、曬圖求脫單的活動,并在產品中增加了類似于微信朋友圈的模塊。
在一段時間里,社交成為拼車產品的必備屬性。在滴滴順風車的行程結束后,車主和乘客可以在APP端的評價頁面中選擇滴滴預先設定好的“這個美女不一般”、“直男”、“美女晚上約嗎”等“印象標簽”來評價對方。
然而,當時沒有人太多關注到,一些并不恰當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車主和乘客的信息,部分評價(尤其是對女性的評價)顯得十分露骨。
不僅是滴滴,airbnb的房東在分享房屋時也要提供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號碼,電話等常規信息,還要提供社交媒體信息。交易結束后,評價又會二次曝光雙方的相關信息。
這些超出交易之外的信息,讓隱私成為一種“貨幣”,甚至對交易雙方的人身財產安全埋下隱患。
審核漏洞
盡管滴滴一再表示,滴滴與公安部門展開緊密合作,對車主進行背景篩查,排除犯罪記錄人員、在逃人員、吸毒、重性精神病人員等人員進入平臺;只有通過審核,才能在平臺進行接單。但諸如此類的事件一再發生,讓人不禁對此類平臺的審核力度有所懷疑。
《深網》在嘗試注冊成為滴滴順風車主時發現,只需上傳本人駕照、本人或他人行駛證即可完成注冊。
相比較來看,專快車的的要求更加嚴格。根據滴滴APP中的招募信息顯示,滴滴注冊司機除了實行實名制、需提供身份證、駕駛證和行駛證之外,還有明確提示需無暴力犯罪、吸毒記錄,無酒駕、毒駕等嚴重違反交通法規事故的前科。
據《深網》了解,此前滴滴針對專車司機會開辦為期一周的培訓課程,全程采取封閉式管理,并在培訓基地實行統一管理。培訓的內容涵蓋文化、業務、必備技能三個模塊,包含安全駕駛、禮儀、溝通技巧、英語、載客實戰技巧、服務標準、地理等。
隨著滴滴單量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對業務推廣的要求,一些快車司機在滿足特定單數標準后也能申請升級專車司機,而之前的“封閉培訓”、“軍事化管理”成為一紙空談。
平臺、司機與租賃公司的三角關系也成為安全問題頻出的原因所在。按照滴滴的平臺模式,司機通常掛靠于租賃公司,并不直接與滴滴簽署勞動協議,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削弱了平臺對于司機的監管力度。
從有關部門頒布的網約車和小客車合乘的相關條例來看,對于順風車駕駛員的要求標準也顯然不及網約車。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擬從事網約車經營的車輛需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車輛衛星定位裝置、應急報警裝置;并對網約車駕駛員做出了明確規定,取得相應準駕車型機動車駕駛證并具有3年以上駕駛經歷,無交通肇事犯罪、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飲酒后駕駛記錄以及無暴力犯罪記錄。
《北京市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指導意見》對駕駛員的要求則低了很多,如駕駛員應有1年以上駕齡,身體健康;在合乘中應當依法自律、安全駕駛;所選擇的線路應當符合順路便行的原則。
無論是從平臺審核,還是相關政策解讀,順風車的限制都要比網約車低很多。
共享經濟之殤
滴滴所暴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近日,CNN對美國的警方報告、聯邦法庭記錄、縣法院數據庫進行分析,發現在過去4年里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18名Lyft司機受到指控,他們涉嫌強暴、強行觸摸、綁架,還有其它一些罪行;去年10月,一名在Airbnb上預訂了一間墨爾本民宿的顧客,遭到居住在該房的三名男子殺害。
過去幾年里,風投強勁的共享經濟憑借對社會資源價值的充分挖掘、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企業運營和用戶交易成本的優勢成為近年來最具創新性的商業模式,更催生出了諸如Uber、Airbnb這樣的“獨角獸”公司。
多數人都沉浸在共享經濟為生活所提供的便捷享受中,比如比傳統出租車價格更加低廉的網約車,比連鎖酒店更具個性化和人情味的民宿公寓。
而當危害到民眾人身安全的問題逐漸顯露時,人們對于共享經濟模式應該陷入重新思考:
究竟所謂的共享經濟平臺到底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應該承擔和明確哪些責任,如何通過互聯網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加強交易雙方行為的審核與干預,以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這些都比在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方便時又一味斥責它來的更重要。
(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相欣)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