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騎自行車上下班,節約用水,空調從來只調 28 度。聽起來是個完美環保青年,但每天上網 10 小時也足以留下可觀的碳足跡。
躺在家里看劇打游戲并不是對氣候變化無傷大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最近一項研究對互聯網行為的碳足跡進行量化,發現 2016 年,人們觀看 YouTube 視頻累計的時間,可以換算約等于 1113 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這個數字,相當于一座中型城市(比如德國法蘭克福)全年的碳排放量。
▲ 圖自 Fast Company
粗略來說,互聯網的碳足跡主要來自兩方面,為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充電的能源使用只占小部分,大頭其實是為遠在山里或海底的數據中心供電和冷卻,以確保各種互聯網服務能順利運作不宕機。
你發送的每一條 iMessage 信息,進行的每一次 FaceTime 通話、問 Siri 的每一個問題、在線播放的每一首歌曲,或分享的每一張照片,都需要消耗能源。所有這些任務都由我們的數據服務器來處理。
—— 蘋果環境責任報告
目前互聯網占全球電力的 3% 以上,主要來源還是化石燃料,每年排放約 8.8 億噸二氧化碳,跟整個航空業差不多。而有預測認為到 2025 年,互聯網消耗的電力將占全球的 1/5,這個行業將成為僅次于美國、中國和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蘋果、Google 和 Facebook 等科技巨頭都為此作出了承諾,要將自己全球范圍的辦公地點、零售門店和數據中心轉為采用 100% 可再生能源。而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顯示,除了大手筆投資風能太陽能,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解決思路。
▲ 高速運轉的數據中心,圖自 Google
研究指出, 今天大部分的互聯網產品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能源浪費。左邊一個彈窗,右邊一個跳轉,無意義的功能堆砌,導致它們耗電遠多于基本滿足用戶體驗所需。布里斯托大學的 Chris Preist 教授認為,可持續的產品設計可以盡量避免這種浪費,從源頭減少碳排放。
對每個個體來說,這些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小,不足以產生負罪感。但從全球規模來看,效果就很可觀了。
以 YouTube 為例,研究認為這款產品完全可以增加一項功能:當發現用戶將視頻放在后臺閑置、并沒有在觀看的時候,就可以停止播放。這一操作預計能為 YouTube 減少 32.3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自動連續播放、多次下載文件到同一個設備、云存儲幾乎相同的照片等等都是「浪費式設計」。
▲ 每天,人們在 YouTube 上看視頻超過 10 億個小時
Preist 跟他的研究團隊不是孤例。網站設計工作室 Manoverboard 的創始人 Andrew Boardman 就曾經指責《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的產品頁面「太重」。他認為,如果能讓網站「變輕」,減少雜亂的圖像、廣告和跟蹤代碼等組件,將有助于提高用戶的閱讀體驗。
布里斯托大學的這項研究指出,除了操心如何減少自家硬件制造過程的碳排放,蘋果、Google 等科技公司也應該關注軟件產品設計本身帶來的影響。
他們希望科技公司們能從中得到啟發,擁有自己的碳足跡量化算法,可以在日后開發產品時參考使用,繼而提供更高效環保的互聯網服務。
▲ 對科技企業的可持續評分:蘋果、Google 和 Facebook 為 A 等級,而百度和騰訊被評為 F 等級,中國的科技巨頭似乎還沒有大舉加入環保賽道。圖自環保組織 Greenpeace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