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雷科技 leitech
當我們聊起現代生活,除了各類科技產品武裝下帶來的各種便利之外,也還是離不開柴米油鹽組成的家務勞動。這是家庭生活無法切割的一部分,除非是富有到可以高頻次地花錢請人打理的少數群體,否則始終需要花時間精力來讓生活保持在有條理有質量的水平線上。
家庭清潔亦是如此。無論是購房還是租住,人們花費了不小力氣打造適宜的居住環境,也需要對抗隨時間推移而出現的清潔需求——從被動的開門出入開窗通風到各類生活產生的垃圾污漬,這些問題終究要面對。
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配備數量不等的清潔工具,如掃帚簸箕拖把等。到了今天,清潔類家電已經發展到了效率足夠強大,購置開銷也能為普羅大眾所接受的水準。獨居辛勞的青年、用手操持家庭大半輩子的父母老人、還有承擔著未來的兒童,都可以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改觀。
不過,清潔家電走入千家萬戶并不意味著家務就此一勞永逸,新的問題這才到來。
懶了,但沒有完全變懶
清潔效率,是當下清潔類家電最為著眼的一個詞。
清掃起來始終不太干凈?那就加大電機功率提升吸力,各類垃圾皆能一次吸走。線纜阻礙了家電不同場景之間的轉移?那就做無線化改造,對準臟污就能清掃。白天工作太忙晚上回家又沒多少精力打理?那就讓家電變得可以自動完成清潔任務,說不定還可以順道當成寵物的玩具。
于是清潔類家電在功能和品類上大爆發:吸塵器有了針對地面、床上、車內等不同場景的細分品種,或是讓一個吸塵器就能 " 打遍天下 ",摘掉電線后還有打掃整個家庭綽綽有余的續航;掃地機器人自動導航功能越發強大,清掃更精準更能適應不同家庭;吸塵器和掃地機器人有了拖地功能沒完,單獨的洗地機、拖地機器人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但是光鮮亮麗的一面之外,仍有任務留給用戶——要清潔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吸塵器吸走灰塵和垃圾,塵盒依然得定期清理,學會用水沖凈并曬干只是基本功;掃地機器人當然也要倒塵盒,時不時還要翻過來拆開滾刷輪子處理纏繞其中的毛發雜物;至于用來拖地的家電嘛 ...... 清洗抹布避免滋生細菌幾乎成了每日必做任務。這之外,還有家電夠不著的角落在等待。
方便了 " 不想彎腰流汗做清潔 " 的懶人思想,卻沒有完全實現懶人體驗,便是如今清潔類家電未能跨越的坎。用戶不必再花上一整天時間在屋里兜兜轉轉,但還要親自動手給提升了效率的家電做收尾工作,要是抱著有了這些產品就能徹底和家務勞動說再見的心態下單,最終體驗感想可能會被失望的情緒所占據。
這是家電企業沒有考慮周全就把產品投放至市場的結果嗎?恐怕并非如此,不管國內還是國外,老牌還是新興,清潔類家電的發展路線是 " 一步步來 " ——先做到一部分的改進,然后再在長期迭代中找到解決方法。吸塵器就是典型,當我們把已經相當輕巧的無線吸塵器握在手中時,或許很難想象到數十年前的吸塵器還是個相當吵鬧,離不開電線和龐大集塵裝置的 " 大家電 "。
另一個典型是用于拖地的產品。相信有許多人對難以徹底清潔的拖把深惡痛絕,即使有了機械結構幫助也只是略有改觀,這在最早期還需要動手清洗拖布的拖地家電上亦是如此。然后才有了改變,自清潔功能使得每次清潔后不再必須洗拖布,帶拖地功能的掃地機器人也配上有凈水箱、污水箱的一體化清潔底座。
不過這遠遠不是終點,掃地機器人就算有了相當于內置吸塵器的集塵底座,也需要用戶自行清理集塵盒或是更換塵袋,拖地場景中凈水箱要持續添水,污水箱同樣需要定期傾倒,否則腐爛發臭的味道讓人難忘。至于能夠和家庭上下水結合實現更進一步的自動化,現在還存于用戶需求表達和廠商的技術研發之中,就算將來成真了也得看家中是否具備相應的空間等硬件條件。
清潔家電的用戶體驗將長期 " 痛并快樂著 "。快樂來自于完成同質量家庭清潔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可以變得很低,痛則是源于始終無法徹底解決的設備清潔維護需求和使用門檻。
添置家電后,還得考慮長期使用成本
使用清潔類家電會長期消耗的不只是精力,還有各類耗材產生的長期使用成本。換句話說,你需要在家電上花費的不只是當初購買時的價格,更要把定期更換的耗材價格也算進去,計算公式變得復雜了起來。
最顯著的例子是掃地機的和吸塵器的配件,比如說濾芯,這個部件承擔著隔絕灰塵保證清潔工作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的作用,可以清洗但過程麻煩且難以恢復到原始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定期更換,用于拖地功能的各類拖布配件也是如此。還有隨著集塵功能而出現的集塵袋,塵滿丟掉換新即可,不再需要付出代價清理塵盒。
臟了壽命到了就換新,聽起來似乎挺方便,但繞不開購置耗材這一環。掃地機器人的配件定價相對透明,主流國產品牌都有比較接近的實惠定價:拖布、主刷、邊刷、濾芯、塵盒在內的可替換部件大都定價在 30 元到 50 元之間,按照廠商建議的每季度或每半年的強度更換,每年使用成本大約在 200 元以內。
有些配件的價格看起來相對沒有那么美麗,集塵袋大概是最具爭議的一個了。不同掃地機器人的集塵設計各有區別,因此無法直接套用普通垃圾袋集塵,必須用對應的專用集塵袋。無論是哪個品牌,單個原廠集塵袋的價格都是 30 元上下,就算是副廠兼容產品最便宜也要 5 元左右。
作為對比,普通背帶垃圾袋的使用成本是單個 1 毛以內,就算是工藝復雜不少的抽繩垃圾袋也不過 3 毛上下。要是用戶的衛生習慣不算太好,或者是運氣不太好剛好置業于容易積灰的地區,那么很可能會在不算太便宜但的確是一次性產品的集塵袋上花費不少金錢,使用成本不低。
帶集塵功能的掃地機器人還有集塵底座的一次性集塵袋設計,的確是極大方便了用戶在使用清潔家電過程中的日常維護問題。但是要如何說服用戶為耗材持續付費,或者把長期成本降到更多人可以接受的水平上,行業還得做更多嘗試。
升級太快換機需求跟不上
清潔家電技術升級速度太快也能是 " 問題 "...... 嗎?要知道正是因為技術發展速度快,電腦才能普及到各個行業和個人生活幫助社會發展,手機才能從單純的移動通信設備變成個人信息終端,智能家電和 IoT 才能從雜亂無章變成初有成果,到清潔家電這里怎么就變成了罪狀呢?
要怪罪起來的話,可能還是得歸咎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狀態,老牌廠商和新玩家們都想從市場規模增長中分得更多的蛋糕,便加快了技術研發和投放至市場的節奏。過去家電使用幾年都不一定有較大的變大,而今天說不定每隔半年就會有一次代際更迭,映照出舊有產品的落后。
吸塵器最初還只是參數上的軍備競賽,例如整機重量變得越來越低而續航時間明顯增加,無刷電機得以普及同時轉速和吸力都在追趕第一梯隊,套裝附帶的刷頭開始能適應更多更復雜的使用場景。之后開始不滿足于只做吸塵器了,加入了拖把也汗顏的拖地功能,甚至干脆將更多功能傾斜到拖地場景,直接改名叫洗地機。
掃地機器人的變化大致相同,更能看出每一代產品的進步:導航精度和算法越發地可靠,吸塵部分的能力逐步增強,而產品價格卻在同步走低。針對使用痛點的改進也很明確,手動充電麻煩就有了自動充電底座,塵盒清理不方便就升級自動集塵設計,想著連拖地一起做就加入抹布,遭遇拖地效率不高、清洗抹布不方便等情況,就干脆做了電控水箱和自清潔底座。
飛速迭代的清潔類家電正在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家務工具,不過這對于老用戶來說就有些 " 不公平 " 了。以掃地機器人為例,在 2020 年初,2000 元價位段產品還只是剛剛實現激光導航規模化,而僅僅十多個月后同樣價格就可以買到自動集塵,這一功能此前還專屬于四五千元甚至更貴的產品。
對于 " 等等黨 " 或是新用戶來說,新產品在功能層面全面超越舊產品并且還在價格上做出了更大的努力,無疑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然而對于那些十多個月乃至數個月前購入前代產品的用戶,快速進步造成的 " 資產損失 " 可能會令人不快,更何況需要考慮購置成本能不能平攤到日常使用帶來的價值中。
手機飛速升級卻能被人接受,原因在于相對合適的定價和升級空間,且使用頻次高分攤了足夠多的成本。像是吸塵器、掃地機器人這樣的清潔家電,往往沒有一兩年內就更換的必要,因此相對不容易平衡新老用戶之間的心理平衡,只能用 " 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 來安慰。
結語
解放線纜自動清潔的種種清潔類家電的確帶來了許多便利,用戶可以花費相對更少的時間精力,做到和純人力相差不遠的家務勞動效果。不能回避的是,這些仍在不斷變化的工具都不是完美的,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
如果消費者在使用前充分理解到家電的優勢與劣勢,將其用在合適的場景當中,那么使用體驗將事半功倍離徹底 " 解放雙手 " 更進一步。與此同時,廠商也有義務做好信息透明化而不是試圖完全掩蓋住產品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實現更多發展也能平等公開地和消費者建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