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模式今日開啟,滴滴四面楚歌,還能活多久?業界
11月1日,也就是今天,網約車新規將正式實施,大規模的行業洗牌也將開始上演。如此一劫,關乎滴滴生死。
2016年是滴滴跌宕起伏的一年。經過了多年的混戰,滴滴終于成了“網約車一哥”,但勝利的香檳還未開啟,一瓢冷水就澆了下來,如今的滴滴,已是四面楚歌…
新政——滴滴的“死亡判決書”
7月28日,交通部頒布了新的網約車《暫行辦法》,確立了滴滴們的合法地位。但新規也明確表示,各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細則,這也就意味著各個網約車平臺并沒有獲得免死金牌,反而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的境地。
到了10月份,北上廣深竟不約而同地出臺了網約車細則征求意見稿,《意見》對平臺、車輛和司機都做出了詳細規范,以至于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比如,要求汽車排量、軸距達到一定的標準,并且必須是本地牌照,而司機則需要具備本市戶口和駕照。
這無疑是滴滴的“滅頂之災”。據滴滴給出的數據顯示,以上海為例,在已經激活的40余萬名司機中,只有不到一萬人具有上海市本地戶口;車輛方面,達到新軸距要求的網約車不足20%,如果再加上車輛牌照和駕照方面的要求,上海市只有2%的專車符合細則,其余98%的專車司機將會丟掉工作。
除了北上廣深,滴滴們在全國范圍內都已經“舉步維艱”。據統計,目前已經有83個地級以上城市,對網約車做出了細則征求意見稿。其中,60%以上都對車型做出了嚴格要求,如果最終的政策沒有實質改變,那么滴滴勢必將走向萬劫不復。正如程維所言:任何關頭,我們沒頂住,就會死掉!
業內人士分析,如果地方網約車征求意見稿最終敲定并執行,滴滴必然會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打擊。按照此前近350億美元的估值來看,征求意見稿落地后,滴滴的市值保守估計會縮減至三分之一。
“地方版滴滴”來者不善
雖然滴滴、神州、易到等是網約車平臺的先行者,但從技術層面來講,它們并不具有核心的競爭力。其實,網約車的運營模式并不復雜,不少地方都出現了類似滴滴的叫車軟件,甚至比真正的滴滴還要“接地氣”。
資料顯示,2015年底至今,我國多個地區都已出現地方版的傳統出租車叫車軟件,它們把矛頭直指滴滴,試圖優化傳統出租車的電召效率。說起出身,它們可謂“根正苗紅”:這些平臺基本上都是當地出租車公司或交通運管部門開發的,比起處境尷尬的滴滴,地方性叫車軟件更具有政策優勢。
事實上,滴滴在這場與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已經處于下風。據了解,目前南京、合肥、泉州、蘇州等多地均出現了出租車叫車軟件。以合肥為例,為了照顧本土出租,政府積極地推廣使用全國統一的95128電召服務電話和“新安通”等巡游車召車軟件,甚至當地的交管部門提出將該系統運營維護的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就目前的運營狀況來看,地方性“滴滴”所占市場份額還依然很小,并沒有達到阻截滴滴、優步的預期。但是,隨著各地普遍嚴苛的網約車新政實施后,網約車數量將大大減少,而已經養成網約習慣的乘客也比較轉回使用這些本地軟件。
海外自救,道阻且長
在2016全球科技大會上,柳青表示滴滴希望全球化,并渴望成為一家跨國公司。一方面,滴滴顯示了極強的擴張欲望,另一方面,則更像其轉移戰場的誓師大會。
早在收購優步中國之前,滴滴就已經開始發力海外市場了。去年8月,滴滴參投了東南亞打車平臺Grab,又在同年9 月入股印度打車服務商Ola,今年,滴滴又上線了“滴滴海外”服務,用戶可通過Lyft 使用滴滴。
很明顯,嚴苛的新政讓滴滴一直處于如履薄冰的狀態,為了生存,滴滴也開始靠全球擴張來進行自救。但是,在全球網約車市場紅海一片的情況下,遲遲的“入侵”使得滴滴面臨著比國內更加惡劣的環境。
與優步在國內市場之爭,盡管滴滴占了上風并最終收購了其在中國的業務,但也并沒有占到太多的便宜,不過撿了卡蘭尼克留下的空殼。而在海外,滴滴面臨著的是一個有著超過600億美元估值,并且業務已經擴展到世界72個國家的巨型boss,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優步,滴滴還面臨著外國本土約車平臺的打壓。以東南亞為例,當地也有眾多玩家,它們更貼近需求和用戶,業務更加靈活。與之相比,滴滴和優步兩個外來戶自然有些“水土不服”。例如,雅加達一家名為Go-Jek的叫車平臺,今年已經完成5.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13億美元,成為印尼網約車界的獨角獸。這也就意味著,在印尼這樣的地區,滴滴已經很難再有更大的動作了。
“滴滴每天面臨向死而生的挑戰,永遠熱淚盈眶”,柳青說。
【來源:IT時代網 作者:王俊杰】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