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富士康也撤了,企業的好日子到頭了?業界
富士康和蘋果最近被媒體“連夜撤離”,先是庫克表示要把蘋果生產線搬到印度去,接著蘋果的制造商富士康也有回應,郭臺銘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富士康尋求在印度設立產品線,聘用上百萬員工,計劃將資本撤離中國大陸市場。讀之覺得勢頭不妙,于是有人問:今年,企業巨頭為啥紛紛離開?
一說到企業撤資,人們就肝顫。前段時間喊了半天“別讓李嘉誠跑了”,可是李超人終究還是撤了。最近,深圳人民又喊出別讓華為跑了的口號,但其實是深圳人過于敏感,華為并沒有跑,只是房產開發過多的深圳已沒有工業用地,只能往別處遷……雖說企業都有各自的苦衷和理由,但說到底,如果都把資本和業務都遷到海外,剩下一堆房地產在國內,叫大家還怎么玩呢?
評論要公允,得先弄明白一件事:到底企業撤資是因為在大陸玩不下去了,還是說大企業在玩我們?
整明白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問企業投資的依據是啥。簡單來說就是投資回報率,回報率越大,越愿意投資。投資回報率怎么算?它等于年利潤/投資總數*100%。利潤越高,回報率越高,投資成本越大,回報率越低,這是小學生也能看懂的常識。假如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利潤持續下降,成本日益上升,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那么投資意愿下降甚至撤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幾個數據有參考價值,第一是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初公布,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2.3%,為多年來首次下降。第二個數據也是來自統計局:2015年1至12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下降6.7%。根據以往經驗,統計局公布的絕對數據均不靠譜,因此我們不用具體看數字,但我們需要盯住“下降”這個詞。利潤下跌以前沒有發生過的事,今天卻正在發生,企業的日子越發艱難。
利潤變低了,成本卻在上升。對于制造業而言,生產要素價格都在上漲。社保的成本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上升。工資也在漲,制造業的工資不如建筑行業,造橋修路建大樓,搬磚的工人賺的比流水線工人多是一個事實。為啥?房地產行業融資多,開的工資就高,制造業融資少,開的工資就低。不要給我提什么泡沫,人看見錢的時候是不管泡沫的,哪怕知道自己制造的是一坨翔,但只要給足價錢,都可以成交。
利潤下降,投資成本上升,根據公式,簡單可知投資回報率必然下降,那么投資意愿必然跟著下降。事實也證明了這個趨勢。據報道,今年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1到4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5.2%,雖然還略漲,與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接近“腰斬”。這個變化又說明啥呢?企業利潤下降,民間投資的意愿實際上是在大大減低的,民企開工不足之原因在此。很簡單,因為投資已經不賺錢了。明擺著不賺錢的東西你投不投?不投,但能賺錢的項目卻又輪不到你來投。面對這個兩難問題,民企表示玩不下去了。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10%下降到5.2%,只花了不到四個月時間,是很驚人的一個數據。與之相對,國資在極短的時間內卻呈現出了瘋狂擴張的態勢。別看國企利潤下降是最厲害的,但這一點也不會影響國資的牛氣。除了在國內進行土豪式的資本收購,國資布局海外的勢頭也很猛。今年還沒過到一半,中資企業海外投資交易規模就達到了1108億美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其中,國字號資本占大頭,另外就是具有實力的民資。換言之,對民企而言,能撤離,說明你還是有一定實力的,這叫扎根中國不忘兼顧資本合理布局。實力差一些的連撤都撤不出去,就只能在這耗著。干瞪眼,著急,雖說不差錢,但沒資源,進不了受扶持的行業。你說咋整。
資源被壟斷,卻有個很光鮮的名頭:產業轉型。但這烏泱泱一片說轉型就轉型的國資,沒有監管,也沒有一套公平的制度框架讓它們與民資競爭。一句話,商業游戲規則這里還沒真正建立。在無規則狀態,或者叫扭曲的規則之下,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無異于找死。所以,不是企業在玩我們,也不是他們不想繼續在大陸玩,而是我們和企業都被人玩了。
平心而論,撤資是理性選擇。再說,蘋果和富士康并不是完全撤離,恰恰相反,富士康在河南等地的投資不但沒有減低,今年反而增加了15億;蘋果也不是發了瘋要準備舍棄中國市場,在華業務也將維持。但你不得不承認,低端制造業不符合目前中國主推的政策方向,也不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民企沒了有關部門的優惠和扶持,未來將會更不好做。故此,布局海外其他國家,成為了制造業企業戰略的一部分。但這絕不意味著民資徹底撤離中國。應該說,當你看不懂政策行情和風向的時候,未雨綢繆總是對的。想到曾經讀過的一個標語:房價沒有跳水,只是在做俯臥撐?,F在,我們完全可以說:企業并沒有撤資,只是在做俯臥撐。
【來源/百度百家 作者/孫驍驥】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