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老板王衛身價超馬化騰:背后資本的苦業界
2017年2月24日,原鼎泰新材更名為順豐控股并在深交所復牌。
截至本周一(2月27日),順豐控股已經拉出兩個漲停(但都不是“一字漲停”)。按2月27日收盤價計算,順豐控股市值超過2540億。假如漲停持續到本周五,王衛身價將達2400億,超越“隔壁老王”(王健林)成為中國首富。截至2月28日,根據虎嗅計算,王衛身價已達到1805億,超過馬化騰的1590億,躋身前三,僅次于王健林和馬云。
這一刻,許多人似乎忘記了資本的兇險以及順豐賺錢不易。
資本既神奇又兇險
2016年5月31日,鼎泰新材(已更名為順豐控股)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根據方案:鼎泰新材原有資產及負債作價7.96億元置出;順豐控股100%股權作價433億置入;425億差價全部以代價股支付,發行價為10.66元/股(已除權除息)。據此計算,代價股總發行數為39.5億股。
代價股發行完畢后,上市公司總股本擴大到41.84億股,鼎泰新材、順豐控股舊股東分別持有5.58%和94.42%。
正如虎嗅2016年8月2號文章分析的那樣:分眾傳媒、順豐控股的資產質量最高,所以稀釋比例最低,是近年最成功的借殼案例。
順豐控股原第一大股東明德控股(原順豐集團)獲得27億股(占擴大后股本的64.58%),鎖定期為36個月,其它股東鎖定期為12個月。
明德控股成為上市公司新的控股股東;持有明德控股100%股權的王衛(其中0.1%由林哲瑩代持),成為實際控制人。#順豐股價乘以27億就是王衛的身價#
順達豐潤、順信豐合均為外部資本與順豐員工合資的持股平臺,受惠人數不超過30名。
順豐控股另外四家舊股東(嘉強順風、招廣投資、元禾順風、古玉秋創)為財務投資人,2013年9月投資78億,取得順豐控股24.51%股權,對應估值為318億。
2016年4月1日是鼎泰新材停牌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13.78元(復權價),代價股發行價為10.66元。按2017年1月27日60.73元的收盤價計算,鼎泰新材、順豐控股舊股東浮盈分別為110億和1978億。
根據順豐控股最新發布的《業績快報》,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26.43億。也就是說,順豐控股原股東玩一年資本的收益是干一年快遞的75倍。
堅稱“不想上市”的王衛一定沒有料到資本如此神奇,或許他還會與追高的散戶共同見證資本的兇險。
順豐賺錢不容易
滿街奔走的“快遞小哥”正是快遞公司的縮影:二等收入、一等辛苦。但無論如何,掙辛苦錢的人值得尊重,不論是個人還是公司。
1)毛利潤率不算高
2014年起,順豐快遞業務毛利潤率呈現上升態勢。2016年前六個月的毛利潤約60億,毛利潤率為23%。
百分之二十幾的毛利潤率不算高,支付銷售、管理等費用后更所剩無幾。
2014年、2015年,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合計分別占營收的99%、96%。
2016年前六個月有所好轉,但仍占營收的90%以上。
規模首屈一指、成本控制能力超強的順豐尚且如此,足見快遞行業賺錢不易。
2)錢去哪兒了
2016年上半年,順豐各項成本、費用占營收的90%。
在支出明細中,比重較大的是外包(干線運輸、輸單收派倉管、中轉裝卸等)、薪酬、運輸、辦公及租賃、物資及材料、折舊及攤銷等六項:
外包費用超過80億,占快遞業務營收的31%;
薪酬支出74.7億,占營收的29%;
運輸費用33.35億,占營收的13%;
排在前面的六類支出合計占營收的87%。
2016年上半年,支出在1億以上、10億以下的有信息技術費(2.63億)、理賠成本(1.74億)、知識產權使用費(1.72億)、關務成本(1.57億)等四項。此外還有交通差旅(6541萬)、市場營銷(4080萬)等五項1億以下的支出。
變陣:剝離電商業務
正是因為快遞業務賺錢“太累”,順豐一直不甘心做“管道”,希望依托成熟的物流體系進軍電商。
順豐的電商業務主要由“順豐電商”、“順豐商業”兩家公司來運營,按原計劃都將注入上市公司:
2013年順豐電商業務營收3.14億,2015年艱難增至9.63億,在營收中依然無足輕重。2015年快遞業務營收469億,占比高達97.6%。
僅僅是規模增長緩慢也罷了,順豐電商業務還扭虧無望。2015年銷售收入不過9.63億,虧損竟然達到8.66億。
順豐控股舊股東向上市公司承諾2016年、2017年、2018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21.8億、28億和34.8億。電商業務明顯會拖累整個上市公司的業績,動搖投資者的信心。
無奈之下,順豐只得緊急變陣,把原計劃裝入上市公司的電商業務剝離了出來,將順豐電商、順豐商業100%股權分別作價1元,由5家股東單位間接持有。
2013年末、2014年末、2015年末,順豐員工人數分別為9.5萬、13.8萬和12.2萬。2015年較2014年凈減少1.62萬人,因為快遞業務用人肯定會增長。假設2015年快遞業務增加1.4萬人,剝離兩家公司大約減員3萬人。
2017年2月23日,順豐控股發布《業績快報》稱:2016財年營收574.83億、同比增長21.51%;凈利潤41.8億、同比增長279.65%;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約為26.43億。
百度敢往O2O砸200億,歸根結底是賺錢相對容易,順豐可玩不起過于昂貴的游戲。若不是“非經常性損益”救駕,完成2016年的利潤承諾都有些緊張。
核心能力:勞動力的組織與管理
觀察快遞行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是相當有意思的事。
假如某鋼廠的“不變成本”(主要是設備折舊)為1000萬元,薪酬成本為100萬元,則資本有機構成就是10:1。通俗地說,100元雇傭勞動力所使用的機器的折舊為1000元。
2015年,順豐薪酬成本為210.35億元,折舊及攤銷成本為20.85億,資本有機構成約為1:10。100元雇傭勞動力所使用的機器的折舊為10元。
2016年,美國UPS(United Parcel Service)的薪酬成本約為320億美元,折舊攤銷成本為22.24億美元,資本有機構成只有1:14。140美元雇傭勞動力所使用的機器的折舊為10美元。
添置機器設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有機構成亦為之改善。但如果勞動力成本上升更快,資本有機構成會被逆轉。
快遞公司最昂貴的設備無疑是飛機。截至2016年末,UPS有657架,順豐有37架飛機,為什么UPS的資本有機構成比順豐低呢?因為UPS人均薪酬比順豐高多了。
截至2015年末,順豐總用工人數達16.9萬,其中12.2萬為順豐員工(占71.99%),其余為勞務派遣人員。2015年順豐薪酬總支出74.7億元,人均12.4萬,這在中國是相當高的水平。
再看UPS:43.4萬員工(其中35.5萬在美國)中有7.8萬管理人員(38%兼職)、35.6萬小時工(47%為兼職)。人均年收入7.4萬美元,約為順豐的4倍。若非UPS用了大量兼職小時工,人力成本會更高。
UPS成立于1907年,整整干了110年快遞,經驗、技術不可小視。
2016年,UPS空運次日達的資費達19.2美元/件(美國境內),財年營收、凈利潤分別為609億美元和34億美元,凈利潤率僅為5.6%。
650多架飛機、每件收將近20美元、利潤率不到6%,這就是全世界快遞行業的標桿。
資本有機構成低是中外快遞公司的共同特征,由于行業本身的特征,提高空間有限。
說白了,就是快遞公司每名勞動者占用的設備、設施相對較少,完成配送工作主要靠的還是人力。這種人力與砌墻、理發、烹飪、按摩相比技術含量低而且難差異化。#不要跟我說谷歌、高盛的主要成本也是人力#
盡管快遞一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業,UPS、順豐們運用了最先進的技術、斥巨資購置“高大上”的運輸工具——飛機、與電商“形影相隨”,但到21世紀還在靠簡單體力勞動掙辛苦錢,不會是最風光的公司。#UPS市值不足千億美元,與美國一線科技公司有很大差距#
UPS、聯邦快遞市值分別為900億美元和500億美元,動態市盈率分別為19倍、29倍。如果順豐漲停持續到本周五,市值將超過3700億,為2017年承諾利潤的133倍!
【來源:虎嗅網】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