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研究表明:移動支付已經成了關乎GDP的大事業界
(原標題:有數字有真相:用手機結賬,成了關乎GDP的大事)
與信用卡曾經顛覆了消費世界一樣,你在便利店、外賣或訂票平臺買單所使用的移動支付功能現在開始接替信用卡,成為推動消費社會的關鍵因素。
麥肯錫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發展中國家,還有 20 億人未曾接觸過數字金融服務(digital finance)。假如這些人能在線完成支付或是轉賬等業務,到 2025 年,發展中國家的 GDP 會平均上漲 6%。
除了能砍掉銀行在雇傭人力或轉賬時產生的大量服務開支,以及減少政府貪腐行為,數字金融拉動經濟增長最顯著的方式還是促進消費。
一個可參考的例子,是信用卡的滲透率對消費及 GDP 的促進作用。擁有信用卡等于通過負債的方式擁有了更多總資產。我們對未來的還款信心可以轉變為提前消費的動力。
來自 Moody's Analytics 的報告指出,一個國家的信用卡越普及,對 GDP 的貢獻度相應也越大。
在線支付讓我們多花錢的原理其實與信用卡類似。在中國,我們似乎繞過了西方國家大量使用信用卡的階段。信用卡所代表的透支生活方式沒有說服老一輩消費者。而近幾年,開始有一定經濟實力且擁抱預支的年輕人恰好遇上了數字金融的發展期。
他們也經歷過不插 U 盾就沒法在網上付錢的尷尬過渡期,但很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興起,就把這一過程完全轉移到了更便捷的手機上。這個時候,信用卡在移動支付面前已經缺乏競爭力。
各種因素推動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移動支付市場。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6)》, 2015 年,我國互聯網支付加速普及,用戶規模達到 4.16 億。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利用 NFC 技術或是掃碼這樣的近距離移動支付。
而在移動支付的高滲透率基礎上,像“花唄”或是京東白條這樣創新性的金融業務,甚至已經開始直接對標傳統的信用卡。
這也導致銀行發現自己的信用卡發卡量減少了——雖然在每一筆消費和支出中,他們依然能賺取手續費。
對比其他實體經濟建設,移動金融的確是拉動 GDP 最快捷又實惠的方法。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現狀、以及已經基本完成覆蓋的高速移動網絡是發展移動支付的基礎,政府和企業不用在實體建設進行太多的額外投資,就能獲得回報。
盡管增長空間并不如那些起始位置低的國家高,但按照麥肯錫的說法,中國的 GDP 有 4%-5% 的增長潛力。
【來源:好奇心日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