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萊塢壟斷與版權問題下的突變,印度音樂市場的那些新進展家電
即便已經到了今天,音樂行業從業者們的對話依然會時不時回到上世紀末,也就是那個CD賣得超好、全球唱片業收入達到前所未有的146億美元的時代。然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角印度,這個當下全球最為活躍的音樂市場之一,似乎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感時傷逝。
“印度音樂市場從來就不是CD的天下,所謂的音樂下載市場也從來都沒有起來過,”索尼音樂印度分公司的領導Shridhar Subramaniam告訴福布斯(Forbes),“我們有過短暫的‘卡帶時代’,而且大約在四年前,印度音樂產業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是彩鈴。”
現在的印度音樂市場也早已不再依靠唱片銷量,取而代之的是流媒體服務——和全球很多其他市場相似,這恰恰也是當下印度音樂市場最大的賣點。據畢馬威會計事務所估算,印度唱片業年收入將在2019年達到3億美元。
不過,作為全球重要的音樂市場之一,印度音樂市場現階段仍存許多問題。它所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將會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寶萊塢的利和弊
印度的音樂產業有個獨特的現象,就是寶萊塢電影和音樂“相依為命”。印度的音樂是寶萊塢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標配”。要是沒有好的音樂,電影就沒有好的開頭。而且不少人就是奔著某一首當紅歌曲才去影院的。不僅如此,印度音樂產業80%的收入都來自寶萊塢電影的原聲帶。所以,唱片公司要是抓住寶萊塢,也就抓住了印度的音樂市場。
因此,這也使得國際三大唱片公司巨頭索尼、環球和華納在印度遇到了勢力強大的“地頭蛇”——比如印度本土唱片公司Zee Music、T-Series和Times Music等。
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三大在印度音樂市場的情況。索尼是最老牌的外資唱片公司,已在當地運營了20年之久。由于并購了許多寶萊塢電影和其他地方性影視劇,索尼在印度音樂產業所占的市場份額達到了約25%。而環球只專注于推銷西方和其他國際性影視劇。華納身為國際大品牌,卻也沒有在印度過多投入精力,只是依靠索尼和Times Music做一些發行和銷售。相比之下,寶萊塢電影對于繁榮印度音樂市場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不過,寶萊塢(Bollywood)造成的音樂壟斷也是印度音樂市場一座繞不開的大山。
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許多唱片公司會在許多合作或自制的寶萊塢電影中植入自家的音樂。對此,印度版《滾石雜志》(Rolling Stone)的執行總編Nirmika Singh補充說:“實際上,像T-Series和Zee這樣的唱片公司兼寶萊塢音樂經銷商們,自己也會制作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簽下一批‘配音歌手’,為這些電影中的歌舞橋段配音。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些唱片公司形成了各自的壟斷。”
這種寶萊塢電影音樂一家獨大的狀況也不免壓縮了其他類型音樂的生存空間。
在印度,“Indie(獨立)”這個詞的含義非常模糊,它究竟是指非寶萊塢風格的音樂?非唱片公司支持創作的音樂?還是指某種類型的音樂風格?這些其實都含糊不清。國家上上下下的報刊媒體都在成天關注寶萊塢音樂,而沒有為“Indie”做出清晰的界定。所以想要在印度為獨立的、非電影音樂人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就首先得給他們劃分出清晰的界限。
薄弱的作品版權意識
時至今日,“長期版權所有”對不少印度音樂人來說,還是非常新奇的概念。直到2012年,印度才對《印度版權法》出臺了關鍵性的修正法案,規定音樂作品版權屬于創作者自己,而非電影制片方。不過,這些修正法案似乎并沒有對行業的版權規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一位高產的寶萊塢作曲者Pritam最近就在接受印度版《滾石雜志》的采訪時表示,“我們這些創作者通常會接到一大批訂單(但是合約中依然沒有規定音樂版權屬于創作者),我們得到了報酬,也意味著我們失去了版權。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每個人都想著簽更多的訂單,然后盡量掙錢,而沒有考慮版權。”
這樣的結果是,寶萊塢的音樂創作者們一般都不會抵制唱片公司在電影音樂方面的壟斷做法,而且他們通常會把自己在音樂行業的生存看作一場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比如Pritam就表示,他并不樂意和其他創作者一同分享電影音樂創作的功勞——這多少有些殘酷。
這樣的思維定式在印度音樂行業已經成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也給電影音樂的的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使得它們在創作過程中少了那么一點想象力和可能性——比如唱片公司想在電影里加入多種音樂元素并讓它大紅大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此,印度本土唱片公司Times Music的COO Mandar Thakur總結道:“印度音樂市場更多關注的是歌曲,而非創作者,因為這個產業在印度過于依賴于電影了。然而,要想最終造就一個繁榮的音樂市場,只能以創作者為本。”
席卷印度的流媒體
但是,并不是說在版權問題、市場壟斷等等限制下,印度音樂市場就一無是處。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急劇增長的電子產品普及率使印度音樂市場始終是一支潛力股。
最近有報道指出,印度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并且預計在2020年之前用戶數量將達到4.5億。印度這一市場上,有96%的智能手機都產自本土,而且更重要的點在于,這些手機都和印度三大流媒體服務Jio Music、Wynk Music和Gaana有直接聯系,這三大服務分別由Reliance Jio、Bharti Airtel和Times Internet這三家印度本土電信網絡公司運營。
智能手機的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流媒體的發展,有數據顯示,每月因智能手機帶來的流媒體用戶數量就高達6000萬。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興起,流媒體音樂應用已經成為了印度音樂市場的主流。盡管不可避免地,寶萊塢音樂依然是流媒體上的主角,但是它已經對數字音樂有所讓步了。印度本土流媒體服務商Gaana的COO Prashan Agarwal表示,世界音樂已經是Gaana上增長最快的音樂類型了,今年,其歌曲月播放量已經從去年的2200萬上升到1.1億次。
印度本土流媒體服務商Gaana
總的來說,盡管寶萊塢音樂在實體音樂市場依舊操控著95%的份額,但它在流媒體上的份額已降至60%,從而給了世界音樂、獨立流行和當地其他風格音樂以生存發展的空間。流媒體Saavn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Paramdeep Singh表示:“(流媒體平臺)搜索條上出現越來越多特定歌手或特定風格的條目,而這些都不是我們的原創內容提供者所提供的。”
不過,印度的音樂流媒體還處于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大多數平臺還不具備推薦和私人訂制功能,而是依靠傳統的手動搜索功能,尤其還繞不開“寶萊塢當紅明星”等等詞條。按照現在的標準,成熟的流媒體應當具備跨媒體搜索和鏈接功能(比如在音樂人、音樂總監和電影等方面形成互鏈)。當下印度音樂市場還缺少一個囊括音樂人、專輯和原聲帶的元數據大框架。很多流媒體籠統地把許多歌手和音樂人貼上相同的標簽,這大大地降低了流媒體服務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印度市場:音樂人的新機會
在寶萊塢這個慣性強大的生態系統之外,還有許多在線工具為獨立音樂人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比如,Saavn在紐約擁有自己的A&R團隊,它還通過一個叫做Artist Original的活動,為一些獨立音樂人在作品銷售方面進行推廣;另一個流媒體服務Hungama同樣推出了一個名為Artist Aloud的類似活動;Wishberry作為一個眾籌網站,也成為了印度獨立音樂人的熱門選擇(當然它不只是一個音樂類的眾籌網站)。
也有分析指出,在印度舉辦音樂演出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將成為許多海外音樂人打入印度市場的突破口。而且,現在印度從事現場音樂會推廣的從業者也特別熱衷于花大筆現金支付國際巨星的出場費,比如今年五月,財大氣粗的White Fox India一口氣就為Justin Beiber在孟買的演唱會豪擲400萬美元。
在印度當地也有一些公司致力于培養跨國的音樂交流。比如在一個Border Movement的平臺上,有志之士會定期在德國和南亞進行電音文化的交流。Border Movement把自己定位成文化催化劑,旨在鼓勵更多印度人接觸電子音樂及其他風格音樂。
也有一些從業者認為,把一些國際音樂人引入印度的做法,是在幫助印度打造一個音樂文化。實際上,印度當下是沒有音樂文化可言的。在這種文化中,人們往往是從小聽house、garage或是jazz長大的。而他們的目標就是為印度的下一代打造更多更豐富的音樂環境。
誠然,讓印度的音樂文化從寶萊塢文化中獨立出來,激勵更多獨立廠牌、流媒體平臺和獨立音樂人感受、創作并推廣多元的音樂,或許才是印度音樂產業眼下的首要任務。
來源:音樂財經 作者:張韜/Dewelf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