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剪刀差” 數據里看懂小米和樂視手機
4月20日召開的“無破界不生態”的發布會,將樂視的“4月瘋狂生態季”推上高潮,除了超級手機、超級電視、VR的多款新品發布,樂視更是推出了艷驚四座的超級汽車,打出了生態發新品的節奏。
但,引起媒體極大爭議的,仍是樂視“硬件免費”的話題。
對手小米王川稱之為“噱頭、清理庫存”,樂視則回應:一方面友商不懂這種模式,一方面有故意挑釁的成份。
同樣是從互聯網維度殺入的兩家企業,產品線上的部分重疊卻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業界自然也經常拿兩者來做比較。除了此番小米“米粉節”和樂視“硬件免費日”表現出來的巨大差異,實際上二家企業“節日營銷”數據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看圖說話,地歌網簡單收集了自2014年以來,米粉節、樂迷節及“雙十一”中兩家企業的銷售業績,從數據來看兩家企業的差異。
小米曲線
(注:銷售額單位為億元)
2007年,小米進軍已經成熟的智能手機市場。憑借拉長產品生命周期降低邊際成本、提升產品性能的改良,小米利用“饑餓營銷”的方式將國內半數以上的手機廠商踩在了腳下,顛覆了彼時的智能手機市場。
2014年4月6日“米粉節”,小米第一次線上銷售活動,小米官方銷售數據顯示:12小時內共售出超過130萬臺手機、5000臺小米電視、10萬臺小米盒子、33萬個百變后蓋及20萬個隨身WiFi等周邊配件產品,支付金額突破15億元。
接下來的“雙11”,小米在天貓的銷售額突破米粉節的紀錄,達15.6億元,銷售手機116萬臺,而首次參加天貓“雙11”的小米電視2銷售量突破3.7萬臺,當天總成交額1.43億元。
2015米粉節,小米總銷量達到了歷史的顛峰,突破20.8億元,售出手機211萬臺,小米電視2以3.86萬臺、總支付金額1.37億元,成功刷新2014年在天貓“雙11”上所創造的紀錄。
然而,2015“雙11”卻是一個分水嶺。伴隨著華為的崛起、樂視的進入以及米粉們的熱情漸褪,小米手機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戰,業績出現下滑。
2015天貓“雙11”小米天貓旗艦店總支付金額12.54億元,共售出手機約103萬部,總銷售額約7.4億元,銷量雖高,但銷售額低于華為榮耀,其產品均價約718元。不過在智能電視市場,小米電視總銷量6.6萬臺,較上一年增長翻番。
一個很值得玩味的是,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米粉節公開銷售數據中,小米不再將主營的手機、電視的銷售數據公開,而是強調了累計參與人數,游戲參與人數和熱銷產品榜。3月31日至4月6日一周的時間小米的總銷售18.7億,累計參與人數4683萬人,游戲參與10.2億次。
(注:銷售量單位為萬臺)
從小米手機的銷量來看,出貨量出現了高位波動甚至下滑的趨勢。在剛剛公布的2016年Q1的財報中,也證實了這點,Q1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由去年同期的1498萬臺跌至今年1480萬臺。
但作為另一個“重器”的小米電視,似乎從來就沒站起來過。小米的電視,玩砸了。
樂視曲線
(注:銷售額單位為億元)
2013年進入智能電視行業的樂視,以“價格屠夫”的方式迅速入侵傳統電視行業。2014年第一屆919樂迷節當天,樂視商城超級電視單日銷量達10萬臺,周邊配件超4萬件,總銷售金額4億元,總參與人次超800萬,超級電視創中國電視行業單日銷售量、銷售額紀錄,樂視商城創中國B2C商城單日單品牌電視銷售量、銷售額紀錄。
2014“雙11”,樂視超級電視總銷量達6.4萬臺,當天樂視超級電視總銷售額突破1.58億元,打破去年天貓“雙11”電視銷售額紀錄,成為天貓電視銷售額第一,在天貓商城銷量超3.9萬臺。此外,樂視商城當天銷量1.5萬臺,而在京東商城,樂視超級電視銷量也突破1萬臺。
在布局智能電視市場后,樂視又宣布進入智能手機領域。在2015年第二屆919樂迷節當天,第一次亮相的樂視超級手機總銷量突破59.4萬部,超級電視總銷量突破38.2萬臺,智能硬件總銷量突破120萬件,總銷售額突破17.8億元。
接下來的2015年“雙11”,樂視總銷售額為15.2億元(包含了天貓+京東+樂視商城三大渠道),其電視產品總銷量38.6萬臺,總銷售額9.6億元,超級手機總銷量26.3萬部,總銷售額4.2億元,樂視會員總銷售額3800萬元,其他智能硬件及衍生品總銷售額7200萬元,網酒網總銷售額3000萬元。
剛剛結束的2016年414硬件免費日,樂視打破了單日銷售的歷史紀錄,樂視生態總銷售額破23.2億元,樂視會員總收入突破20.2億元,超級電視總銷量54.9萬臺,超級手機總銷量58.2萬臺,智能硬件及衍生品總銷售額超8500萬元,樂視游戲中心TV版單日109萬元,手機版單日充值1073萬元,易到用車總銷售額超5400萬元,網酒網銷售超4500萬元。
(注:銷售量單位為萬臺)
值得注意的是,剛剛結束的414硬件名費日樂視將營收從以往的以硬件為主轉向了以內容為主的會員收入,且樂視旗下各子生態一齊上陣。
樂視超級電視銷量持續穩步上升,而樂視超級手機出現較大波動。
剪刀差
(注:銷售額單位為億元)
經過簡單制圖,地歌網發現,如果簡單以“假日營銷”為例,國內最早發現移動互聯網大潮智能硬件秘笈的小米似乎正在疲乏,其“吸金”能力正在下滑;而與之相反的,盡管較晚進軍智能硬件,樂視卻延續一路凱歌,持續高增。
2015年“雙11”是一個分水嶺,樂視智能硬件總銷售額首次超越小米,二者差距接近3億元;2016年雙方數據差距繼續拉大,相差接近5億元。
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有兩個點,一是414硬件免費日只是一天的節日,而米粉節卻是一周的節日,也就是說,樂視用一天時間完成的銷售量超過了小米一周的銷量;二是此番硬件免費日,樂視最大的營銷收入卻是會員費,這被很多業界人士稱之為“終極模式”。
顯然,剪刀差已經出現。
業界判斷,這一剪刀差將繼續擴大,2016年樂視將全面超載小米。原因除了小米以手機為主體的客單價遠低于以電視、手機并進的樂視之外,更重要的是,樂視生態模式的“降維攻擊”,樂視希望“只為核心價值買單”,即逐步實現硬件成本定價、負利定價直至將實現硬件免費的策略,這樣的策略,樂視改變的將是整個生態模式,而新的生態模式中,小米與其它企業幾無二致,為電視、手機所消費的具體內容、服務的“會員核心價值”收費模式,是樂視所一直倡導的“生態化反”,這種降維的兇狠,正給多個行業帶來劇痛。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當時工農業產品在交換時,工業產品價格高于價值,農業產品價格低于價值,于是剪刀張開狀的差額出現了,經濟學將此現象命名為“剪刀差”現象。
互聯網時代,人們把這一現象運用在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趨勢上。傳統企業在發展道路上成本越來越高,卻無法實現高價格進入市場,造成利潤越來越低;相反,一些新型公司,卻可以在控制自身成本的情況下,找到更高效的變現渠道。從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完全改變了盈利模型。從而帶來“碾壓式”的商業模式創新,幾乎把傳統企業統一逼向絕路。
從日本精工的墜落,韓國精工的步步驚心,都是例證。
小米的品牌之路與樂視的后來居上,其間有著更為驚心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原因?除了節日市場表現劇烈反差,其商業模式上亦有本質的區別。
【來源/百度百家 作者/余德】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