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華為手機業務毛利約為20%,不走高端市場還玩什么?手機
2017年3月31日,華為公布了其2016年業績年報。2016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5215億元,凈利潤370億元,這確實一個令人振奮的數字。然而,跟頂級商業巨頭蘋果2016財年銷售收入2156億美元、凈利潤457億美元相比,兩者的銷售收入仍然有將近3倍差距、凈利潤差距更是接近9倍之多。
華為傳統主營業務是通訊設備,但由于看到了個人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華為近年來在智能手機市場頻頻發力,手機銷售收入目前占到其總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增長潛力巨大的個人消費業務上,隨著華為市場份額的不斷增長,第一巨頭蘋果市場份額只有華為的1.5倍,但經營利潤的卻仍然是華為的幾十倍,這其間究竟有什么樣奧秘嗎?
經營利潤的巨大落差:蘋果足足為華為的20倍!
為了清晰地展示華為與蘋果的經營利潤差別的具體環節,我們將營業利潤分解為幾項之積,即:
營業利潤=市場銷量*平均售價*經營利潤率(注:經營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收入)
市場銷量
2016年,蘋果、華為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4.6%、9.50%。趨勢上,2016年華為同比市占率提升30%,而蘋果則下降7%。
平均售價(ASP)
根據二家公司年報公布的分部銷售收入,以及銷量,可以估算其平均售價。2016年,華為、蘋果的平均售價分別約為1277元、4207元。趨勢上,與2015年相比,蘋果ASP微降3%,華為ASP則微升6%。
經營利潤率
根據TheInformation披露數據,2016年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華為消費業務的經營利潤為138億元,而蘋果2016年智能手機業務經營利潤為9063億元。因此可以計算得到,華為、蘋果兩者的經營利潤率為32.2%、7.7%。
總結上述數據,可以得到蘋果與華為的經營利潤之比為:
蘋果/華為
=(14.6%/9.50%)*(4207.9/1277.8)*(32.2%/7.7%)
= 1.54*3.23*4.16
= 20.7
換句話說,蘋果的經營利潤約為華為經營利潤的20倍!其中,最大的差別不是來自市場份額(只有1.5倍的差距),而是來自3倍的定價差別,特別是4倍的經營利潤率之差!
經營利潤率差距的財務成因:成本費用率影響高達16個百分點
既然經營利潤率是影響華為經營利潤規模的最大影響因素,那么造成這一差距的財務成因又是什么呢?
我們仍然可以列出財務分析公式:
經營利潤率=毛利率 - 期間費用率= 100% - 銷售成本率- 期間費用率
毛利潤率:蘋果的毛利率
由于蘋果定期報告中關于iphone分部財務數據沒有詳細公布,因此無法準確地分析iphone業務的銷售毛利率、期間費用率(包括研發、營銷與管理等費用)等。
但蘋果的分部業務如iphone、Mac、ipad均屬于消費者業務,成本結構較為類似,更重要的是在蘋果整體業務中,iphone業務營收占比為63.4%,為蘋果第一大業務。因此,可以合理認為蘋果的企業整體經營數據,和iphone分部的經營數據在成本、收入結構上高度相近,其偏離程度很低。
不妨我們以iphone毛利率為例。蘋果2016年財報顯示,2016年的蘋果整體業務毛利率水平為39%。
假設iphone、Mac、ipad等消費者業務毛利率一致,服務業務則是另外一個較高的毛利率水平。根據著名的蘋果分析師GeneMunster的估計,蘋果服務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0%,以此推算,除服務以外的硬件產品(消費者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則為36%。
由此可見,由于蘋果服務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僅為11%,因此修正前后的毛利率水平沒有明顯的差別。
根據上述估算,蘋果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約為36%,銷售成本率則為64%。
華為的毛利率
同樣,華為手機業務(消費者業務)只公布了銷售收入、沒有公布銷售成本,而中興通訊2016年年報公布了其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為14.3%。
分析華為與中興業務構成,可以發現兩者的消費者業務與非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與企業業務)收入之比均為1:2,非消費者業務都占到整體營收的2/3。
2016年,華為與中興的整體毛利率分別為30.7%、40.3%,華為整體毛利率高于中興10個百分點。
在這兩家企業的整體毛利中,由于非消費者業務占比高、毛利率高,因此,非消費者業務毛利對整體毛利的貢獻最大。
基于此,可以合理地假設就非消費者業務毛利率而言,華為比中興大約也高出10個百分點左右。中興2016年年報披露,中興非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為主)的毛利率為39%,那么華為該項業務的毛利率約為49%。
基于此,可以估算出華為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約為20%(注:敏感性方面,若華為非消費者業務毛利率為48%-52%之間,則消費者業務毛利率在16.5%-24.7%之間變動),銷售成本率則為80%。
綜上所述,華為手機的銷售成本率比蘋果手機高出16個百分點,導致其毛利率約為蘋果的二分之一。
期間費用率
從上表來看,根據年報披露數據,蘋果公司整體的期間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1.24%,而華為公司整體的期間費用占比則高達30.1%,華為比蘋果高出約20個百分點。
而根據相關推算的數據,蘋果手機業務的期間費用率為3.8%,而華為手機業務的期間費用率約為12.3%,華為高出蘋果8.5個百分點。
從分項上來看,預計華為手機業務的研發費用率、銷售和管理費用率均較蘋果手機業務高出4-5個百分點。
經營利潤率
根據上述估算,可以得到華為蘋果的經營利潤率的差距:
經營利潤率之差
=(成本費用率之差)+(期間費用率之差)
=(80%-64%)+(12.3%-3.8%)
= 16% + 8.5%
= 24.5%
由此可見,華為與蘋果經營利潤差距的主要原因來源于成本費用率高達16個百分點的差距,其次才是期間費用率。
成本費用率的高低,無非取決于兩個因素,即手機售價與手機物料成本。在手機物料成本端,由于手機配件市場已經高度市場化,大家都是去市場采購,特別是像華為與蘋果這樣體量的客戶,市場采購成本已經相差無幾。
因此,影響成本費用率的唯一因素只能是售價。而這一點上,長期走高端市場路線的蘋果手機,無疑具備最大的優勢,其2016年平均售價是華為的3倍!
表:蘋果與華為手機業務的經營利潤率分解
展望未來:高端市場的正面之爭已經無法避免
平均售價的“冪次效應”
如上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均售價(ASP)不僅影響經營利潤規模,也是影響經營利潤率的核心因素。換句話說,高端市場占有率才是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最關鍵因素。
從統計數據上分析,目前全球手機三巨頭,蘋果、三星、華為2016年度的平均售價分別為4207.9元、1834.8元、1277.8元,三者之比為3.3 : 1.4 : 1;而蘋果、三星、華為2016年度經營利潤率分別為32.2%、10.7%、7.7%,三者之比為4.2 : 1.4 : 1。
因此,近似地看,經營利潤率和手機平均售價近乎成正比例關系,而經營利潤規模則和手機平均售價的平方成正比關系了(請參考經營利潤公式),不妨簡單地稱之為平均售價的“冪次效應”。
高端市場的正面競爭已經拉開帷幕
綜上可見,華為能否在盈利能力上取得突破,關鍵要看高端市場業務的進展,通過定價水平的提高,充分實現價格的“冪次效應”,從而帶動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
從這一點看,華為正在醞釀突破,2017年3月,華為P10海外上市,定價649歐元,約合人民幣4700元;P10 Plus 定價699歐元,約合人民幣5070元,直接對標蘋果iphone!
看得出來,華為正在沖擊海外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實際上與蘋果已經展開了正面競爭。一旦高端市場路線奏效,隨著關鍵性指標——平均售價ASP的抬升,將帶動華為手機整體盈利能力以冪級速度快速提升!
或沉淪,或上升,高端市場的近身戰已經無法避免!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