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指標告訴你:國產手機離趕超蘋果還有多遠?手機
近日華為P10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手機已在產品和技術上超越蘋果,下一步要完善安卓生態體系,在生態和服務上趕超蘋果。這不是余承東第一次放話要趕超蘋果,有意思的是,華為總裁任正非也曾表態,“誰要再提超越蘋果三星,罰款100元”。
那么問題來了: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手機究竟能否趕上蘋果呢?
請看幾個關鍵指標的對比分析。
一、市場份額:國產手機開始崛起
此前,IDC(國際數據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共出貨14.7億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但與2015年相比僅增長了2.3%;而中國、美國等主流市場,都結束了以往迅猛增長的趨勢。
圖1 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名前五 (數據來源:IDC 制圖:網易研究局)
如圖1所示,銷量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 和 vivo,銷售占比分別為21.2%、14.6%、9.5%、6.8%和 5.3%。與此同時,三星和蘋果的市場份額縮減,同比下降3%和7%;華為、OPPO和vivo的市場份額上升,同比提高30.2%,132.9%和103.2%。
二、利潤率:國產手機盈利能力不足
圖2 2016年全球手機廠商盈利狀況 (數據來源:SA 制圖:網易研究局)
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統計,2016年手機行業總利潤537億美元,蘋果拿走449億美元,占行業總利潤的79.2%;三星雖遭遇Note 7電池爆炸風波,仍獲得83億美元利潤,占比14.6%。也就是說,蘋果與三星占行業總利潤的93.8%,其他手機廠商分食剩余6.2%的利潤。
盡管華為手機出貨量上來了,但在盈利能力上難與蘋果三星匹敵。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去年華為賣出1.39億部手機,總利潤9.29億美元,平均每賣出一部手機僅賺6.68美元(約46元人民幣)。難怪有媒體報道,華為總裁任正非對手機業務的利潤不滿意。
盈利能力不足不光是華為手機的問題,也是國產手機的集體問題。據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觀察,2016年華為、OPPO、vivo的利潤預估相差不大,都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第二陣營的金立、傳音利潤預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其他品牌絕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
三、供應鏈掌控力:國產手機“被扼咽喉”
一款手機所牽涉的零部件供應商動輒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以iPhone 6為例,共涉及793家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分布在美國、法國、墨西哥、巴西、日本等多個國家。可以說,對供應鏈的掌控幾乎決定著一家手機廠商的生死。
小米、錘子在創立初期都踩過供應鏈的坑,因為當一家手機廠商沒有達到足夠的量級,就沒有和供應鏈談判的能力,上游供應鏈會優先把物料分配給蘋果、三星等巨頭廠商。
在手機行業,主芯片、存儲、屏幕被稱為手機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中國手機供應鏈經過多年的模仿式發展,生產屏幕已不成問題,但仍弱于日韓廠商;主芯片方面,高通、聯發科仍是市場霸主;存儲更是處于早期跟隨階段。
除去個別中國手機廠商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其他廠商所需要的物料幾乎全部要進口。一旦上游供應鏈拿不到貨,手機出廠就會延遲,甚至錯過銷售手機的黃金時期。
與小米、錘子不同,OPPO、vivo最初就選擇自建工廠,買來物料自己組裝,對品控有著嚴格把關,加上這兩年銷量猛增,在上游供應鏈也加大了話語權。總的來說,中國手機廠商的供應鏈話語權仍掌控在國外廠商手中。
四、核心競爭力:蘋果擁有極強的生態粘性
蘋果最大的殺手锏是iOS系統,基于此,蘋果擁有極強的生態粘性。蘋果商店、蘋果音樂、iCloud、蘋果支付等業務,比手機硬件利潤更高,而且能夠增加用戶黏性,用戶一旦加入了蘋果的生態系統,將會購買更多硬件產品,形成良性循環。
2016年,蘋果App Store營收達到285億美元,蘋果從中獲得了30%的分成,約85億美元。而國產三強華為、OPPO、vivo,其智能手機的整體利潤只有約20億美元,蘋果光App Store的利潤就是國產三強利潤的四倍!
相對蘋果高速增長的服務收入來說,國產手機廠商仍過于依賴單一硬件的營收。過去兩年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許多國產廠商爭相布局生態手機,倡導通過服務和軟件生態掙錢、硬件不賺錢。
小米與樂視是生態模式與互聯網思維的代表。但隨著手機銷量下跌,低端用戶很難持續為其軟件應用服務買單,依賴軟件生態賺錢的故事越來越難講,因此小米此后幾年的重心轉向硬件生態鏈,其他國產手機要依賴軟件服務生態賺錢的聲音也越來越小。
從目前風靡的內容付費、直播打賞等內容消費趨勢可以看出,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這也是為什么蘋果手機賣不動了,但軟件服務營收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據分析師推算,從現在開始到2021財年,蘋果服務營收每年增長率預計為17%,其中App Store 營收將繼續維持約30%的年增長率,但硬件營收每年才增長2.4%。到2021財年,蘋果大約75%的毛利潤將來自服務業務。
可以說,國產品牌與蘋果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生態系統。華為也在追趕蘋果的iOS系統,據了解,2016年華為應用市場累計用戶數達到6億,應用下載量達450億,同比增長157%,但開發者數量僅為24萬,而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iOS開發者人數已超過100萬人,差距仍在。
國產手機想要趕上蘋果尚需時日,蘋果強大的盈利能力也給國產手機廠商提了一個醒:如何在銷售硬件的同時,綁定并創新自身的應用商店、游戲、音樂、移動支付等新興軟件營收業務,將是未來手機廠商打破營收增長僵局的重要關鍵。
【來源:網易財經】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