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文化“和平分手”惹風波:影視資產進入冷卻期?業界
2016年末,在中國證券市場最為敏感的時期,趙薇代表的龍薇傳媒與萬家文化企圖以6000萬的資金杠桿撬動一場耗資30億的收購,這注定他們將成為娛樂圈與金融圈風口浪尖的人物。
而果不其然,這場表演性質極強的收購持續100天,從擬控股,到只收購5%的股權,再到不收購,腥風血雨,坎坷不斷,最終成了一場烏龍鬧劇——2017年4月1日,萬家文化的控股股東萬家集團告知上市公司,經雙方協商,其和龍薇傳媒同意解除雙方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以及《補充協議》,即龍薇傳媒收購萬家文化交易全面終止。
并且提出,根據雙方2017年2月13日簽署了補充協議,雙方經友好協商,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決定終止本次股份轉讓事項,并無償返還龍薇傳媒先前支付的股權轉讓款,并特別聲明不追究其違約責任,也不要求龍薇傳媒對違約事項進行賠償。
換句話說,趙薇方面無需繳納1.5億違約金。同時萬好萬家集團還將在60天內把龍薇傳媒此前支付的2.5億元款項,用自有或自籌資金返還。
一無金錢糾葛,二無輿論交戰,“小燕子”全身而退,萬家文化還風度極佳的退還預付款,這場“和平分手”體面得讓人忍住不懷疑背后是否有個大陰謀。
影視行業30億的收購項目,最終兒戲一般結束了,金字塔頂端的大佬們安然無事,影響最大的是底座里基數龐雜的小股民,跟著明星玩一場資本游戲結果“散盡家財”。據東方財富網統計,至今日收盤,萬家文化股價下跌2.15%,報收12.30元/股,與25元/股高點比,萬家文化股價已經下跌了49%,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被攔腰一刀。
如此一算,萬家文化的股東戶均損失金額達到15.06萬元。難免讓人感嘆“我猜中了這前頭,卻猜不中這結局”。
而萬家文化如此粉飾太平的潦草結局,讓公眾與監管層都發出了疑問,萬家文化為什么不要這1.5億的分手費?為什么寧愿做出金額上的讓步也要迅速退出這場重組關系?
這個原因,在監管層的問詢與如今證券市場的大環境中或許能窺見一二。
“殼王”萬家文化變身“最佳前任”,證監會:誰許你這么干了?
2017年4月7日,萬家文化收到中國證監會浙江監管局文件《上市公司監管關注函》,證監會對萬家文化提出質疑:萬好萬家集團主動放棄1.5億元違約金,是否與此前協議中“違約責任”相矛盾?
據悉,浙江證監局方面對萬家集團和龍薇傳媒之間股權轉讓細節上進行了重點盤查。監管函要求公司、萬家集團和龍薇傳媒說明解除本次股權轉讓的詳細過程,誰先提請解除本次股權轉讓,啟動解除談判的時間、地點等都在問詢范圍之內。
畢竟據萬家文化2016年12月27日披露的股份轉讓協議,“任何一方如有違約,另一方有權隨時解除本協議,并要求違約方按照違約所涉及爭議金額的5%向守約方支付違約金”。這是合情合理的。證監局對萬家集團主動放棄違約金這種不符正常的商業邏輯行為表示關注,要求萬家集團說明退回2.5億元股權轉讓款的資金安排。
4月11日,萬家文化發布公告做出回應,根據公告顯示,是趙薇一方主動提出終止交易,萬家集團和龍薇傳媒于3月31日才達成交易終止的協議。而《補充協議》約定的履行截止日期是2017年4月5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雙方經過協商解除了協議,互不構成違約,故在《解除協議》中約定雙方互不追究違約責任。
而對于放棄違約金的原因,萬家文化含糊的解釋為,考慮到本次股份轉讓引起了社會及市場等各方的高度關注,質疑很多,已經給上市公司造成負面影響,故在龍薇傳媒提議終止后,經公司慎重考慮,同意接受解除協議的安排以盡快了結上述事項,“此項決定是公司自主做出的商業判斷和決策”。
這個解釋應付監管會都有些力不從心,就更不用想能說服大批散戶股民。據悉,不少中小投資者紛紛表示,上市公司及控股股東沒有捍衛廣大股東的權益,要對萬家文化此次股權轉讓要進行維權。
而于萬家文化而言,現在或許正是得過且過的時期,回避問題就是解決問題。根據近十年萬家文化的財報,不難發現萬家文化本身一直處在一種怪圈中,“虧損-跨界并購-盈利-再虧損—再跨界如此循環,而其轉型方向均為當時資本市場火熱的題財”。從2003年萬家文化以“慶豐股份”之名在A股上市以來,往后十幾年都在不停的跨界重組、資產置換,公司沒有主心骨業務,只是不斷的變動與更替,新華社曾報道,市場觀察人士分析,“如果一個公司沒有主業,談不上是一個正常企業。”
這樣一家企業,它或許求得是迅速脫離證監會的注意范圍,1.5億的違約金換得從攪動的渾水中迅速脫身,“最佳前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燕子”主動停止交易,影視行業監管收緊?
而除卻萬家文化本身的原因,這場收購如此收場,或許還有不可抗力的政策因素。在歷史面前,人類總是渺小的。
4月12日,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透露,影視、娛樂、文化類的再融資項目將遭到勸退,這些行業的并購重組項目也會被勸退。該消息目前尚未獲得監管層回應,但在文娛傳媒行業已經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這條消息應當屬實,并且表示,證監會對文娛并購重組采取收緊政策,是因為在文娛行業并購重組已經開始走向泛濫,而泥沙俱下的情況導致市場上出現諸多亂象,而文娛行業重組過程中也存在著財務調查難以核實、估值溢價虛高、業績對賭泡沫化等問題,加上明星資本化、明星概念炒作等因素,證券市場泡沫、妖股、虛假概念股頻現。
也有專業人士認為,影視類資產重組全面勸退,是監管層“脫虛入實”的信號。“因為目前國家政策就是脫虛向實,鼓勵實體經濟,鼓勵制造業、工業4.0。”
早在2016年5月,監管層就開始了收緊政策,證監會收緊對游戲、影視等行業行業并購重組的監管標準,遵從“一事一議”原則,對于并購或定增收購“只講故事不盈利”的標的全面禁止。而對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限制也早已提上日程,今年年初,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曾表示,從2016年底就開始收緊上市公司再融資,下一步還將出臺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或者單次融資金額過大等問題。
如果說去年6月,從唐德影視擬收購范冰冰的愛美神失敗,暴風科技擬收購劉詩詩吳奇隆的稻草熊失敗,到樂視影業擬裝入樂視網,萬達影院、青島影投(含傳奇影業)擬裝入萬達院線,快樂購收購湖南廣電旗下7家公司(芒果TV、金鷹卡通、天娛傳媒、芒果娛樂、芒果影視、芒果互娛、天娛廣告)等收購項目的流產,都是監管層暗地收緊政策,把握市場大流的舉動。
那么今年年初趙薇與萬家文化收購項目的停擺,就讓監管層對文娛產業日趨嚴謹的收緊政策浮出水面。“明星資本”并不能為重組收購保駕護航,反而明星概念下炒作出的虛高估值,讓證監會更加注意審核過程,影視類資產的泡沫將面臨退潮。
有媒體報道,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2016年至今,至少有29家涉及并購影視的企業以失敗告終。涉及影視行業的并購,如今尚未失敗的企業僅有6家左右。包括樂視網定增收購樂視影業100%股權、德力股份收購北京趣酷62%股權、長城影視定增收購首映時代100%股權和德納影業100%股權、三七互娛定增收購墨鹍科技和智銘網絡的股權等。
此刻說都不能預料文娛產業重組全面勸退之后對于證券市場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但是或許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慌張,嚴格限制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再融資或許對文娛創業公司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但從另一方面,遏制上市公司使用明星資源資本化瘋狂吸金的亂象,也對整個文娛行業有好處。對于急躁的文娛行業,眼前的黑暗或許是為了更好的黎明。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