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技能 | 創業公司做PR快速指南營銷
每當遇到新的品牌,在正式溝通前我就問:“你們體量多大?客單價多少?今年預計業績增幅情況?”,因為不同階段狀態、體量規模的公司,PR策略也有天壤之別。見面扯一堆廢話,第二天丟個公版PPT策劃案的行為簡直反人類。
這次集中說說創業公司。大家都知道,做PR要么得有錢,要么得有資源,但是大部分創業公司都是兩手一攤:沒有錢也沒有資源。
具體來說就是:
沒錢。真的沒錢,俗話說:有錢拼廣告、沒錢虐公關。但是很多創業公司連虐公關的錢也拿不出來。
推廣困難。普通的項目都有一大堆競品,媒體根本看不到你家品牌,太超前的項目云里霧里的媒體根本不想報道。不是我要打擊你,你自己眼里的大事,在傳播上、在行業里很可能完全不算什么。切記各種想當然。
記不住品牌/產品。基本上現在每個用戶眼前的狀況都是:信息爆炸、產品重疊、真假難辨、看著就煩……在這種情況下創業公司新品牌更是難以殺出重圍,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PR意識弱。公司創始人、整個公司的形象管理不到位,各種跑偏。創始人就是最大的PR黑洞。(參見摩拜做公益,心疼投資人三分鐘)
不抗風險。對于負面報道或者負面評價沒有承受能力,說死就死,分分鐘死得直挺挺。
好了,下面就是解決方法。
關于沒錢
這個……我真的沒辦法,要不您賣套房子?
關于預算
創業公司除非創始人本身有名人光環,否則基本跳不過“發稿難”的階段。原因很簡單:對于公共媒體來說,大公司作為行業翹楚,他們的重要事件不報道屬于“編輯事故”,不報道創業公司則一點問題也沒有。對于自媒體,就一句話,你給費用了嗎?
因此,創業公司要想獲得傳播機會,就要盡量讓新聞具有新聞價值。
有新聞價值的地方無非是和記者們需要做報道的內容結合起來。即便是資深媒介,即便媒體朋友非常多,想為創業公司爭取更多的被媒體報道的機會也不是特別容易,也不能硬逼媒體報道。
但是,資深媒介會知道一些媒體的選題方向,可以將創業企業的內容作為“案例”或者代表觀點插入其中。
另外,媒介也可以錯開一些角度來發文章。比如融資的新聞找財經頻道可能就不一定會給你發,但是包裝成科技創新文章找科技頻道就有可能成功。
總之,要把公司的發稿需求和媒體的寫稿需求結合起來,來制造曝光機會。
關于辨識度
對于創業公司要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傳播方案,我一直都是苦口婆心的勸。就那么一點投放量,集中打一個點都不夠,哪里還敢分散火力。舉個例子,每篇新聞就準備發布5家媒體的,下一周真不用換個角度挖空心思改20幾遍之后再發5家。選擇一個與品牌、產品最亮眼的角度,抓住一切機會去傳播才是正道。魯迅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參照案例:“祥林嫂”。
不要覺得重復說一個角度不好意思。講真,真的有人(不是你身邊的那群朋友)覺得你好煩一直在同一件事情,就說明你成功啦。
關于創始人是PR黑洞
PR作為高智力輸出行業(我可愛說這句了,請編輯幫我標紅),需要非常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支撐。很多創始人是產品、技術出身,不具備這方面的經驗也是正常的。
我一直主張提升創始人知名度,創始人的知名度提升一定會有效幫助提升公司知名度。有的時候一個公司可能處在非常傳統的行業,要想幫助公司提升品牌其實是很緩慢的過程,但是要打造一個創始人的個人創業歷程、創業故事,這個容易被大家接受,把創始人還原成一個人來講他的奮斗史,打造創始人的形象也比打造公司的品牌要容易一些。
所以,既要把創始人放出去,又怕他惹事之間有點矛盾。
解決方法也是不難。首先,放出去之前要對詞兒,確定要說什么。不要發揮!不要跑題!不要high過頭!再有,挑選一些主流圈層的活動,既有影響力,也不太容易出一些亂七八糟的話題。最后,創始人不管是在微博、微信還是在社群里,言行也要與身份相符合,要得體。這個得體不是指淹沒個性,相反還應該刻意塑造個性形象。但是個性不能傷害公司的形象。比如,“萌”可以,“蠢萌”也可以,但是“蠢”就不可以。
關于抗風險
創業公司一定是挑得出毛病的,這個大家都可以接受。一些階段性問題,PR可以做一些正面的宣傳對沖;但是明顯的產品硬傷請盡早排除,這個鍋PR背不了。
與成熟品牌的長期累積鋪墊不同,創業公司不具備“耐受性”,基本上沒有什么“再來一次”的機會,也很難咸魚翻身。
說得更直白一些,從止損的角度,也沒有洗白的必要,還不如重新做一個呢。創業公司基本沒有抗風險能力,根本辦法是把產品整整好再出來吆喝。
以上準則,各家公司可根據自身體量不同、階段不同、預算不同可做調整。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