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人正被oppo“劫流”,或步vivo后塵手機
繼“流量劫持”后,手機軟件劫流也來了。
日前,因OPPO手機攔截騰訊旗下騰訊手機管家軟件,遭到騰訊起訴,并向武漢當地法院提請了“訴前禁令”。而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則責令OPPO立刻停止侵權,還裁定武漢一家旗艦店暫停售賣OPPO手機。
事實上,手機行業這種涉嫌侵權的行為并不少見。
今年年初,oppo的兄弟公司vivo就曾因“攔截”第三方應用軟件,被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訴前禁令。
第三方軟件遭劫流被起訴
據悉,oppo軟件劫流共涉及三家公司。分別是:1.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其為OPPO手機操作系統的運營者及手機的生產者,該手機上預置了“軟件商店”,并且無法刪除。2.東莞市訊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其為OPPO“軟件商店”的運營者及OPPO賬號系統的運營者。3.武漢市江岸區恒華通訊器材經營部,其為OPPO武漢旗艦店經銷商。
而OPPO的侵權行為主要為劫流。即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均有劫流行為的發生。根據起訴書內容顯示,當使用OPPO手機通過騰訊官網下載和安裝“騰訊手機管家”軟件的過程中,OPPO設置跳轉頁面至OPPO手機自帶的“軟件商店”,讓用戶重新下載、安裝軟件。
另一種則是當用戶通過“騰訊手機管家”下載、安裝軟件的過程中,OPPO設置驗證彈窗頁面,設置跳轉頁面至OPPO自帶的“軟件商店”,讓用戶重新下載、安裝軟件。
因此,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責令OPPO手機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且不得以類似的方式實施相同的行為。
可以說,禁售令是騰訊手機管家無法在短期內有效制止OPPO截流導流的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在無法立刻讓OPPO去修改操作系統相比,禁售是一種更加直接的停止侵權的方法。
而對于OPPO公司的訴前禁令,是對厘清手機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入口競爭規則,推動行業有序競爭的一次司法保護探索。
同時,OPPO彈窗導流的行為,是軟件和硬件廠商行業交叉發展產生的一種新型的不正當競爭,也是未來互聯網發展過程中,手機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手機入口之爭。
而一些手機廠商攔截第三方軟件正常運行被起訴的案件也并非個例。
今年年初,vivo也發生過類似事件,其曾在用戶下載安裝“應用寶”軟件的過程中,進行反復彈窗提示、設置倒數讀秒默認取消安裝以及設置跳轉至“vivo應用商店”鏈接按鈕的行為。后經法院審理認為,vivo公司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并責令vivo公司停止前述行為。
去年3月,奇虎360也曾因用戶通過小米MIUI操作系統下載360手機助手被彈窗阻止,將小米公司訴至法院。
或有1億人正遭受軟件劫流
當前,除了芯片和專利,就連手機軟件劫流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而手機軟件劫流的現象多發于Android系統手機,這得益于Android系統的開放,但是開放就會帶給一些廠家鉆空的機會。
通過不同的方式下載第三方軟件時,會有不同的用戶體驗。一些手機對第三方軟件進行“攔截”的確存在。
通常,用戶通過第三方軟件官網下載安裝軟件時,會收到多次“彈窗”阻礙,并以類似“手機損壞和數據丟失風險”的“安全提示”提醒手機用戶要去其自家應用軟件市場進行軟件的下載和安裝。
實際看似是安全的提示,但這其實是一種“偽安全”做法。“一方面有利于自身APP的引流,而另一方面更是涉嫌左右用戶對軟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此種做法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潛規則。”有業內觀察人士表示。
中國政法大學李俊慧曾撰文指出,如果第三方軟件果真存在問題,類似的“安全提示”則顯得必要,而如果軟件安全,還多次被“提醒”,“安全提示”則有被濫用的風險。
一般手機對于第三方軟件提示僅僅是“未知來源”風險告知,而 OPPO 手機頁面使用的則是“手機損壞和數據丟失風險”,如病毒廣告風險等恐嚇性描述語言,用戶自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此第三方軟件產生安全性懷疑。一旦產生懷疑,他們必然會改變下載途徑來規避“安全”問題。
手機廠商濫用“安全提示”,來謀取不正當的競爭優勢,限制第三方市場的流量,誤導用戶降低第三方市場應用的安全性,確實屬于不正當競爭。
依據《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其已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另外,手機廠商還干預和誤導用戶選擇,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
據調查,當前,獲取一個APP用戶的下載成本大約為1元,而激活的成本則高達1.5到10元。
隨著手機廠商的出貨量不斷增大,應用市場的利益分割也在不斷加大。幾乎所有的廠商都不愿放棄這塊“肥肉”。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OPPO手機之所以對用戶下載采取導流行為,其實是在近兩年智能手機競爭白熱化之后,OPPO希望從APP端獲得更大的發展。而OPPO公司近兩年也確實在一邊發力手機研發,一邊發力APP市場利潤。
6月7日,歐珀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證實,任何手機第三方軟件來源,都需要官方檢測,但并沒有法院所說的不正當競爭。對于案件最終決定還需要法院判決。
根據Newzoo2016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華為在應用市場占比已達9%, OPPO占比為7%。更有數據統計,國產智能手機預裝APP收益可達毛利的20%-30%。
在日前的oppo手機發布會上,oppo產品經理王偉稱,“到2017年年初,有超過1億人使用OPPO手機”。
同時,公開資料顯示,OPPO一季度收入54.1億美元,但是OPPO營業利潤卻有17.3億元,而對于這樣的利潤,吳強稱手機行業競爭充分,生存壓力都很大。很多企業在困難時削減費用,而OPPO在10年前困難時則是加大投入。
如果按照王偉所稱,截止今年初有1億人在使用oppo手機,那么這表示,當前有1億人正在遭受oppo的非法軟件劫流。
軟件劫流數據憂
之前,藍鯨TMT曾曝光有用戶遭到運營商流量劫持而使該用戶無法正常訪問網站和軟件,甚至花去高額流量費。
其實,手機內的軟件劫持與網站流量劫持類似。均是出于自身保護或某種利益而驅使一些商家冒險。
流量劫持通俗講,就是用戶原本想訪問A網站,但有人偷偷做了手腳,讓其實際上打開的是B網站。
例如這次oppo案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流量劫持案例。你想通過騰訊應用寶去下載軟件,但該訪問流量被oppo劫持,而最終轉到自家應用商店。
流量劫持通常有兩類:域名劫持和數據劫持。前者用戶在正常聯網狀態下,目標域名會被惡意地錯誤解析到其他IP地址,造成用戶無法正常使用服務。而后者,對于返回的內容,會強行轉入其它內容,或插入彈窗廣告等,干擾用戶正常使用。
所以,綜上所述,oppo的做法屬于第二類情況——被數據劫持。而這種劫持已經成為不少人快速牟利的一種手段。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與手機息息相關的各類應用軟件,它們成為了各大手機廠商口中的“肥肉”。
其實,無論何種劫持均會帶來一定隱患,因為它無法監控,客戶隱私無法帶來安全保障。而最嚴重的情況可能還會導致資金賬戶密碼被盜,造成財產損失。
對此,360互聯網安全中心專家安揚認為,流量劫持對網民來說具有強制性,不能自己選擇,只能被動接受,因此這種形式會被很多互聯網公司采用,有日益泛濫之勢,而且這個趨勢正在向手機應用軟件發展。
另外,還有分析人士直言稱,對手機軟件截留的做法,最受傷的是第三方應用分發平臺,更是對整個產業發展帶來巨額的損失,雖然是有利于手機廠商,但無益于用戶。
軟件流量入口或引“第三次手機行業大戰”
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了“移動應用分發平臺服務”的管理責任。
該規定中明確指出,“提供移動智能終端預置軟件的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自覺維護行業公平競爭,依法維護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得實施破壞市場競爭秩序、侵犯用戶合法權益的行為。”據悉,該規定將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軟硬件迭代速度加快,而未來,對于軟件流量入口的爭奪將會愈演愈烈,甚至可能爆發繼專利和芯片后的“第三次手機行業大戰”。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