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戶,到底想要什么樣的智能音箱?業(yè)界
中國用戶對于智能手機和智能音箱的感知,似乎處在兩個維度。
一方面,在短短幾年內,無論是智能手機的用戶規(guī)模,還是制造水平,中國都達到了一線標準,我們甚至能自豪的說,在國內大量基于手機這一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的創(chuàng)新,連大洋彼岸的硅谷都不曾有過。
但另一方面,智能音箱這個品類,在國內卻并沒有像 Amazon Echo 那樣發(fā)展起來。對國內用戶來說,這一品類仍然只是少部分人體驗嘗鮮的工具,沒有發(fā)揮出如想象當中 Echo 那樣的實用性。
這看起來是一件不好理解的事情,是用戶沒有使用習慣嗎?但智能手機剛剛出現時人們也沒有使用習慣;是家庭沒有需求嗎?但是語音交互在一些場景下的確比觸控更加方便。
那究竟是為什么?智能音箱沒有像智能手機一樣成為家家戶戶都需要的產品,中國用戶究竟需要什么?在國內互聯(lián)網公司摩拳擦掌之后,智能家庭的終端要怎樣塑造?這些,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找到一把「鑰匙」,打開一個家庭
能實打實的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就是產品成功的第一步。這一點,在 Amazon Echo 上體現的尤其明顯。
2014 年,像大家熟知的,是 Echo 發(fā)布的年份,這是如今大家能夠回憶到的智能音箱發(fā)展元年,但很多人可能忘記了這一年發(fā)生的另一件大事,那就是 Google 斥資 32 億美元收購了當時大名鼎鼎的智能家居品牌 Nest。
Nest 全稱 Nest Labs,是一家智能家居公司,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被稱為「iPod 之父」的前蘋果工程師托尼·法戴爾。在 2010 年成立之后,憑借設計極為出色的智能恒溫器 Nest Learning Thermostat,它成為了美國科技行業(yè)受到關注的明星。
這款產品能夠在不改變傳統(tǒng)家電情況下,為家中的空調加入智能調節(jié)溫度的功能,并且還擁有自學習的能力。用戶只要在第一周使用的時候自己手動調節(jié)溫度,之后恒溫器就能獲得并分析這些數據,然后進行智能的溫度控制。
可以說,Nest 實際上已經為美國家庭打造出了一個智能家庭的終端設備,那時候即便大部分家電設備還沒有智能化,但人們也已經有了家庭智能產品的初體驗了。也正是這一年,Echo 誕生,由于它能夠用語音來連接并控制 Nest 能力,一下子讓人們有了「語音控制空調溫度」的驚喜。
由于美國人的房屋設計,以及家電的使用習慣特點,實際上語音控制空調、電燈等設備要比自己去找到開關再控制來的省時省力的多,因此 Echo 從一開始,就讓人們能夠體會到家庭生活因為 Echo 而帶來的便利,它實際上解決的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如何在人們家庭場景中,找到比傳統(tǒng)交互更大的優(yōu)勢?而這一點,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后沒有解決的問題,所以 Echo 出現后,這個問題有了一個答案,你可以更方便的通過語音控制家電,即便它們有些并非智能產品。
Echo 打開家庭的另一把武器就是音樂。美國人喜歡聽音樂,對音頻內容的服務一直都存在,而在家庭當中,能隨時聽到想聽的音樂是一個重要需求。這一點,即便是智能音箱出現之前也存在。
Statista 此前針對美國消費者的智能音箱使用進行了調研,根據其報告,用戶在智能音箱上進行最多的三項行動分別是「普通問題」(60%)、「查詢天氣」(57%)和「聽歌」(54%)。可見,美國用戶對于音樂服務的需求量是 Echo 能夠成為家庭必備品的重要原因。
另外,根據研究機構 Voicebot 發(fā)布的消息,截止到 2017 年 7 月 2 號,Echo 的技能已經突破了 1.5 萬種,但從用戶的點評數量來看,大量應用處在無人問津的層面,而頭部集中的十種技能中,有五種技能都是和聲音內容相關,比如「播放催眠或者放松的聲音」、「播放短的睡前故事」、甚至是「雷聲」,這些聲音需求至少能看出另外一點,那就是智能音箱在臥室發(fā)揮了不小作用。
智能家居的使用習慣+音樂服務,這兩個核心打造出了一把打開美國家庭的鑰匙,Echo 在美國受到歡迎也就可以理解。
美國的鑰匙和中國的門
在美國,Echo 發(fā)展的這兩個重要原因,原封不動放到中國以后,卻略顯尷尬。
首先,智能家居在中國,概念接受上并不如美國那樣高,盡管在近兩年,人們也開始陸續(xù)用上了各種智能產品,但還是逃不過碎片化,分裂化的趨勢。很明顯的一點,你不能在米家 app 上去控制其他其他品牌的家電,也不能用阿里的智能音箱來控制米家的產品。
這種分裂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國內家電行業(yè)的智能化進程原本就沒有那么迅速,但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自己去構建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圈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不論是 BAT 還是京東,對于 Amazon 用 Echo 建立的生態(tài)閉環(huán),雖心向往而不能至,但都還要再進行一番嘗試,在今年的節(jié)點上,這些公司都希望能夠通過技術再次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
另外,美國人喜歡的家庭音樂方式和中國也有差異。「在中國和美國的音樂消費方式是不一樣的,美國人聽音樂喜歡流媒體形式,中國卻是點播式,所以美國對語音需求不是特別高,中國的消費者就會很高,一兩次識別失敗之后,可能大家就會失望不再用了。」深圳米唐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 宋少鵬在觀察 Echo 發(fā)展歷程后這樣總結。
智能音箱在國內遭遇到的「橘生淮北」的苦惱,其實不是因為價格,也不是因為產品配置,外觀設計,這些曾經左右手機市場的一切參考標準都變了,語音交互相比觸控交互更需要的是「內核」,這不是升級配置或者外觀就能輕易俘獲大眾的事情。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王世進曾談到「將來智能家居一定會有一個中控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不是音箱?這還不好說。」所以國內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智能音箱,也看到了智能電視和智能冰箱,大家都在嘗試摸索出一條新路。
都明白想要復制 Echo 在美國的成功,甚至可以說是一次對國內用戶生活習慣的顛覆,工具類功能對創(chuàng)業(yè)公司和巨頭來講都沒難度,這不是核心。真正的分水嶺也許是音樂、有聲讀物和智能家居,這是從跑道起點就會出現的實力差距。
而作為與 Amazon 合作并獲認證的 Alexa 系統(tǒng)方案商,在觀察中美智能音箱發(fā)展商的差異之后,宋少鵬認為在中國,目前人們對用智能終端來控制身邊的一切,這個需求到底有多大?路到底怎么走?還需繼續(xù)在實踐中摸索:
「中國和美國的家庭環(huán)境很不一樣。美國人的房子大,手動去控制開關沒有語音來的方便,但是國內,屋子沒有那么大,手動去控制開關也不麻煩。廚房也是這樣,美國的廚房做飯不像中國那樣吵,在廚房里用語音交互也會更自然。」
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那把鑰匙
在中國這片戰(zhàn)場上,無論什么樣的公司,想要成功地教育市場、培養(yǎng)人們的使用習慣,也許并不需要 Amazon Echo 這樣原封不動的照搬,回想小米手機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成功,也許真正想要改變人們生活,需要等待恰當的時間點,推出在價格和功能上都有恰到好處的產品。
所以,用本土化的方式解決中國人會遇到的問題,會是一種不錯的滲透方式。所以我們能看到市場上,開始了不同的探索方式:不論是從購物,交話費來滿足需求的天貓精靈 X1,還是從內容上進行深度結合的小雅 AI 音箱,亦或是想要通過米家生態(tài)鏈+低價優(yōu)勢結合的小米智能音箱,都是在國內的嘗試。
這些不同的細分場景、從不同路徑來讓音箱「聽懂」用戶說話然后反饋的能力,就是一種開啟「讓萬物聽說」之門的能力,而這,也許是智能音箱們真正能在國內落地的能力。
放眼今年開始的智能音箱又一撥熱潮,我們也許不僅僅應當有一個更重要的認識,那就是國內的環(huán)境下,音箱的功能不必高大全,在基礎功能如設定鬧鐘,日歷提醒,查詢天氣這些之上。再去嘗試更加面向細分用戶的功能。
而一旦確立了細分的功能之后,人們才會有可能會習慣于智能音箱產品。就好比要聽小說,聽故事,你需要的就是一個專注于內容讀物的音箱,你需要的是購物,就需要更專注于購物的音箱。「萬物聽說」的第一步,其實是避免高大全但是卻模糊不清的功能,讓人們理解音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許會有更直觀的效果。
1.砍柴網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