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智能汽車是什么樣的?業界
(原標題:十年后的智能汽車:手中無車 腳下有車)
題記:敲出這個標題時,我正在北京飛往廣州的航班上。因此,本文的高度肯定是有了。高度已經基本是極限了,那遠度上,也盡量往極限想想?,F在的馬路,雖然叫馬路,但并不讓馬跑了,因為被汽車霸占了。那想騎馬了怎么辦?去馬場唄。未來的馬路,也不讓你開車了,因為馬路上跑的都是無人駕駛的車。那想開車了怎么辦?去車場唄。如果要給這樣的未來加一個期限的話,我認為10年差不多。
捋一捋智能汽車的5個新概念
由于智能汽車是個新事物,因此這里邊的新詞特別多,比如有車聯網、互聯網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我們先來捋一捋這些新概念。
這些新詞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車聯網、互聯網汽車、智能汽車。其中,車聯網是個老詞匯,這個詞總讓我想起互聯網蠻荒時代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一幅巨大的廣告,遠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廣告詞:“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英特耐特就一定會實現。”這個句式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這條廣告讓人會心一笑?,F在,全世界的計算機們早就聯合起來之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當全世界的汽車也都聯網之后,那就是車聯網。如果要從“車聯網”這個概念提取出一個關鍵字,那就是“聯結”。
互聯網汽車的概念,則是從車聯網、互聯網+汽車衍變而來的,需要結合整個汽車產業鏈來思考?;ヂ摼W汽車不僅是在汽車整個生命周期內嵌入互聯網技術本身,還要有互聯網思維參與其中。而智能汽車則是進一步衍生出來的概念。所謂智能汽車,來自車聯網、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在汽車上的高層階融合。人能夠通過汽車上的控制應用控制汽車,而車也能夠反向與人進行一些互動,汽車和人之間通過軟件或者語音等智能手段來實現人機交互。和普通車比,智能汽車完成了主被動安全、人性化設計以及實現智能交通三方面的進化。
至于第二組詞,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則更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有趣詞匯。幾周前的一個周末,我在烏鎮參加了一個題為“思辨互聯網汽車”的活動,同臺演講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傳統車企和互聯網企業對智能汽車的定位有所不同。傳統車企更加傾向于以人工駕 駛為主導、自動駕駛為輔助;而互聯網企業所推崇的無人駕駛更加傾向于以車輛本身為主導的自動駕駛汽車。沃爾沃就是自動駕駛的典型代表,谷歌則是無人駕駛的典型代表。
未來智能汽車的特征
不光是智能汽車,未來的所有的智能產品都應該符合兩個基本特點:第一,智能化;第二,個性化。
智能化的趨勢中,有一點是明確的,由軟件來定義未來,這點區別于過去更多的是由硬件來定義。因為是由軟件來主導,所以未來智能汽車的話語權,互聯網企業的機會更大一些。
傳統的車企喜歡參數導向,比如發動機、輪軸等,是什么地方生產的,有什么性能。不光是車企,所有的硬件為主的廠家都是這樣。應該說互聯網企業更代表了用戶的消費習慣。用戶不需要參數,重要的是給用戶提供了什么樣的體驗,小白用戶不需要產品參數,更多的是用戶體驗。早年間買電腦產品時,要明白顯卡是買哪家,內存又是哪家,但是現在沒有幾個用戶自己電腦里各個配件的具體情況了。所以說,蘋果這樣的公司帶動了一個很好的潮流,去參數化。不再告訴你參數,而是直接告訴你有啥功能,這是互聯網企業所擅長的,也是用戶所喜歡的。如果說這個行業要被顛覆,要被革命的話,一定是符合這樣條件的公司,一定不是傳統車企。相機領域的富士就是一個好例子。
所謂智能化,不是在原有的上面增加一個功能或者組件,它是整個思維模式的轉變,產業鏈流程上的改變。就像蘋果手機,不是說把待機時間做的更長,把通話質量做的更好。《從0到1》一書中說的很好,要達到顛覆式創新,就得比別人好用十倍以上。蘋果的智能化,主要核心有兩點,一是多點觸控技術,二是組建了以APP為核心的生態鏈。
第二點是個性化。汽車現在的生態鏈是F-B-B-B-C(F是工廠), 未來一定是是C-F模式。個性化也是未來所有智能產品的趨勢。
在智能化和個性化的基礎上,智能汽車的重要特征就是一個特別的機器人,可以與人進行交流。
比如一個用戶,上車后就把溫度調到18度,這個時候汽車可能就會提醒你:“你不適合這么低的溫度,因為你的大姨媽來了”這個時候,汽車就像媽媽,就像閨蜜一樣懂你。需要知道這段時間用戶是否在生理期,或者是一個其他的身體狀況,從而判斷出用戶適合多少的溫度。
智能汽車還可以通過用戶的心情做出相應措施。比如用戶是去上班的路上,可能是路很擁堵導致心情很煩躁,或者是因為工作不順心,這時候汽車是否可以提供舒適的環境?比如模擬在海邊,音響里放著海浪的聲音,燈光也變成藍色的,車窗投影出海浪海鷗,營造一個相應的環境。
總之,一定要上升到和人情感交流的高度才是未來智能汽車的重要方向,而不單單是更好的汽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適合開車
先講個故事:我開車遇到紅燈時,總是馬上看手機(我習慣一上車就把手機放入手機架),看短信、看微信、刷微博。于是,經常紅燈變成綠燈還不知曉,直到后車狂按喇叭。最夸張的一次,由于后面沒車,于是燈紅了又綠,綠了又紅,我還在拿著手機不亦樂乎,交警走了過來,沖我打招呼:“嗨,哥們,還沒有等到你喜歡的顏色嗎?”
接著講個事實:汽車事故有75%的發生原因是人為因素(錯誤操作或注意力不集中),而人為因素中又有65%是因為注意力離開路面。因此解決駕車行進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減少約50%的汽車事故。
再說說路怒癥。在北京這樣非常擁堵的大城市開車的人,幾乎都有路怒癥,區別在于癥狀的程度而已。正所謂:好脾氣都變成壞脾氣,壞脾氣都變成沒脾氣。所謂路怒癥,更多是由于別的亂開的車引起的,好脾氣如我,也經常被逼說出臟話,也經常有想揍人的沖動。從這個角度上講,就特別能理解去年成都那個小伙子暴打那個女司機的動機,只不過,我們的情緒管理,做的比他好而已。
共享經濟時代,不需要開車,也不需要買車
圍棋人機大戰,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再一次說明,在有規則的世界里,機器做的一定比人好。拙作《李世石輸給AlphaGo的三點專業解釋》中,三點解釋分別是:1、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可以讓棋藝突發猛進;2、超常的計算能力,遇強則更強;3、“三體人”式的思維交流。這三點,在智能汽車領域中,同樣也適用,我們必須有理由相信,無人駕駛會解決目前的很多問題。
開車這點事,就交給機器吧,就交給無人駕駛吧。
未來,我們不需要開車了,那么,還需要買車嗎?答案也是毫無疑問的,不需要。
你造嗎,十年后我們都不需要買車了,別問我為什么胡扯,因為這是滴滴老板說的……滴滴創始人程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放言,傳統汽車產業被智能汽車顛覆只是時間問題,甚至大膽預測,10年后買車跟今天買馬一樣奇怪會很奇怪。
現在的馬路,雖然叫馬路,但并不讓馬跑了,因為被汽車霸占了。那想騎馬了怎么辦?去馬場唄。未來的馬路,也不讓你開車了,因為馬路上跑的都是無人駕駛的車。那想開車了怎么辦?去車場唄。如果要給這樣的未來加一個期限的話,我也認為10年差不多。
未來的情況應該是這個樣子滴:我從廣州粵海喜來登酒店想去海石音樂交流中心,只需要發出一個指令,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按時到達酒店大堂,我到達目的地,下車即可,啥也不用管,這就是共享經濟。
在共享經濟大背景下,從汽車到住房、從生活日用品到知識信息、從能源到醫療,各個領域都會進入了協同共享的時代。按照目前汽車的保有量,80%的車估計都不需要了。
我們的孫子將來看到我們買車開車的景象,就好像我們現在看到過去的發電機似的。科技的發展,總是這么令人瞠目解釋。
寫武俠小說的古龍先生描寫他筆下的頂級俠客時,常w用一個詞匯叫:“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當一個人在自已的領域已做到高深境界時他就會給對方這樣一種氣勢!
未來的智能汽車時代,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擁有頂級俠客的境界——手中無車,腳下有車!
【來源:網易科技】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