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為什么要轉型科技公司?家電
最近,美的吹響了向“科技公司”轉型的號角,希望從傳統家電企業搖身成為一家集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系統為一體的科技集團。
轉型背后,既有傳統家電產業的無奈,又有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的印痕。
繁花似錦不掩危機在前
盡管2016整體年報尚未出爐,但從美的集團前三季報的內容來看,集團營收1171億元,凈利潤138億元,歸屬母公司利潤128億元,僅從數據看來,端得是繁花似錦烈火烹油。但火熱圖景之下,危機始終相隨。以美的主營的空調產業為例,空調業務在美的整體業務中占比約44%,但是從2012年開始,空調價格便步入了下行通道,市場表現低迷,年年去庫存,年年庫存去不掉。以2015年為例,美的空調實現營收645億元,同比2014年(727億元)減少了82億元,降幅11.3%。冰洗業務基本持平,既沒有拖累整體業務也沒有突出表現。小家電業務增長雖較為迅速,但無奈小馬拉不動大車。
中流擊水,不進則退。產業經濟評論家洪世斌認為,中國家電市場已然進入存量市場,又兼本身產能過程,銷售不斷下滑,已經到了一個不得不變的階段。
在突圍新增長點的途中,包括美的在內的家電廠商目光齊刷刷對準了智能家電。從2014年的火熱起航到2017年的大包大攬,智能家電的概念賺足了眼球。不過眼球有了, 但鈔票遠遠沒跟上。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便是缺乏突破性的智能技術。以智能空調為例,有消費者反映,購買的產品就是多了一個wifi聯網模塊,將空調連接至手機,而且連接后操控體驗也不好,時靈時不靈,“玩了一次就扔一邊了,還不如直接用遙控”。真真假假的所謂智能家電,就目前市場反響來看,一言蔽之——雞肋。
美的在2014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M-Smart,并宣稱目前已覆蓋30多個品類,年出貨額超2億元,并預計2016年智能單品出貨量達到3000萬臺,不過,太多的“預計”、“未來”和“希望”等詞匯的重復出現,只承諾了美好的愿景,干貨還是太少。
未來的目標其實已經非常明確,關鍵是如何將這塊“蛋糕”吞吃入腹。
見賢思齊 突破之路在于科技創新
看著誘人的“蛋糕”卻吃不到嘴里,作為掌門人的方洪波自然著急上火。“過去階段的方法在新常態的經濟環境下已經失效,已經沒有作用了,它的邊界已經到了一定的界限,無法再繼續擴張。由此,中國的制造企業,要向第三個創新階段邁進。”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方洪波闡明了自己“吃蛋糕”的方法。
他指出,無論是美的還是以美的為代表的中國制造產業,未來的出路只存在于技術創新,基于廣泛的技術,包括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工程技術、系統技術以及包括互聯網技術等等在內的創新技術階段。
無可否認,即使擁有龐大的體量,中國制造產業還是位于世界分工價值鏈的底端,高利潤、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與品牌溢出仍然與我們無緣。
“核心技術的創新以及基礎技術的創新是我們企業面臨的最重要課題。”
目前,最具創新力的中國企業“杠把子”不是“掌握核心科技”的某力,而是蘋果也要交專利費的華為。從創立至今,華為只在攻擊大數據傳送管道這個垛口投放全部炸彈,一個點上轟炸了三十年,終于轟出了現在年均30%的復合增長率。有機構預測,2019年華為營收將突破1千億美元。
華為的創新從來是開放的創新,不講關起門來的創新,不講自主創新,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發展。華為的并購為數不多,但一定要找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的標的,在優勢資源上嫁接自己的研發,事半功倍。
2016年,美的和華為走到了一起,共同發力智能產業,方洪波表示:“美的與華為消費者業務雙向開放,互容、共享,實現跨行業的深度合作”。華為方面則表示,未來將在在下一代物聯網芯片、操作系統(OS)、人工智能(AI)、安全、數據分享與挖掘等六個領域加強與美的合作,并探討聯合研發及新業務聯合拓展的可能性。這種合作,對于美的“軟”實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而2017年初,美的將庫卡收入囊中,繼而合作高創,一個跟頭騰在了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領域的云端,將自己的“硬”實力提升了一個臺階。
至此為止,美的基本上配齊了作為“科技公司”的殼子。而下一步,如何將這“軟硬兼施”成功消化,打造具有美的特色的科技制造公司,則將是其工作的下一個落腳點。
來源:中國家電網 作者:劉拓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