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關的你是不是特別容易放棄?營銷
寫稿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跑步跑了幾天停了、方案寫到一半卡著不想寫了……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多數情況下,就是給自己打雞血,說,我一定要堅持,然后發現,在堅持中,不斷的對自己說堅持堅持堅持,額,心好累……
前兩天聽了李笑來的一個方法,不錯: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賦予這件事一個特別的意義,而后分解任務,一個個去完成它。其實我更愿意把它類比成游戲。特別意義,就是想象完成后的利益或者樂趣,然后一關一關的過。
比如,方案能力待提高,你就得去想,如果方案做的好,薪資、能力包括別人看你的眼光肯定是不一樣的。另外,像小孩一樣保持好奇心,多問幾個為什么,特別是很基礎,大家覺得很常規的東西,然后帶著這種好奇心去看待事物,你就容易覺得非常有趣。
當然,你還需要恐嚇一下你自己,如果做不到,你會遇到什么?那就是,一生碌碌無為,只能在執行層面慢慢的蛻變成老熟手。越具象越好,你的腦袋被嚇到,他就會覺得剛剛說的那個很有吸引力,于是你的腦袋就會向著那個方向發展。
威逼利誘后,就需要把大的任務拆解成小的區塊。你得想:一個好的方案主要是怎么構成的?前面背景部分、中間策略推導及后面執行部分。然后就到下一步,拆解成這幾塊來細細研究,有針對性的進行鍛煉。
上面理論說的很抽象,我舉個策略的例子。
關接到你的知識體系于策略部分的研究非常多,拿個百兒八十個來集中研究,基本上你就知道一些套路。這些套路你可以歸納總結,嫁上,而后帶著你自己的方法論去試圖解決問題。比如一個客戶,他現在的策略對么?如果對,是為什么。如果不對,要怎么改。提出一個好問題比解決一個好問題更有價值,這個小朋友都知道,可是真的做起來,并不容易。另外,多跟寫的好的人多交流,有時候他的一句話就能夠點撥你。
說句題外話,這里需要重點說一下關于概念的事情。很多時候,越熟悉的概念你可能不一定懂。比如上面說的策略其實就是一個典型。你真的知道策略是什么?它跟戰略/戰術的關系是什么?它的內涵和外延呢?一個好的策略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單說策略,網上就有很多解釋,而我之前也是一知半解,重點是,自己居然并無覺知,渾渾噩噩的。后面看到李怡寫的《如何打“策略人”的臉?》才恍然大悟,我們經常說的策略,不同人有不同所指,有的人指的是策略思考,而有的人則指策略結論。甚至由于種種原因,不少人會把“策略”當作“戰術”的同層次概念,也就是戰略的“下層”。所以在進行深入思考時,就會被誤導。
正是因為我們對生活如此的漫不經心,以至于很多時候錯誤的方法和經驗被沿襲下來,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絕大多數人做的事情都僅僅在及格線附近。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很快到了瓶頸,工作于是變得無趣起來,兩個方面相互影響,于是放棄就成了最后的選擇。
最后,老調重彈:最好的學習就是模仿,而且是模仿這個行業最頂尖的水平。對于剛剛開始做的人,多收集一下別人的方案,多看,然后寫出心得,把這個心得跟別人分享、討論。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包括我——這就是臉皮太薄,把自己放在一個太高的位置,覺得問問題丟臉。學習就是要俯下身,撿起一顆顆細碎的麥穗才能成就一大筐,不是么?
有了這些工具,攻克難題變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時候,你會發現,放棄這種詞后續會逐漸在你的字典中消失。
來源:MK營銷智庫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