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業務被三星超越:英特爾與它失去的十年業界
從1968年創立,到今天馬上攢夠半個世紀歷史的英特爾,已經主導整個半導體行業40年的發展軌跡。但是現在,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讓人感到這家公司有點危機四伏、老氣橫秋了。
最近,英特爾第二季度財報也出來了!業界發酵的很厲害。
147.63億美元的營收比預計的144億美元要高出9%,英特爾的股價也跟著上升了4%。科再奇這時候應該帶著自己重組的大雜燴高層好好慶祝一番,可惜那邊三星也發第二季度財報了。
三星的財報顯示營收達到了61萬億韓元,折算美元已經超過了550億美元。而與英特爾共屬同一領域的半導體業務,營收也有17.58萬億韓元,折合下來達到了158億美金!超了英特爾10億美金。
6月初三星公關放出來的“三星超越英特爾,成半導體行業新霸主”,一不小心就成真了。
好吧!英特爾不是面向C端市場的,科再奇完全可以不care這些。但財報里另外幾個數字就危險了!
147.63億美元營收凈利潤只有28.8億美元,這跟英特爾動輒6成的利潤率相比,差了50個億,還是美金。
當然,英特爾從2014年就開啟了買買買模式,最近的大手筆支出150億美金用于并購Mobileye。現在凈利潤太低完全是在布局未來!可是放在三星半導體70多億美元的凈利潤面前,差距實在是太明顯。
一個致命問題在于,本季英特爾營收上漲,基本依賴于PC芯片業務火爆。而PC芯片業務營收占了英特爾總營收的60%。
而英特爾PC芯片業務火爆的核心原因在于,去年10月份到今年1月份期間,發布并上市了全新Kaby Lake架構的Core i5/i7系列處理器。
目前蘋果、聯想、惠普等公司的新款電腦,采用的都是這一系列芯片,所以業務才突然火爆。但是從今年3月份到今天,英特爾的競爭對手AMD,發布并上市了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Zen核心R3/5/7系列處理器。
目前AMD的R3/5/7系列已經全面圍剿了英特爾現有的所有CPU芯片。市場反應現在也更偏向于AMD。英特爾的“i9牙膏”還在慢慢擠,等到今年年底時,英特爾的PC芯片業務很不樂觀。
明年英特爾的業績靠什么支撐?難道靠還在擠牙膏的Optane內存閃存嗎?還是說坐實了iPhone8會全部采用英特爾的基帶,然后讓英特爾還在同步縮緊虧損的整個移動通訊部門,撐起明年的財報?
此外,2010年的時候,英特爾還占據整個半導體芯片市場80%多的份額,到2016年第二季度,IHS的數據報告顯示,英特爾的份額僅剩下14.7%!這些年,英特爾都錯失了什么?
衰退其實從2006年,英特爾新上任的CEO歐德寧拒絕為蘋果專門研發ARM移動芯片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那時候英特爾的strongARM可是世界上最好的ARM芯片,但是轉手就賣給marvel了。
大概算一下,英特爾已經昏沉了整整10年的時間,這十年的寶貴時間到底是怎么失去的呢?
英特爾失去的十年,正好是一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但其實,英特爾很早就開始布局移動互聯網產品,并且在移動PC與智能手機兩個方向都有布局。
1998年,英特爾就從DEC手里買下了strongARM,布局智能手機掌上電腦產品。那時候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威盛的子公司HTC剛剛成立不到一年,已經跟微軟合作研發出了掌上電腦Kangaroo,到5月份更是實現了量產。
英特爾的眼光看起來很毒啊!一把抓住了智能手機、嵌入式市場、移動PC幾個大市場,并且上手做的都是從CPU到芯片組到OEM的大業務!但是卻趕了個早集。
1998年英特爾也發生了一個大事——那年安迪·格魯夫年滿63歲,按照前人留下的慣例,必須要辭去CEO職務,讓賢給克瑞格·貝瑞特。
格魯夫可是英特爾的靈魂人物,一手開創了I英特爾的計算機CPU業務,在此之前英特爾一直做的是存儲芯片業務,但被日企后來居上了。
整個90年代,格魯夫又主導了英特爾的高端芯片Pentium業務線的立項研發,立下了CPU主頻發展時間表,創造了Tic-Tok的擠牙膏模式來穩定市場營收,通過一系列強勢營銷、半導體制造先進制程研發,使得英特爾成為現在首屈一指的半導體霸主。
英特爾的每一屆CEO都有一個政績包袱——都要為公司開創一項全新的支柱業務才算合格。所以新人上任,必須大刀闊斧的改革,增添新業務。不然新的支柱業務怎么來?
貝瑞特一點都不客氣,看到合作伙伴Rambus的技術不靠譜,就立馬把董事長格魯夫留下的RDRAM高端PC業務給停了。然后抽出來精力,大建晶圓制造廠研發先進制程,進軍網絡設備制造領域,立項研發電信設備技術,開創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服務器業務,還打開了嵌入式CPU市場……
要知道那個年代正是半導體行業最低迷的時候:PC產品價格居高不下,整個市場不增反降,PC的應用領域也沒有任何突破,有能力的消費者也不愿意更新自己的電腦。當時,IBM、摩托羅拉、飛利浦等一眾CPU研發生產廠商,都在縮減規模,把產業鏈轉到臺灣代工,然后向軟件、企業服務領域靠攏。
英特爾卻瘋了似的大規模投入,整個市場的玩家都在觀望。聽到英特爾進軍網絡設備制造市場,更是集體嘲笑。
但是等英特爾創造出全新的數據中心、計算中心業務之后, 英特爾開始在企業級市場里所有能裝CPU的地方,裝入CPU。而靠著格魯夫的擠牙膏式的迭代,迅速打通了其他業務,業績一年年穩定上升。連strongARM都是一直處于應力狀態。
所以到現在,就剩下英特爾等少數幾個芯片研發企業活了下來。從1996年到2006年,一大批有潛力、有資本的芯片研發企業都掛了。
而中國也在2000年半導體行業最虛弱的時候,適時的提出要打造“中國芯”。可惜那時候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只能做夢。
這時候,問題來了。
貝瑞特已經是66歲了!不得不退休了。好不容易一手做起來的新業務,外部市場、內部管理都還不穩定,就得讓別人管。這不就是最大的問題嗎?
現在英特爾的危機跟1999年時候的狀況非常相似,不過不一樣的是:那時候半導體芯片行業幾乎只有PC芯片,現在智能手機芯片業務已經遠超PC芯片行業,而英特爾一直拿不出一款主流的智能手機芯片。
歐德寧錯失末班車
2005年,貝瑞特退休后接任英特爾CEO的是保羅·歐德寧。
這個時候貝瑞特早已發現年齡的問題,并且對此也有一定不滿。不然不會自己干到66歲,然后找了一個年輕的接任CEO。
但受限于公司內老員工的資歷,選的新CEO歐德寧年紀當時也有55歲了。而且選的時候生怕內部反水,找的歐德寧是內部最會做人的。
1980年代,Intel內部兩名員工因為事故喪生,歐德寧當時處理了這件事,并且表現的很悲痛很負責,沒有任何機械冷冰的態度,使其在Intel內部口碑很好。
不過歐德寧并不是硬件技術出身,屬于英特爾內部培養的職業經理人。雖然歐德寧曾主導推進了8008芯片與IBM個人計算機的合作、Pentium高端處理器項目的立項推出兩個功勛項目。但畢竟不是技術研發起家。
歐德寧上任后,又延續了自己擅長的工作——推銷合作。2005年當年就拿下了蘋果電腦的訂單,2006年還親自去蘋果發布會捧場!而在這之前,蘋果使用的一直是IBM家的PowerPC架構芯片。
更重要的是,蘋果在移動PC——筆記本電腦——領域有著領先優勢,無論軟件功能體驗還是產品設計續航,無人能比。英特爾當時已經斷定,移動PC將會是一個熱點市場。
而且當時蘋果還在順著自己火爆的iPod業務,研發一款iPad產品,歐德寧有信心拿下這一業務。
但歐德寧不得不面對英特爾業務散亂的問題。此前貝瑞特一口氣創造了3條全新主業務,這些業務下邊還有成百上千的小項目,下邊各部門配合還未梳理清楚,某些業務之間的沖突很嚴重。
例如:當時Intel的網絡設備部門市場業務還很小,諸多產品研發業務推廣需要依靠數據中心業務來推進,網絡設備業務是否該獨立?Intel一手拿著strongARM業務,一邊在研發WiMax 3G電信技術,一邊開展移動PC的CPU研發,這些業務面向客戶時有競爭關系,同時內部都想整合3G技術,該如何配合?
歐德寧此時必須下手將散亂聯結的業務,梳理成互相分離的業務線。有些頻繁引發內部矛盾的業務,該減就要減。例如strongARM業務。
strongARM就是面向嵌入式、掌上電腦、智能手機市場推出的ARM核心CPU。這跟PC芯片部門,面向移動PC研發低功耗移動芯片產品的項目相抵觸。
而且英特爾的優勢項目是研發X86架構芯片技術。strongARM顯得很額外,而且當時沒有多少營收貢獻。整個嵌入式手機芯片市場還小的可憐,根本不成氣候。就算未來智能手機火起來了,靠Intel的地位,分分鐘把X86芯片推到手機市場,又不是不可以。
所以,歐德寧很輕松的就做出決定:砍掉strongARM業務。
這時候,喬布斯急了。反復找歐德寧商談了幾次,要求英特爾為其定制蘋果iPad項目的ARM CPU,也就是后來的iPhone項目。
但當時iPad剛剛立項,歐德寧估測至少得兩年研發,到時候Intel X86架構的低功耗移動CPU也都研發出來了。我的技術這么成熟,換上不就得了?
2006年,Intel還是把strongARM業務賣給了marvel。
2007年,蘋果iPhone發布。
2008年,英特爾的Atom系列低功耗芯片發布。
2010年,蘋果iPad發布。
新的智能手機產品跟歐德寧想象的根本不一樣,采用的操作系統也是全新定制的,底層驅動更是需要全面定制優化,才能保證能耗比。跟英特爾的X86架構芯片根本無法匹配。
更郁悶的是,英特爾到2010年iPad發布時,都還未看重智能手機市場,并堅持移動上網本才是未來。當時,Intel還在玩饑餓營銷,Atom芯片根本買不到。最后威盛靠著C7、nano芯片在上網本市場火的一塌糊涂。
英特爾連2009、2010兩年短暫的上網本時代,都沒趕上。不是英特爾沒機會,而是沒找到合作伙伴!
在歐德寧時代,因為歐德寧本人并不是技術出身,為了平衡內部矛盾,不得不拋棄了廣撒網、多撈魚的戰術。這使得英特爾沒有貼緊一線市場需求,一心靠著談判能力、獨家合作、市場預測的“科學”模式,坐吃紅利。
最后,蘋果轉身就走,微軟根本不操心,Google只是搭順風車。逼得英特爾不得不自己組局,研發MeeGo、Tizen項目。錯過了最好時機。
各懷鬼胎,最終什么都給錯付了。
奧巴馬最狠,一個政策市打得英特爾不吭聲
2005年歐德寧當上英特爾CEO之后,第一件事是跑去蘋果WWDC站臺,在2006年拿下了蘋果全系列電腦的芯片訂單。
第二件事就是砍掉了ARM芯片業務,在2006年將XScale賣給了marvel,而XScale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好的ARM芯片StrongARM。
第三件事是組織研發WiMax技術,當時WiMax剛剛被提出來,被視為是PC行業的未來,移動辦公的最好選擇。
那個時候微軟被歐美兩地的反壟斷官司告得一身包,比爾·蓋茨一邊扶持蘋果,一邊找自己親媽幫忙,一邊降低罪魁禍首Windows系統在微軟的地位。
Windows都已經被蓋茨劃到了自生自滅的地位,而蘋果在當時計算機領域正在全力以赴、煥發第二春,再加上iPod風靡全球,所以歐德寧沒有死守Wintel聯盟,找蘋果合作也是合情合理。
一開始,歐德寧還沒把StrongARM業務賣掉,喬布斯還專門找到歐德寧,希望能定制ARM芯片,供蘋果研發iPad也就是后來的iPhone。
但是,不知道喬布斯有所隱瞞把iPad說成了iPod,還是業務目標本來就不一致——英特爾認為3G時代是移動PC、移動辦公的時代,而喬布斯則斷定是智能手機的時代。
所以歐德寧認為iPad要用就用X86芯片,干嘛要用StrongARM?而喬布斯則不恭維X86的功耗。
最后,歐德寧就把StrongARM業務賣了,喬布斯就繼續沿用iPod的三星ARM芯片,做出了iPhone。
2013年,歐德寧在自己的博客上回顧這一段往事,表示“后悔”但不得已。
等英特爾賣掉StrongARM之后,就將所有精力收回到X86芯片上,開始著力研發WiMax技術為計算機市場找未來。
英特爾的進展非常神速,2007年就聯合思科等一眾連襟,將WiMax標準打進了國際電信聯盟ITU,成為了新的3G標準。要知道ITU在1998年就關閉了3G標準提交通道,而WiMax標準在2002年才提出了基礎設想,2005年才進行了可行性驗證。
畢竟ITU里邊幾乎所有會員公司都是英特爾的合作伙伴,想加一個標準不是很難。當然WiMax也確實是一個例外的技術,Intel也有理有據。
但是2009年奧巴馬上臺了,隨后奧巴馬就拋出了《開放互聯網法案》,里邊規定了電信運營商不能控制流量信道提供定向服務,而WiMax技術就是通過電信運營商為企業客戶提供定向的流量服務的!
正好,2000年左右微軟的世紀反壟斷大案給英特爾種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同時,Intel又是一個集晶圓制造、芯片設計、主板設計、服務器、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等各種計算機業務于一身的巨無霸。如果被政府抓住以反壟斷說事,免不了分分鐘被拆分的命運。
2009年,AMD活不下去了,歐盟也順勢找英特爾的茬。于是驚人的一幕出現了,AMD迅速跑到歐盟起訴英特爾侵權,英特爾立馬應下,沒幾天的功夫就握手言和。11月份英特爾“賠”了AMD14.5億美元。
AMD及員工當年過了一個安安穩穩的好年!
所以面對奧巴馬的《開放互聯網法案》,雖然當中諸多條款不合理,但歐德寧領導的英特爾還是特別軟蛋,2010年一開年就把WiMax項目停了。跟著又收購了英飛凌,來發展3G業務。
沒了英特爾主導了WiMax立馬倒下,強烈支持英特爾的加拿大北電2011年就因此倒閉,美國朗訊也過不下去被阿爾卡特收了,一眾小型創業公司沒辦法轉向與中國移動的TDSCDMA合作,因為WiMax跟TDSCDMA都是時分多址技術,諸多基礎技術設備可以通用。更別提日韓臺的一眾支持者……
然后到今天,歐德寧堅持的移動PC時代夭折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沒能趕上。還把一幫小弟坑死。
2012年,歐德寧宣布次年退休。
2013年,歐德寧正式退休了!
談判專家歐德寧總覺得英特爾是巨無霸,什么事都可以慢悠悠的來,不能著急一急則亂,什么都能補救。
可是最后。什么都趕不上了。
結語:
現在擔當英特爾CEO的是布萊恩·科茲安尼克,也就是科再奇。科再奇在英特爾2000年的芯片制程危機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屬于技術大拿。年齡也更年輕,2013年升任CEO時才52歲!但讓他來解決現在英特爾所面對的危機,加速補足業務上的缺陷,也并不容易。
業務窟窿那么大,兩三年的時間也不夠用啊!
現在看起來Intel面向未來的業務布局還是不錯的。雖然這跟英特爾在2010年之前的布局沒啥區別,但至少科再奇不像歐德寧那么搖擺。而且特朗普也已經上臺,《開放互聯網條例》也正在翻案過程中。
據說iPhone8要全部采用英特爾家的基帶產品了!可惜英特爾的PC芯片業務又被AMD后院放火了,從PC芯片業務來看,這又是1999年危機的重演。可是在半導體制程技術走入末路,摩爾定律連摩爾本人天天住實驗室都無法給出出路的時候,英特爾還能用5年的時間,重新在PC芯片業務上翻盤嗎?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