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火了,它究竟擊中了人們內心的哪些情愫?業界
最近《旅行青蛙》火了。你如果去跟風下載這樣一款游戲,就會發現它的玩法的確與眾不同,你只能為畫面中的青蛙攢葉子給小蛙買出門的便當、幸運符、帳篷、包袱皮和當船用的碗,以及給來拜訪蛙的小伙伴投食。送它出門旅行,又靜靜地等它回來,絕大多數時間不需要任何操作。
可以說,這款游戲,要懸念沒懸念,要刺激沒刺激,要謀略沒謀略,但它勝出的是什么,它讓玩家有很強的代入感——即那個萌萌噠的青蛙是你的孩子,你只是個旁觀者,做父母的三葉草收割一波又一波,因為這只蛙能偶爾寄來兩張照片,能等著它回來,這樣聊以慰藉。但正因為如此,你的心靈有了寄托與期盼。并且玩家可以找到一種自我投射感,填補了玩家的情感空窗。也抓住了女性游戲的廣大市場,填補了都市青年寂寞的心理。讓玩家享受情感寄托的歡愉,卻又沒有一種真正的責任與負擔。
它火起來的那些原因,當然很多人已經總結過了,但本質上在于,它非常另類,而且對當下都市人的情緒把握非常精準。其一,操作簡單,幾乎無門檻。當然,這一點許多游戲廠商也可以做到,但做不到的可能是它設計的畫面場景——它的畫風唯美治愈,而綠色的主色調能夠讓人心靈平靜,屬于治愈系畫風,萌萌噠的青蛙形象設計也能融化不少少女的母性情懷,契合忙碌與浮躁都市人尤其是佛系青年需要回歸心靈寧靜的審美需求。這其實很多人喜愛這款游戲的重要原因。
其二,與當今APP講究與用戶有更多的交互、最大化占用用戶時間、讓人有沉浸式體驗的游戲設計完全不同,它在游戲交互層面非常節制,這恰恰是激活人們內心有寄托的這種情感的最重要的元素——即你沒有辦法跟青蛙有更多的互動,也不受你掌控,但正是這種互動層面的節制,卻讓人內心有期待與寄托。比如說游戲智能通過采摘三葉草、為青蛙提供食物、收寄明信片、接待朋友等情節完成交互。
這切中了玩家的那種期待、等待青蛙歸家或者收到明信片的這樣一種情感寄托,如果你能主動去操控“蛙兒子”定時寄回明信片,那么游戲就會變得索然寡味了。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的玩法本身具備社交討論性。可以說,游戲的社交性才是它能火爆的關鍵原因。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旅行青蛙》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刷爆朋友圈,是因為這款游戲確實是適合刷朋友圈,因為朋友圈的整體氛圍尤其是女性朋友圈的氛圍是更需要溫暖的情感元素來維系彼此的社交關系或者說帶動情緒上的共鳴。為什么我們很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發其他競技游戲的戰績或者體驗,因為它本質上它很難有更多溫暖的話題產生,也會將個人標簽游戲化,這不利于個人形象的塑造。
而在朋友圈,曬娃幾乎是最常見的行為之一,但往往也是朋友圈點贊與評論最多的內容,如果說可能還依然有部分用戶對于別人頻繁的曬娃可能有些許抵觸,但如果曬出的娃是一個虛擬的可愛的青蛙,它激發出來的情緒則完全不同。
比如許多關于這只蛙的分享圖文是這樣的:我的兒砸怎么已經在家寫信寫了三個小時了,還不吃飯怎么回事兒;我的兒砸給我寄回來這么一張照片是什么意思?“兒子你不會離家出走了吧?”、“兒子,你什么時候回來”“崽在外面凍著了嗎餓著了嗎,在哪玩啊,我好想我的崽”“兒行千里母擔憂”“想你,媽再也不讓你走了”,相信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會被萌化并參與話題互動,而這個虛擬的孩子又那么可愛,看書吃飯出去旅游,幾乎沒有規律,讓人期待。就這樣,許多妙齡少女成了天天擔憂蛙兒子的大媽。
因此,這種另類的“曬娃”行為它能夠很好的促進人們與朋友之間的互動與話題交流,甚至有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其實他(她)們并不從內心里喜歡這款產品,而是在享受由小青蛙所帶來的社交樂趣”。也有網友說,就是因為可以互相討論兒子在干嘛,所以才那么多人玩吧,但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人想當媽。而這只萌萌的蛙能引發這么大的社交狂歡,恰恰說明,現在很多人不愿意長大,童心未泯。
因此,這種話題上與情感上的認同感又促使更多的人在社交網絡推動集體曬“蛙”狂歡,就連原本對“蛙”無感的人群,也不可避免地跟著潮流裹挾了進來。因此這款游戲本身就是社交貨幣,讓人們參與其中有了社交談資,滿足了玩家互相調侃、說段子、話題討論、互動等社交需求。
當然也滿足了許多空巢青年的孤獨以及需要陪伴的社交心理。從這個游戲體驗本身來說,它是非常無聊的,但越是無聊的行為,越有真實感與陪伴感,可以極大地緩解人的孤獨感。從游戲的畫風來看,它頗有點有點遁世與烏托邦色彩。有數據顯示,我國“空巢青年”總數超過5000萬的。可見孤獨是都市人的通病,許多人孤身一人離開故鄉,在鋼筋水泥的都市里沒有太多朋友,也沒有業余娛樂。中國本身含蓄內涵的社交文化以及不善于陌生交友的文化性格,導致許多人很難真正融入該城市,因此孤獨與落寞成為許多人的普遍狀態。
曾經有網友將孤獨分為十個等級,孤獨第一級到第五級分別是,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快餐廳、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去看電影以及一個人吃火鍋。而第十級則是一個人去做手術。當然盡管許多人還沒有達到十級的標準與程度,但相似的是,許多青年下班之后,在一個人的房間,是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而這種孤獨感,并不僅僅是催紅了佛系游戲,也是直播火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之前曾經在《無聊的直播為何讓人上癮》一文中指出,許多看起來相當之無聊的直播,在直播網紅與直播平臺看來,都是日進斗金的生意。這些完全找不到“看點”的直播,為何會讓許多人上癮?這在于,無聊直播的興盛背后,孤獨感是相似的,而在國內直播繁華背后,映射的則年輕一代在現代生活中的孤獨以及人們無所歸依的情緒狀態。
但在旅行青蛙火起來的背后,你是否也能看到一點直播的影子,不錯,你就是直播外的那個觀眾,那只青蛙每天在家除了吃東西外,相當于在玩家的鏡頭前直播看書、寫信和削木頭的日常,而觀眾卻樂于每天打開看著青蛙兒子每天無聊的直播,卻能獲得一種心理慰藉與心靈的平靜。
有玩家說:“我平時工作也很忙,但每天看看這只可愛的蛙,心情會莫名的好起來。”這或許也表示,許多人每天都在經歷著城市的喧囂,在快節奏的工作中,我們會經歷普遍的焦慮、緊張、抑郁、厭倦與空虛。日色、車、馬、郵件都很慢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因此我們會羨慕那只旅行的青蛙,它是讓我們心里慢下來的一個角落,我們也想要回歸慢生活的日常與寧靜的溫暖。
而許多人也會將自身看成了這只青蛙,一個人旅行、吃飯、讀書。但如今的不同之處在于,這只來自“二次元”的萌萌噠青蛙,它跟你作個伴,時不時地給你寄張明信片,而你似乎只需要看著手機發呆,感受這種彼此陪伴的溫暖,你的孤獨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紓解。讓你知道,無論如何,這只青蛙出去之后,它總有一天會回家——這種小小的樂趣,也構成了我們生活中的那點小確幸。
因此,可以說,這款游戲火起來背后,有社交滿足,有對現實生活孤獨、疏離感的自我投射,也有與電子寵物之間彼此陪伴的自我慰藉,本質上是人們孤獨的內心與渴望社交心理的一次碰撞。它滿足并釋放了玩家的母性與需要慰藉陪伴的孤獨感,而在朋友圈的分享恰恰又可以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因此,盡管它簡單的不像話,也沒什么玩點,但是卻能一擊而中人們內心的柔軟,并可以讓這種情愫悄然的釋放。
但在這種價值認同和情感訴求背后,構建的卻依然是一道孤獨的藩籬,你從中看到了自己,但它或許并不是你希望成為的樣子。因此,游戲可以是我們偶爾避世的港灣,但我們終究需要回歸到現實世界。
相信這種結合碎片時間的不可控玩法很快會被國內山寨,說到這里值得一提的是,App Store目前的正版《旅行青蛙》是日文名稱,而在App Store旅行青蛙中文名稱則是一個山寨版“跳一跳”游戲,需要30元的付費下載,已經有不少玩家在沖動下花錢下載了山寨版的旅行青蛙,并引發了不少玩家的抱怨與警惕。
但對于當前的游戲市場來說,旅行青蛙的突然走紅,會不會是輕度放置性手游的一個發展契機呢?畢竟用戶對于游戲的需求是具有多樣性的,人們吃多了火鍋燒烤,偶爾也想要吃一碗清湯掛面。在《王者榮耀》以及‘吃雞’之后,跳一跳小游戲以及旅行青蛙的走紅,或許意味著這類治愈系輕量游戲會是許多用戶的另一個選擇,畢竟,這游戲本身也契合國內的含蓄社交土壤。
在社交能力強,線下聚會、面對面交流、陌生人交友溝通無障礙,線下社交也是相對開放的西方社會,我們很難看到這種游戲會有生存的土壤,而在中日的含蓄社交文化中,這種萌系游戲往往更能打動人心并且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溝通與分享的潤滑劑,也能讓人們收獲內心的一絲安寧與幸福。或許,只要人們明白那種等待的感受和歸來的溫暖,就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吧。
(來源:創事記 作者:王新喜 )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