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或許會取代很多勞動力,但零售業是個例外業界
霍金警示:人工智能和日益發展的自動化將會大量取代中產階級的工作,導致社會更加不平等,還有可能引起嚴重的政治動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破壞性創新,沖擊不可避免。
每次當某種顛覆性技術應用于工業制造或生產時,關于這項技術是否會導致很大量失業的問題就會隨之而來。雖然制造業部門已經盡力在最大范圍內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零售業呢?機器人和物聯網是不是正在將零售業員工推向失業的風險之中?
不可否認技術急速發展的同時增加了傳統行業的生存壓力,舉個例子講,在過去幾年里飛機和第三方交付方式使網上零售在遞送速度和到達范圍上都有了突破性進展,這不僅令實體零售工作者在吸引基礎客戶群方面頗有壓力,而且也承擔了提高效率、增強競爭性的高壓。
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數據預測,在未來十年內也就是直到2024年結束零售業員工人數將會有7%的增長幅度,這對美國480萬零售人員無疑是一個有利信息。然而統計局卻很難預測諸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顛覆性技術對該行業究竟有什么樣的具體影響,幾乎沒人可以保證自己不在沖擊范圍內。
新一代零售科技成果
馬云預測的“新零售”模式關鍵點在服務環節,而亞馬遜的方式則更為激進,也確實伴隨著員工失業的風險。
作為美國網上零售業的超級巨頭,亞馬遜的新零售方式是通過建立“黑科技”實體店,減掉購物過程中的收銀步驟。從公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出,即將在西雅圖建立的Amazon Go商店,顧客們可以進入挑選商品并直接拿走,唯一需要做的是登陸Amazon Go的app進行簽到,亞馬遜賬戶會在顧客離開商店時進行結算。
這個購物過程得益于新興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和深度學習,在店里利用這些技術可以追蹤顧客的行動和他們拿走的東西。
在消費者選擇好商品之后,就可以大搖大擺地直接往外走了。因為實時更新的購物清單在他們離開 Amazon Go 之前就已經統計好這次的消費金額,進而自動在賬戶里面扣取相對應的費用。
其實這種商店對消費者和零售員工來說有很多好處。消費者如果不想和商店員工相互交流,就可以在幾分鐘內直接沖進來然后再沖出去,而不是排著長隊等待付款。對商店來說職員可以用更多的時間集中于提供更好的顧客服務而不是收銀。
除了Amazon Go這種模式,技術人員已經預測出未來十年內像RFID(無線射頻識別)這樣的技術可以識別購物者裝滿商品的購物車從而繞過收銀線。包括克羅格在內的一些商店已經在測試可以加速收銀過程的技術實驗,利用360度條形碼掃描器實現自動化過程。
事實上擁有定位感知和RFID相互協調的智能購物車已經正在測驗,也表現出很大的成功希望。智能購物車擁有一個類似平板的界面,可以使正在購物的消費者接收到可感知定位的促銷廣告進而指引其購買,或者介紹就近商品的信息,它甚至可以追蹤特定顧客的購物習慣進而提供具體商品的方向。
雖然Amazon Go無疑會減少亞馬遜對零售員工的需求量,但實際上這種直接省略收銀過程的模式要想大范圍普及還不現實,而且RFID技術的應用也還需要長時間進行測驗,從這個角度來講新零售目前不會對雇傭勞動造成太大的沖擊。
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本質上是不能替代工作人員的,它只是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顧客的購物體驗,說到底是補充了零售員工提供的消費服務。而且它還可以通過新型廣告促銷和增加銷售量的方式變相地增加職工的收入。
新型零售系統面臨挑戰,不如想象般便捷
很快全美大型超市和食品商店就會開始使用自行付費結賬的零售系統,這使顧客可以為他們購買的商品自行掃描、打包、操作注冊,也令一個工作人員同時監管6個、10個或者更多條收銀線成為可能,當然這意味著會需要更少的收銀員。
但美國商業工會成員威爾·雷諾茲表示,
自行結賬系統實際上更慢、更低效,盡管人們對它會有更迅速、更便捷的誤解。
這是因為系統很容易被欺騙,所以一個監督者只可以同時監控三條收銀線,甚至更少,并沒有想象中那般高效。
而且這種零售系統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偷竊事件發生幾率的增加。
衡量商品重量時自行付賬掃描儀有可能會被一些狡猾的顧客所蒙蔽,也就是說依然需要必要數量的收銀員確保商品精確結賬并把它記錄在電腦內。很多人也認為雖然收銀員被機器人代替,但仍然需要一個人站在門口檢查和監督進款情況。
不過更為嚴重的其實是犯罪頻率的提高。在沃爾瑪全美4500家店面里發生的犯罪事件中,有逾200起涉及暴力犯罪,包括行竊、傷人、殺人再到試圖誘拐綁架,僅去年一年,警察到該超市和本地其他三家沃爾瑪超市出警已經近2000次。
而服務人員缺失以及自行付費結賬零售系統的增多,就是導致行竊和其他犯罪行為頻發的主要原因。全美警察局甚至表示,沃爾瑪已然是“罪犯的溫床”??紤]到降低犯罪事實帶來的風險,服務人員仍然被零售店所需。
除了面臨顧客誠信結賬這個挑戰之外,我們已經看到在一個嘈雜吵鬧的零售店里購物是一種怎樣的狀況,比如每一年的黑色星期五。在人滿為患的商店里即使是最先進的攝像和掃描系統就真的能精確地追蹤商品嗎?當然RFID是一個最為可行的解決辦法,但是還需要時間。
就像大多數技術一樣,這種系統越提供便利就變得越不安全,總有些人會利用自己的聰明尋找新技術的漏洞,所以僅僅靠自動化設備難以解決這些潛在的風險。
即使自動化和失業有因果關系,但零售業有些例外
制造產業中尤其是汽車行業,當自動化在整個領域的設備中變得司空見慣,雇傭人力已經經歷了重大沖擊。不過網上零售商的倉庫工作是一個與之不同的例外。
機器人早已在亞馬遜大范圍的倉庫中開始了周而復始的工作,抓取貨物架上的商品送達相應的工作人員,他們為了貨運要經過挑選、包裝等步驟。
然而機器人軍隊并沒有阻礙亞馬遜對雇傭工人的需求,相反亞馬遜一年之內的勞動力雇傭增長了47%,尤其是物流中心占據了增長份額的大部分。
回顧2012年PC World曾經報道過,亞馬遜能使當前還在無需技能要求的倉庫崗位上工作的員工,通過職業培訓成為適應更高要求工作的人。這也包括一些和亞馬遜沒有直接關系的工作技能,比如護理。
盡管自動化設備的進步和美國制造業工作崗位減少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都是經濟學家的辯論主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行業的公司事實上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都會追求人力成本的降低。
不過對零售業員工來說,機器人作為某些直面顧客的工作替代者雖然正在接受測驗,但是短時間內不可能會成為主流。習慣往往根深蒂固,所以每一次購物體驗的升級或者改變,自身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摩擦,改變本身就是非常困難。
一般而言,如果改變意味著人們必須學習使用新的系統,那他們并不會喜歡這種改變,除非效率提高伴隨著很大程度的消費便利。也許顧客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接受一個機器人在自己面前走來走去,詢問自己是否需要幫助。
Amazon Go的模式極為有趣,如果成功,它將會成為這種技術可以被其他零售店批準或者應用的有力證明,可這種模式其實并不適用于特大購物中心或者非常大的雜貨店,而且還只是在西雅圖角落一個很小的零售店進行的測試。有些媒體宣稱有2000個Amazon Go正在準備階段,但亞馬遜多次強調這種自由結賬的測試只能在除了大型實體商店之外的小零售店進行。
技術創新改變零售行業發展現狀是必然,但商店完全由物聯網技術和機器人支持運行的想法,現在來講還有些牽強附會,很多零售店還需要員工協助顧客使用新技術,也就是說目前商店無人管理的全自動化想象還只是停留在科幻小說中。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困局》中提到過,破壞性技術的發展速度往往會超過用戶的需求增長速度。新零售時代也只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要實現發展必然需要消費者需求推動,然而這個過程必然會相當漫長,對勞動力的沖擊也會是亦步亦趨,與其說消失還不如說是消逝。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