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白電巨頭全面競爭 力爭中國制造代名詞家電
董明珠認為,中國制造走到今天,想要成為制造強國而不是制造大國,就必須實現供給側改革。但她強調不是用別人的技術做,而是實現中國人的技術創新,才是最有價值的。
格力也的確這樣做了。3月4日格力推出的機器人自動化裝備,便是由格力自主研發。
活動現場,格力試圖通過演示機器人手臂彈鋼琴、切胡蘿卜等,來展現其產品的靈活性和精密度。包括珠海銀隆、九牧廚衛、珠海元朗和亞細亞等非家電領域公司,均表示與格力就智能裝備產線進行合作。
據董明珠介紹,格力在自動化裝備領域已經準備了4年時間,像研發、制造機器人,工業化自動化、檢測等環節也都是自主完成。曾有下屬建議董明珠通過購買其他公司的核心部件來加快推進智能裝備的研發和生產,但遭到了這位強勢當家人的反對。她說寧可慢,也要實現自主創新和研發,即便買了別人的技術也不代表擁有市場,因為“這樣的市場是會被淘汰的”。
在過去兩年,董明珠因與小米雷軍的賭局、強行要求員工購買格力手機、被免格力集團董事長、收購銀隆失敗等事件,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網紅”企業家。她說話總是語出驚人、自帶流量,很少考慮是否會得罪別人,但也常常引來諸多批評之聲。
特別是在收購銀隆失敗這件事上,不少聲音認為,董明珠對于收購持雙重標準。一方面對其他公司的收購行為進行批判,但另一方面卻在積極推動收購銀隆,即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堅持押上10億元身家入股銀隆。
很多人看懂了美的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業務擴張,卻看不懂格力的業務多元化。更準確的說,是看不懂似乎越來越遠離空調專業制造的董明珠。但珠海銀隆對董明珠和格力的意義并非簡單的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在格力電器2月份發布的一份關于對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對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關注函》的回復公告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公告顯示,珠海銀隆2016年共銷售純電動客車超過5000輛,較2015年接近翻倍。根據格力此前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銀隆100%股權時披露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審計報告》及珠海銀隆提供的預估數,珠海銀隆2016年度的營業收入為78.98億元,凈利潤為8.36億元。
而2016年格力向珠海銀隆銷售的商品和提供服務交易金額共計49.82億元。根據雙方初步達成的合作意向,2017年格力將向珠海銀隆采購10億元新能源車輛及儲能系統,向珠海銀隆銷售的智能裝備預計達到80億元,工業制品110億元,總計合作金額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格力賣給珠海銀隆的商品價值要遠遠大于從后者采購的商品價值。
對于采購的原因,格力方面解釋稱是出于滿足內部物流車、大巴車及儲能設備等剛性使用需求,進一步樹立公司節能環保的定位。
向珠海銀隆銷售的原因及必要性,格力則強調其產業鏈已延伸至汽車空調、電機電控等領域。珠海銀隆如按照市場價格從公司采購智能裝備、模具、鑄造、汽車空調、電機電控等產品,可幫助格力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儲能以及電池制造裝備領域,研發新的產業增長點。
在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中,明確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因此格力認為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是用實際行動響應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戰略。”
從這一角度看,格力借助珠海銀隆涉足新能源業務也合情合理,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家原本“專注空調”生產的公司,面對潛在發展瓶頸所表現出的焦慮感——僅靠家用空調及其他家電業務已經無法支撐格力走得更遠。
無論是格力還是美的、海爾,在未來的5到10年,三家傳統制造企業必然進入到泛家電業務的全面競爭。或許現在還很難判斷三家公司誰會走得更遠,但他們之間的較量并不會因為業務的拓展而減弱。
相反,他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造”的代名詞。要實現這一目標,三家公司都需要面對仍然艱巨的挑戰。
來源: 界面新聞 作者:宋佳楠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