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澄清的幾個營銷廣告“專業”名詞營銷
不論什么事反反復復的做多了,就會越來越接近本質。做得時間越長,越會開始問一些最基礎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這件事的真正意義是什么?而那些營銷圈里每個人都懂,每天都在用的名詞,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覺得沒必要再去討論它的定義,但事實卻總是赤裸無情。
碰了很多釘子;走了很遠冤枉路;因愛而恨上了對方之后才發現,原來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名詞,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詮釋和投射。那些曾經認真執著的對話其實都是雞同鴨講,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在甲乙方之間,或甲方和乙方自己的部門之間,這種意識形態差別所造成的認知差異,如果能早點達成共識,我們可能會工作的更愉悅,共處的更自在。
1 營 銷
多可怕,每一位在這行業摸爬滾打的人竟然對最基礎的詞意見不同。大多數人對營銷的理解就等同于促銷 -怎么帶來銷量就怎么來,只要銷售額上升就算成功了。
創意人想不明白,為什么客戶完全無法風月。態度,個性,感覺,調性,全都沒價值。尤其是當自己被問到,為什么用這個風格,為什么這里要有個小人兒小景時?天啊!這樣就是美啊!還要我理性解釋?
對,必須解釋,如果你畫的東西,寫的東西都不能帶來消費者的基本認知和購買沖動,那就是不對的!
這兩天新聞說全球首富終于易主,稱霸多年的微軟老板被亞馬遜創始人替換了下來。這不驚訝,應該驚訝的是亞馬遜就在不久前還是一家連續虧損二十年的企業。如果我是亞馬遜的老板,會不會在過去的二十年已經更換了一百個營銷負責人?沒盈利,虧了萬億,這叫哪門子買賣。營銷部門到底在干什么?
但事實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亞馬遜的營銷成功讓很多人相信它是個值得信賴的電商品牌,讓商業界相信亞馬遜的商業模式可持續有未來,讓投資人相信它一定會最終成功,而不考慮自己已經砸了多少現金進去。
他們做的事,是一種成功嗎?那營銷真就是僅僅把營業額提升上去嗎?
我們愕然發現,其實在營銷這份工作的最初,大家討論的太少,對結果的期許并沒有共識。
2 比 稿
我寫過關于比稿的文章,也深度解讀過如果要做一個比稿應該怎么開始,怎么結束 (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相關閱讀《比稿是這樣開始的》)。但事實證明是當廣告公司的我們嚴陣以待,把每一次比稿都當作生意命門時,召喚比稿的人卻把它理解成了 “靈感來源” 或者說 “頭腦風暴”。
這不是刻意為之的惡性欺騙,我只是漸漸的發現,很多比稿的起源,并不是需求方已經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衡量比稿的結果。往往卻是在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時,會用比稿的形式請各方來聊聊。
所以我們才會出現多輪比稿,比稿完之后再來一次需求更正,再比,再給需求。
就像最近某知名酒類品牌發起的第六次比稿一樣。很顯然,如果他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以什么方式來衡量參與者的懸殊,那雙方都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在上面。
我說的是 “雙方”沒錯。
而很多時候品牌在互聯網上得交互都設計得相對乏味且強制。讓消費者上傳一個作品,然后讓他們去號召別人來幫助自己獲得獎品。這樣的機制應該不會幫助到消費者,更不要說身心愉悅,感覺自己非參加不可了。
3 明 星
帶貨是個可怕的詞,不知何時開始明星成了銷售的總指揮。
我一直不是特別理解用計算器來衡量明星代言性價比這件事。一邊是代言費,一邊是銷售業績,只要除一下就知道誰比誰更劃算。如果真如此直白,古里奧可能是最劃算的一位。雖然粉絲不多,但我也不要推廣費,你給我產品,我來賣賣看,只要成功了,就算純粹的賺到。像我這樣的人大概也不在少數,如果可以,我們就找一個團隊,到處網絡這樣的小流量主,真是不賠本的好買賣啊!
但我們一定不會這么做,因為小流量主不知名,無法帶來品牌價值。那就對了,品牌價值又是什么?明星給品牌輸出的感覺,質感以及屬性并不是用銷售額就可以衡量的。
最近那些類似的品牌老是用一樣的明星,一樣的手法轟炸粉絲,非粉絲的我們開始對品牌概念模糊起來。“那誰誰代言的到底是哪個手機啊?” “是哪個奢侈品找了誰誰來代言啊?” 明星和品牌都在腦中混淆起來。而真正的粉絲,壓根并不在乎是哪個品牌,只要有點明星屬性,只管買就是了。
我們這些不能被明星騙出鈔票的人就開始開始尋找升級性的產品,對這些騙小孩子的把戲表現出無感,甚至自動屏蔽。長此以往,明星的套路除了可以催熟娛樂行業的商業化運營,大概也不能為一個品牌主所在的企業帶來多少長期利益吧。
4 消費者心智
昨天我開了一個會,會上同事說,某某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消費者心智基本無法被改變和影響,他們已經認定了這個等于那個,那個又不如這個。我聽完之后有些驚訝。
在我眼中,人類的欲望基本沒有邊際可言。包括我在內,永遠都在尋找更快,更好,更有趣的勞什子為人生增加樂趣。所謂消費者心智,說的是最基本的人性 - 對欲望的無限縱容。我們的心智不會成熟,只不過對未來缺乏想象力。直到我們把將近一萬元的手機,快五千的風筒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才發現,對既有商品品類的認知全是錯的。
如果我們去問對已知世界的觀感,總是能聽到一堆看似客觀的評價。而現實中我們又會做一堆與這些評價相互矛盾的行動。
假設,創立一個超級奢侈品牌,所有的客人都必須預約才能進店,不架設網絡銷售途徑。只要進店的客人就有專人服侍,一進來就可以坐沙發,喝香檳,帥哥美女服務生圍著你團團轉,你還會覺得在電商網站上購買產品是更好的選擇嗎?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這樣值得炫耀得意的體驗,不管最后買不買,可能也愿意去試試看。
然而,如果去問目前的奢侈品消費者,他們一定會說,每個品牌都應該開設電商,如果同一款型在網上更便宜就會促使他們更想嘗試電商途徑。
所以說,所謂消費者心智,并不是他們如何評價自己和這個世界,而是他們到底還有多少需求和欲望沒有被發現和調動。用一個毫無誘惑力的產品去談消費者心智,似乎有一點點多余。
5 公關危機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處理的公關危機到底是什么?
“知情人士說了一些事實-可能是曾經被掩蓋很好的事實,或我們自己不知道的事實。這些事實讓聽到的人驚訝,所以他們抱著信息優越感到處跟人傳播,嘴里說著:“你知道嗎?那個什么品牌竟然......” ”
這些事情固然會摧毀我們對品牌的信任,甚至激起厭惡。但問題的核心是,
第一,它真的是事實嗎?
第二,如果是事實,我們覺得它的發生是對的嗎?
第三,假設我們也覺得不對,那我們作為消費者希望它怎么被處理?
公關危機這個詞匯被講的太多,已經被大多數人不假思索的定義為品牌的敵人。這個定位本身就有問題,只有編造的事實才是敵人,需要奮起反擊。那些真實的事情只不過是事實罷了。就像我們不會覺得自己的汗水是敵人一樣。它確實是臟,且會發臭,但我們只需要把它處理好。
要處理危機與處理汗水是一樣的,首先不要讓它產生,其次當它出現后就好好處理,不要因此影響自己的儀容和別人對此的觀感。處理不等于刪除,洗干凈身上的汗水不能證明我們是不出汗的人。而一個被人喜歡的人,并不是因為他不出汗,而是他愛干凈。
因此,當危機來臨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永遠都是要搞清楚那是不是一件事實。如果是,那就好好去處理它。遣詞造句去應付外界不叫危機公關。強行刪除當然更不是。
篇幅關系今天就先說說這幾個詞語的 “正解”,但我知道日常工作中沒有被認真研究和討論的詞語還有很多。當溝通多方在一個詞上賦予的屬性和關聯的行動不同時,可想而知所有的討論將會多么困難和低效。
全中國都在講 “匠人精神” 的今天,營銷廣告圈也是時候來一點了。
以上,同行見笑。
來源:古里奧(ID:coolioyang)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