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亞文化沉淀做好的游戲 IP,才有資格談泛娛樂手游
【本文正在參與鈦媒體最新一期競拍話題《游戲產業所衍生的亞文化,可以如何反哺游戲IP?》,獎勵豐厚,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投稿來辯!】
當品牌成為一種信仰,消費者成為鐵血粉絲,游戲、動漫、影視、文學等將不再孤立地存在和發展,而是基于明星IP,實現同一內容的多領域共生,進而構建一個全新的泛娛樂生態鏈條。而這一切,都需要一個核心支撐,那就是:亞文化。
成功的游戲產品,沒有誰離得開好的文學設定、世界觀輸出而存在;更沒有誰不希望能跨越“游戲”的藩籬去動漫、影視、文學等領域跨界探索,最終可以對外宣稱構建了“泛娛樂”生態。然而,從單一游戲IP到泛娛樂生態,中間隔的不僅僅是產品形態,而是其背后衍生的亞文化,能否貫通不同生態而存在。
從游戲到電影,好IP都是“為發燒而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自我表達的活躍,“得粉絲者得天下”已成為許多營銷者的共識。當為發燒而生的“粉絲”粉墨登場,就會對核心IP產生出強烈的群體歸屬感,聚變為跨界發展的強大原動力。“果粉”如是,“米粉”如是,“游戲粉”亦如是。
“你可以不參加高考,但你不能不看《魔獸》。”2016年,承載了千萬玩家10年青春的《魔獸》電影正式登陸國內院線,僅上映一天就收獲了高達4億的票房!一個老套的冒險故事,一部業內人士評分并不高影視作品,竟然逆襲成功!何也?10年積淀的老粉絲使然。
當然,《魔獸》電影的意義還遠不止票房和眼球那么簡單。媒體報道,魔獸電影上映后,玩家在登陸《魔獸世界》游戲時竟遭遇服務器滿員的情況,使一個近乎被遺忘的游戲重新又煥發了青春。電影與游戲相得益彰,實現了“烏鴉反哺”的效應。
透過魔獸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當游戲粉絲群體逐漸形成了亞文化形態,就會為好IP打開了進軍泛娛樂的廣闊空間。影視行業需要通過游戲打開互聯網的入口,將普通觀眾轉化為粉絲用戶。而游戲也需要通過影視IP的包裝,利用影視熱映時的高曝光度、向游戲玩家進行快速滲透,并再度喚醒曾經流失的老玩家或是潛在玩家。
其實,近些年“游戲-電影”的套路已經屢見不鮮,很多著名的游戲火了后,都拍成了電影。比較出名的如國外的《古墓麗影》、《刺客信條》、《生化危機》、《星球大戰》等,國內的《仙劍》、《古劍奇譚》等也做過同類嘗試。其中,總計六部的《生化危機》電影版,是迄今為止最長壽的游戲改編電影,票房業績傲視群雄,也反過來使這部游戲歷經20年經久不衰。
因此這也成為國內眾多游戲廠商們的主流課題:到底怎么把游戲粉絲的忠誠度,移植到電影中去,讓任何一款跨界產品能夠“為發燒而生”,成為了各大游戲IP們追求的終極目標,這也是為何“影”和“游”聯動成為如今娛樂產業的主流趨勢。
優秀IP的前提,是基于亞文化的多元內容輸出
雖然游戲與電影是一對甜蜜的伴侶,但發展游戲IP產業卻并非影視一條路,而是基于亞文化的多元內容輸出。
2016年,通過曾經橫跨全球的爆款游戲《憤怒的小鳥》改編的同名動畫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元。然而,看電影,只是游戲圈層的第一步,也是最粗淺的一步。
游戲圈層衍生的第二步則是勾起你對游戲的回憶,重新成為游戲及其周邊生態的消費者和“享用著”。不僅如此,等你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玩過了癮,你還會發現自己早已在真實的世界里被這個強大的IP包圍:蒙牛、麥當勞、加多寶、恒大冰泉等品牌都推出了“憤怒的小鳥”特別款。
從游戲——電影——反哺游戲——游戲周邊,“憤怒的小鳥”似乎更熟悉IP運作,每個環節都卯足了勁頭掘金。
暴雪公司也沒有在影視上止步。不久前剛公布的2016年財報中,暴雪公司去年大賺了24億美元,并新成立了電影工作室以及消費產品部,準備自己接手電影和周邊產品的制作與銷售等,力求擴大游戲的相關產品線,挖掘周邊潛力。
在國內,《地下城與勇士》也結合互聯網發展,走出了一條電影、游戲、音樂、動漫、文學、全網劇、綜藝、直播、周邊多元IP開發道路:影視方面,制作了動漫《阿拉德:宿命之門》,播放量已達6.21億次;文學方面,《最后一個使徒》在2016年7月上線,點擊量達到了300多萬;音樂方面,游戲制作了5首職業主題曲,現已經完成兩首;在藝術作品創作方面,授權紙雕大師秦坤創作了一組紙雕作品,制造出一個充滿熱血的世界。
以上這些事例,表面看起來不過是游戲多元化跨界發展,而其實質,都是圍繞核心IP,聚集用戶群落,培養用戶情感,深入鍛造一種“亞文化”形態。而當游戲“亞文化”形態一旦形成,反過來就會依托優秀IP的強大凝聚力,進一步拓展主業乃至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空間,最終實現IP商業價值最大化。
亞文化沉淀好了,才有資格談泛娛樂
截止2016年3月份,國內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用戶數突破9.27億。顯然,擁有如此龐大市場用戶基數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未來的發展空間不言而喻。為此,有人提出了“游戲新時代,擁抱泛娛樂”,“泛娛樂”作為當下最熱的風口,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然而,圍繞游戲IP進行多元內容開發,沒有一定的沉淀是不行的。《生化危機》沉淀了20年,《憤怒的小鳥》始于2009年,《魔獸》發展了11年,漫威更是幾代人的陪伴。成功的IP,大多經過長達數年的用戶培養,積淀了廣大粉絲甚至是敢于為之賣腎的“死忠”,才形成了個性鮮明且聯系緊密的“亞文化”形態。
游戲跨界發展,進軍泛娛樂領域,核心是IP和用戶。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打造自己“亞文化”形態,實現圈層化發展,首先要維護好IP的形象,不斷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才能培養他們的歸屬感,最終讓用戶甘心情愿的貼上“個性標簽”,成為實際的消費者。因此,游戲廠商除了用IP對游戲進行包裝外,還該在此基礎上做出創新,讓輸出內容不斷符合用戶的期望,為圈層打下堅實基礎。只有經過這樣深入的沉淀,圈層文化才能晉級為“亞文化”,最終讓優秀IP持續的發展下去。
所以說,在泛娛樂時代,當我們興沖沖進軍多元化的時候,還是最好不要忘了自己始終是一款游戲——只有游戲做好了,才有資格談泛娛樂,否則一切都將是紙上談兵。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