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遭“挫折”的特斯拉,即將向 Google 偷師業界
對 Elon Musk 和其旗下的 Tesla 來說,最近的日子都有點難過。起因肯定是那起 Tesla Model S 駕駛員最終死亡的“車禍”。
圖片來自 Teslaowner
而特斯拉似乎打算“悄悄”解決這個問題——根據一個叫做“Tesla Owner”的博客爆料,一輛貼著斯坦福大學標志的 Model S 出現在 Tesla 總部的附近區域,其車頂上方赫然裝著一個全向激光測距儀,而且這輛車最終駛入了 Tesla 總部的停車場。
這也許是 Tesla 即將向 Google“偷師”的征兆。當然除了技術,也許更應該學習 Google 謹慎的態度。
從車禍中暴露出來的 Tesla 缺陷
圖片來自 Reuters
愛范兒(微信號:ifanr)之前原創和轉載的兩篇文章《這個特斯拉骨灰級粉絲,為何會慘死在 Model S 上》、《特斯拉把機槍送給了猴子》中已經對事故進行了一定的介紹和分析。
雖然目前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調查尚未結束,而且時不時還爆出“車禍中喪生的車主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疑似在使用筆記本”這樣的新消息,歸根結底暴露的是 Tesla 目前 Autopilot 系統的不足。
圖片來自 Quora
整套系統包括以下部件:
12 個環繞車體的超聲波傳感器,測量范圍 16 英尺(4.9 米);1 個前向的攝像頭;1 個前向的毫米波雷達;
回到車禍中,為什么這些傳感器會全部失效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些傳感器的實際工作原理:
攝像頭:拍下車輛前方圖像,然后利用處理器根據圖像的特征判定哪里是車道、哪里有別的車輛;毫米波雷達:發射毫米波信號,然后接收回波,利用中間的傳播時間計算距離;超聲波雷達:發射超聲波信號,然后接收回波,利用中間的傳播時間計算距離;
這一套系統中用來感知車輛外部整體情況的只有攝像頭,另外兩個雷達只具有測量距離的作用。在其攝像頭因為集裝箱顏色和陽光雙重作用“致盲”之后,集裝箱下方的空間讓剩下的兩個雷達失效,最終導致了車主的死亡。
事故之后,就有人提出疑問:“如果我在 Tesla 前面放塊玻璃,它會不會撞上去?”如果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工作正常的話,那它就不會撞上去。但如果你在 Tesla 快開到的時候在它前面放一塊兩個雷達探測不到的玻璃,你有很大概率可以重現這次事故。
這說明了目前 Tesla 的 Autopilot 系統,在面對極限的條件時存在缺陷。
抄 Google,補全探測系統?
圖片來自 Digitaltrends
作為目前兩家最出名的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商中的另一個,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雖然沒有正式上市,但頻密的無人駕駛測試早已成為了最好的證明。并且其自動駕駛技術主要的開發方就來自斯坦福大學。
那么同樣是“自動駕駛”技術,Google 跟 Tesla 的區別在哪里呢?這就要提到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經常出現的那個“天線”了。無論是一開始的測試車輛還是最終萌到爆的 Google Car,它們的頭頂都有一個柱狀物。
圖片來自 Blogspot
而包含在里面的則是一臺激光測距儀,它能夠借助激光對周圍的環境進行高精度的 360 度距離測量。而通過這些測量出來的距離點,Google 就能夠判斷出這個物體究竟是汽車、自行車還是行人。
然后再利用深度學習來判斷道路上每個人的行動,并且給出預測。
之所以會采用激光測距,就是因為其可靠度較高。激光測距儀能夠每秒對數百上千個空間點進行測量,同時還能得到與空間點之間絕對的距離數據。無需再通過視頻和圖像處理去“計算”距離。
當然這種“直接”方法也是有代價的:激光測距儀的成本相當貴,從目前的資料來看,Google 無人汽車上面的激光測距儀大概就要花 70000 美元(約 47 萬元)。而 Tesla 最終沒有選擇激光測距儀的原因也應該是源于此。
完美的自動駕駛時代,需要數據來進行支持
換一個角度來看,激光測距、攝像頭、毫米波、超聲波傳感器他們的職責其實都是一樣的,將真實世界轉化為數據,提供給機器進行理解。從這個角度出發,Tesla Model S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一起車禍同樣也是由于“數據量不足”。
在愛范兒之前轉載的文章《特斯拉把機槍送給了猴子》中,公眾號“歪理邪說”的作者霍炬就這樣寫到:
目前的交通系統是以人類為中心建立的一種高容錯度系統。
這一觀點在事故中同樣適用:雖然集裝箱是白色,雖然陽光很強烈,但是集裝箱司機并不知道 Tesla 處于自動駕駛狀態;而 Tesla 的車主雖然也會感受到刺眼,但是人眼會針對強光條件作出改變,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事故以及后續的這些事情。
從比較幻想的角度來想,實現自動駕駛時代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把所有汽車裝上感應器、電腦和網絡,一切按照程序的規則來運行即可??上н@并不現實,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必然還是人和電腦司機共存的狀態,所以我們只剩下了一個唯一選項:讓電腦盡可能地預測人的行為。
但在這一點上無論是 Tesla 還是 Google 都遠未達到“完美”,而就此將帶有“輔助駕駛”功能的電動車當做“無人駕駛”汽車來宣傳最終只會傷害到自動駕駛的未來。
【來源/愛范兒 題圖來自 Aidreams】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