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不再那么吸引人了, 想給Uber當司機的人越來越少業界
共享經濟(或者“零工經濟”)已經過時了嗎?至少,從一些行業數據來看,這個提法絕非空穴來風。
摩根大通的研究部門近日發布了一系列數據,當中提到,人們在諸如Uber這樣的“勞務共享型”平臺(即以勞務為服務),或者在諸如Airbnb這樣的“資產共享平臺”(即以資產共享為服務)上的月收入,自2014年達到巔峰后不斷下行。而且收入也低于整體的預期。
此外,這些平臺的員工出走比例也越來越高。勞務共享平臺上,有52%的員工在其中工作不到一年后就辭職走人;至于資產共享平臺,這個比例是56%。下圖體現了過去幾年中,這兩個行業從業率以及員工收入的相對變化。
在涌現之初,Uber、Airbnb這樣的共享經濟型公司,或者“零工經濟型”公司,一度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新希望,因為它們有效地利用了社會的空閑資源,提供了整體的流通效率。但事實并非如此。
摩根大通的數據指出,當下在美國,共享經濟型公司已經漸漸成為了收入較低的人群賺取額外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們研究發現,人們在這些平臺上工作只是為了補貼家用,它們的收入越低,對這種“計劃外收入”的依賴就越強。
而當他們在其中賺得了足夠的收入,或者找到了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從而獲得更多薪水后,往往就會離開這些公司。數據統計顯示,在有正式工作的人群中,56%的人在一年內辭掉了勞務共享平臺上的工作;而沒有正式工作的人中,只有37%會在一年之后離開。
一般而言,像Uber這樣的公司往往會以合同制的方式雇傭司機,而不是將他們作為公司的雇員。這樣的安排一方面保證了這些公司在運營商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卻損害了司機們的利益。他們因此失去了醫保、最低工資等全職員工理應享受到的權利。
這也難怪這些公司在職場上越來越不受歡迎了。這份數據報告的作者Fiona Greig表示:“共享經濟正在失去吸引力。隨著勞動力市場慢慢變好,人們也有了更多的工作選擇。”
在2015年,著名經濟學家阿蘭·克魯格就曾經在他的一篇報告中指出,只有55%的Uber司機能夠堅持在這個領域工作一年以上。從目前來看,這個情況甚至更差了。也許共享經濟的神話確實正在慢慢破滅。
【來源:界面 作者:饒文怡】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