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樂視小米扎堆人工智能,彩電業是真牛逼還是吹牛逼?家電
彩電業概念頻出。繼量子點、激光、OLED、生態、VR/AR之后,彩電業有了新的競逐方向——人工智能。長虹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電視產品之后,樂視、小米也迅速上位,力推人工智能電視,相信接下來會有一大波企業也會將人工智能的標簽打在自己的產品上。釘科技(家庭互聯網第一媒體,微信公號:dingkeji2015)分析認為,人工智能是包括谷歌、蘋果、微軟在內的全球頂尖科技公司都在探索的新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彩電企業應該對這一技術保持高度敏感性,但也切忌為謀取短期市場利益,去過度消費不成熟的概念、透支未來的市場。
為什么是人工智能?
為什么彩電業會將人工智能鎖定為下一個風口?在釘科技看來,至少有三大原因:
一是彩電業需要新的概念、噱頭刺激市場。回顧彩電業的發展歷程,基本上都是每一輪的發展都是一些新技術、新概念刺激的結果。比如,從CRT電視到液晶電視后,可以歷數的概念就有:LED電視、3D電視、不閃式電視、云電視、高清電視、4K電視、HDR電視、量子點電視、激光電視、ULED電視、OLED電視、生態電視、VR/AR電視……市場需要不斷有新的概念刺激來拉動消費、刺激需求。2016年下半年,在整體市場走低、需求不旺的情況下,
人工智能電視概念的推出,有利于拉動市場。
二是沿著顯示技術升級的路線發展,無法大幅提升用戶體驗。彩電業30多年來的發展,一直圍繞硬件特別是顯示技術來展開的,從最開始的CRT顯現管,到后來的液晶、等離子,再到如今的OLED、量子點、ULED、激光顯示等技術,都無一不是沿襲著硬件創新的思路。
如今的顯示技術所達到的顯示效果,包括4K、8K、HDR等,能夠滿足絕大部門用戶的需求,而在沒有相應內容的配合下,絕大多數用戶無法感受到技術的差異。也就是說,當下的顯示技術創新實際上無法大幅有效提升用戶體驗。這時,需要新的技術和產品,來更新用戶對彩電的認知。人工智能則規避了硬件方向,從軟件和服務方向提升用戶可感知的體驗,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三是傳統的交互方式的確有太多需要提升的空間。目前的彩電交互方式,除了傳統的遙控器之外,也增加了語音交互。但整體來看,目前的語音功能要么不靈敏,要么不智能,缺乏系統、完整的技術支撐和生態資源,因此只能是個噱頭,不能成為用戶的主流交互方式。
語音是人類最自然的交互方式。當彩電不再只是被動接收電視信號的硬件,與互聯網緊密結合之后,彩電其實已經變成了家庭互聯網的最主要入口。與電視的交互,不僅會變得主動、頻繁,而且會變得更為重要。人工智能的出現,將語音交互能力、極速搜索技術、全程語音控制、個性化推薦等變為現實,將極大提升用戶的整體交互體驗。
扎堆后的冷思考
不管人工智能技術儲備如何,趕在友商前面發布產品總會有一波紅利期。于是,我們看到:7月,長虹率先在業界發布了CHiQ人工智能電視;10月18日,小米也發布了人工智能電視3S系列,涵蓋了55寸、60寸、65寸;樂視也據說要在美國發布人工智能電視新品。可以預見,隨著樂視、小米加入人工電視陣營,會有越來越多的彩電企業也將為自己打上人工智能的標簽。
釘科技認為,彩電企業扎堆人工智能,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應該將人工智能作為長期戰略而為短期戰術行為。從過往的歷程看,彩電企業對于新技術、新概念的包裝很多時候都處于短期利益考量,并沒有長期的規劃。人工智能技術目前方興未艾,與彩電的結合,與家庭互聯網的結合,都處于起步期。如果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持久的資源投入,是很難真正建立起競爭壁壘的,而只能成為短期營銷的工具。
其次,應該挖掘除了精準個性化推薦之外的更多智能應用。從目前看,無論是長虹還是小米,所謂的人工智能,主要的賣點還是在于通過機器學習,實現精準的個性化的推薦。釘科技認為,這樣的技術其實并沒有太強的壁壘,視頻網站、資訊App等都做到了類似的應用。真正的人工智能電視,應該包括更多的場景應用,與家庭生活、智慧家庭密切聯系,這需要彩電企業和產業鏈相關企業一同去探索。僅僅有一個不錯的軟件推薦算法,離人們期待的人工智能仍有相當遠的距離。
最后,不要過度包裝人工智能概念去透支市場。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包括谷歌、蘋果、微軟在內的全球頂尖科技公司都在積極探索中,彩電企業可以對這一新技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但不應該和當年的3D電視、高清電視一樣,過度包裝透支市場,畢竟不成熟的技術以及不完善的體驗會讓消費者心理產生巨大落差,這無論是對單個彩電品牌還是整個行業,都具有傷害作用。
【來源:釘科技 作者: 丁少將】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