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共享單車打得熱鬧 杭州城市公共自行車坐不住了業界
單車大戰愈演愈烈,最早的共享單車——城市公共自行車按捺不住了。
杭州作為全國第一個推出公共自行車的城市,免費騎行一小時的規則,從2008年一直延續到現在。
杭州公交集團的二級公司金通科技是公共自行車體系背后的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9年間,金通科技承運了205個城市的公共自行車項目,車輛投放將近85萬輛。
3月27日,金通科技發布了金通第一款單車智能鎖,以及電子樁加驛站的智能產品。
這個時間節點發布智能鎖,相比于互聯網單車企業,做了9年共享單車的金通,反應略顯遲緩。
2016年6月,金通科技推出叮嗒出行App,用于掃碼開啟有樁自行車以及進行充值。當時,摩拜和ofo所引發的單車大戰還在爆發的前夕。金通科技副總裁羅建宇說,當時推出App只是把它作為一個工具,解決用戶辦卡難、充值難的痛點。
有樁單車最大的痛點在于,用戶到達還車點后發現樁位已經滿了還不了車,這種情況在早晚潮汐時間段尤其明顯。
“正是因為我們的短板,才導致商業單車的泛濫。”
金通此次推出的“電子樁+驛站”,當電子樁位已滿時,用戶只需將車輛停在驛站感應的范圍內就可以成功還車。產品最大的特點是,解決用戶還車痛點的同時,保證車輛管理的可控性。
智能鎖必須解決電量的問題。羅建宇介紹說,已投放的85萬輛公共自行車,由于車的結構,增加供電模塊,車的改造成本非常大。于是金通推出了低功耗的智能鎖,這款智能鎖的電量可以保證兩年的開鎖。同時,由于公共自行車歸集到站點,對車輛的維護是可控的。“每三個月小保養一次,每半年大保養一次,包括對電池進行維保。”
另外,金通即將投放的新款藍色公共自行車上安裝了磨電花鼓模塊,用戶在騎行過程中對智能鎖進行充電。
金通科技推出了“臨時停車”的功能,用戶選擇臨時停車后,平臺會鎖定這輛車的使用,其他人無法掃碼使用。但平臺將繼續計時和計費,直到用戶將車輛停放至驛站的范圍內。
“我們也是做公共自行車做了這么久,才知道用戶需要什么。”
杭州“小紅車”每次使用第一小時免費,2-3小時內1元,3小時內2元,超3小時每小時3元的階梯式收費。安裝了智能鎖的小紅車依然采用相同的計費規則。
羅建宇告訴記者,金通負責承運的公共自行車,全國日均使用量370萬人次,天氣好的時候最高近500萬人次。
“我們不會給城市管理帶來困擾。”羅建宇說,升級后的公共自行車關鍵詞依然是“有序”。
9年的運營,金通科技組建了非常緊密的生產聯盟以及配套單位,金通在每個城市成立一家營運公司,負責日常的營運、調度管理和維護。“這些與政府對我們的考核直接掛鉤,當地政府監管。”
羅建宇說:“商業單車關注的是App一天被打開多少次,我們是政府投資的項目,關注的是單車周轉率,如何單車的使用效果達到最大化,而且要確保我們單車不會丟失,不被人損壞。”
針對此前摩拜創始人胡瑋煒表示“如果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羅建宇認為:“共享單車本身就是一件公益的事情,一天租個兩三次,收兩三塊錢,很難盈利。共享單車應該和公交、地鐵一樣,是民生的項目,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給人們方便。”
“一個商業化運營的企業,拿著別人的錢說來做公益,我覺得有待商榷吧。”羅建宇說。
3月22日,杭州市研制的《城市公共自行車交通服務規范》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根據《規范》,公共自行車的投放量為100:1,即城市人口每一百人配備一輛公共自行車。按照杭州市近900萬的人口測算,杭州所需的公共自行車量為9萬輛,目前金通科技在杭州已投放8.41萬輛。
羅建宇介紹說,上海2016年6月份開始推共享單車,到2017年2月,一年不到的時間,就達到近50萬輛車的規模。“而杭州公共自行車從2008年推出到現在,才有8萬多輛車。”
“不是投放不起,而是我們要考慮到有序的問題。”羅建宇說。
羅建宇告訴界面記者,由于體系較大,金通科技的每一步升級都比較謹慎,會先進行試點,再全面覆蓋。
必須看到,在這個共享單車競爭還算不上十分激烈的城市,這家具有先發優勢且背靠政府的企業,在商業共享單車的沖擊下,也加快了創新的節奏。
來源:新浪綜合/王瀟其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