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吃雞”中的“暴力美學”手游
最近《絕地求生》可謂是越來越火了,自今年3月份開始公測以來,玩家人數節節攀升,熱度只增不減。最近游戲的靈魂總監PLAYERUNKNOW本身就發推表示,游戲銷量已然達到 1000萬。根據steam實時在線和峰值已然超過了免費的某deadgame,以及部分時段Twitch上的觀看人數登頂來看,這個銷量非虛甚至是只高不低。不僅如此,在最近的直播網站Twitch“游戲觀看總時長”的統計中,《絕地求生》以1690萬小時,擊敗了1500萬小時的《英雄聯盟》,位居第二位?!督^地求生》顯然也已經成為直播領域的寵兒。
而在國內,“大吉大利,晚上吃雞”已經成為游戲圈最為流行的一句話,更是在各大直播平臺掀起“腥風血雨”,無論是娛樂主播,還是游戲主播似乎都已經被帶的跑偏了自己的“主業”,都在做著相似的一件事情——不是落地成盒,就是奔跑在“吃雞”的路上。
不過最近與《絕地求生》類似的H1Z1卻因過于充實暴力血腥的元素被文化部要求禁播,紛紛從各大平臺下架。公告發布后,有網友開始擔心《絕地求生》會不會受到影響。也有不少人議論,論暴力血腥,國內其他游戲也不會少多少?憑什么就只封禁這款游戲呢?
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那些經常被文化部點名的“暴力”元素到底是些啥?有那么恐怖嗎?
“暴力美學”的來源
暴力,可能是大多數人最早的印象來自觀影的記憶。暴力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個關乎生死的哲學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又是世界電影長廊中的重要景觀。從早期電影人對暴力的敘述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而吳宇森作為暴力美學大師,其“英雄系列”影片更是代表了他獨特的審美風格。由此也誕生了“暴力美學”這一詞,它起源于美國、在香港成熟,是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征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后現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槍戰、打斗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么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
“暴力”與“美學”
“暴力”和“美學”,原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它們結合成一個新的詞——“暴力美學”,并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不少熱門影視作品、動畫片、電子游戲紛紛以此作為招攬,與之相關的文化現象不僅與時尚和消費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成為被爭相闡釋和檢審的對象。
“暴力美學”是如何產生的?其確切的特征和內涵是什么?
“暴力美學”是個很廣義的的概念,并非嚴格的美學概念,相關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夸張的、非常規的暴力行為。通常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后,使其暴力的程度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也就是通常游戲中常見的“和諧”,減少濺血的特效、改變血液的顏色、馬賽克等。又如,在美國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系的設置也軟化了暴力行為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像是許多歐美的“大片”。以上兩種暴力呈現方式審美價值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
在游戲娛樂上,現在還有很多人質疑“暴力美學”的說法,甚至還有許多人對“暴力美學”始終持喊殺喊打的態度。在西方的電影與游戲里,主題往往只有一個“英雄拯救世界、勝者為王”,這種娛樂化的概念就是宣泄。在游戲過程中‘暴力’滿足了人們的宣泄浴,而‘美學’又把人們向道德規范拉回,游戲“暴力美學”不是借著美學的外衣來宣揚暴力,而是“安全”的進行“暴力活動”,只不過這個度量的確需要一定的政策準則來把握。
游戲中的“暴力”
除了休閑類游戲,在所有帶有PK性質的游戲中,“暴力”元素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主旋律,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以暴力為賣點。但暴力,特別是殺戮對游戲開發者和玩家都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可能這就是來源于人類骨子里的本性,這樣看來,游戲中引入殺戮的存在似乎有很多優勢,至少它能夠讓玩家帶著激動的心情來玩游戲。
但是當你享受過腎上腺素瘋狂分泌的快感后,回歸現實,你慢慢會發現,你身體似乎會更加的空虛甚至有些不適,然后你會猛的醒悟:暴力也是要有個限度的,哪怕在限度內可以盡情發揮,哪怕它是“暴力美學”。
人皆有所懼,皆有求生本能。即使是在游戲虛擬背景下,玩家也會對死亡做出敏感的反應,正是這種求生本能,我們的進攻和防御能力在我們的血液中世代相傳,即使是殺害一個NPC,也會增加我們對殺戮的焦慮和渴望,這種情結跨越了文明與人種的界線,使之成為游戲最美味的調味品。
游戲玩的就是新鮮,如何殺死目標對游戲玩家也非常有誘惑力。游戲開發者設計出的各種的裝備工具以及對應的模式環境正是給我們創造出各式各樣去干掉目標的機會,豐富游戲的玩法。雖然,游戲的目標永遠不變,但殺戮的快感卻在多樣化的增加——從最早的一對一PK,到一對群PK,以及一個城池的殺戮,或者利用戰爭挑起所有玩家的殺戮。
比如《傳奇》的沙巴克之戰、《魔獸世界》部落與聯盟之戰、《征途》國戰與總舵戰、《天誅》的幫會戰等等。
從這種早期的幫會戰中設定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最新大火的《絕地求生》的影子,這種掠奪性的殺戮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戰斗就會不斷升溫,玩家的緊張情緒就在一個一個斬殺敵人的過程中得到緩解,至到所有敵人都被消滅,玩家內心的滿足感才會達到頂峰,這種根據情緒變化典線來制定的游戲步法,構思良好的殺戮行為可以很自然地提升玩家體驗。這不也正是為什么大家偏愛“吃雞”的理由嗎?
最后
最近隨著WeGame正式上線,外界也在盛傳騰訊將代理H1Z1,“吃雞”也在洽談中。不過這一切也只是盛傳的“內部消息”而已,而事實誰知道呢?
另外,日本方面由DMM(對!就是那個賣小電影的?。┱叫寄孟?ldquo;吃雞”的日服,還把“吃雞”改成“吃豬”,據說是因為慶祝勝利的時候要吃豬扒飯(據說日語的諧音“勝利”與“豬豚”很相似)....
然后就是許多人擔心的“吃雞”會不會被和諧的事情,據說在5月份的一次更新中,《絕地求生》中文語言界面玩家見到的血液顏色將以綠色顯示。也就是說《絕地求生》還未有正式的國服,就已經事先和諧適應市場了,而且和H1Z1不同,《絕地求生》沒有玩家互相辱罵的游戲“文化“,氛圍相對于會好很多,所以綜上來說,你懂的。
最后關于游戲中的那些“暴力元素”,我們游戲開發者要做的就是心中有一個量度,至于最后“暴力”不暴力,那就得看個人了,我們還真的無能為力了。
原文鏈接:http://gad.qq.com/article/detail/32813
【來源:手游那點事】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